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热了患手足癣病的人多了
手足癣俗称湿气,是发生于掌、跖与指、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足癣俗名"香港脚",又叫脚气、脚湿气.症状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能是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可蔓延至脚底及脚背边缘,剧痒,往往被抓破为止.故常伴有继发感染,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
-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测定香鳞毛蕨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探讨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抑制性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相关,生药的 MIC值为0.25 g·mL-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药物能够改变红色毛癣菌菌体形态,细胞质聚集明显,细胞壁模糊且部分缺失,菌体的膜性系统发生破坏.结论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与破坏菌体的细胞壁结构相关.
关键词: 香鳞毛蕨 红色毛癣菌 药物浓度稀释法 微观结构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红色毛癣菌致成年人头癣1例
目的 介绍1例成年人红色毛癣菌头癣病例.方法 真菌涂片镜检,真菌培养确诊.结果 患者“头部磷屑伴瘙痒1年多”,抗生素治疗无效.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结果,诊断为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头癣,给予氟康唑口服4周痊愈.结论 红色毛癣菌可致成人头癣.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成年人头部皮损,应及时进行真菌检查,确诊后用药.
-
多发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1例
毛癣菌肉芽肿是临床少见深部真菌感染,我们报道1例肺结核患者合并多发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病例,经特比萘芬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伊曲康唑治愈红色毛癣菌所致化脓性肉芽肿1例
患者,男,60岁.1995年11月因健康疗养入住本院.入院1周内无特殊不适,未经特殊治疗,入院2周后原右足跟处旧伤复发,经抗感染,切开引流治疗无好转.3年前因穿新皮鞋致右足跟磨伤,以后皮肤基本愈合.但半年后局部皮肤出现包块,并逐渐长大,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脓肿,给予消炎药,局部切开引流,半月后伤口基本愈合.2月前局部再次出现脓肿,仍到当地医院做上述处理,伤口愈合局部遗留瘢痕.入本院2周后脓肿再次复发,再经抗感染,切开引流,好转不明显,特请皮肤科会诊治疗.
-
红色毛癣菌致股癣合并龟头癣1例
报道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股癣合并龟头癣。患者男,16岁。因双侧腹股沟及龟头红斑、鳞屑伴痒2周就诊。经真菌培养确诊为红色毛癣菌感染所致的股癣合并龟头癣,予伊曲康唑口服及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2周后痊愈。
-
红色毛癣菌性肉芽肿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因面部红斑、鳞屑伴痒3个月,局部起脓丘疱疹、斑块半月于2009年1月29日就诊我科.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面颊起甲盖大小红斑、上覆黄白色鳞屑,伴痒,曾自行外用"派瑞松乳膏、肤轻松乳膏",效果欠佳,皮疹渐向周围扩大,皮损中央渐消退.半月前无明显诱因皮疹加重,周边出现丘疹、丘脓疱疹、结节、斑块等,痒痛明显,无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在当地医院注射地塞米松、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具体不详)6天,无明显效果,为明确诊治,来我科就诊,门诊以"皮疹待查:(1)皮肤结核?(2)真菌性肉芽肿?"收入院.
-
红色毛癣菌诱发结节性血管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农民.因双小腿、右手背反复发疹5年,加重伴溃疡7月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出现紫红色痛性结节,当时未予诊治,后皮损数目渐增多并发展至右手背、前臂,当地诊所以"风湿病"给予青霉素、雷公藤、中药等治疗,病情稍好转.5年来病情反复发作,7个月前植物刺伤右小腿,当地诊所简单包扎,后刺伤处逐渐形成溃疡,直径约0.5 cm,结节迅速增多,疼痛加剧;予青霉素等治疗无效,遂至本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否认家族史.
-
口服特比萘芬引起不良反应3例
临床资料例1,男,24岁.因甲增厚、变色6年,于2003年7月9日就诊.刮取甲下角化物质镜检见到大量菌丝,甲真菌培养鉴定为红色毛癣菌.诊断:甲真菌病(红色毛癣菌所致).予特比萘芬片口服治疗,每日250mg.服药第2天约2小时后,患者出现舌尖发麻,吸烟及饮食不觉滋味,同时伴呃逆.
-
浙北地区334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 明确浙北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 对2016年真菌镜检阳性的1007例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 334例标本培养阳性,阳性率33.17%.皮肤癣菌14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多(136例);酵母菌108例,其中白念珠菌多(35例);霉菌78例,其中曲霉属多(49例).<55岁患者以皮肤癣菌感染为主,>55岁患者以酵母菌感染为主;52.34%指甲致病菌培养酵母菌阳性,58.74%趾甲致病菌培养皮肤癣菌阳性.结论: 本研究中甲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主要为皮肤癣菌和酵母菌,菌种分布与年龄和部位可能有关.
-
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临床特点及致病菌分析
目的:确定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年龄<18岁)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种类。结果:22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3个月~17岁,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远端侧缘甲下型(50.45%)和白色浅表型(42.27%)。趾甲较指甲感染常见,共分离出病原菌228株(混合感染8例),其中皮肤癣菌199株(87.28%)、念珠菌属27株(11.84%)、曲霉菌属2株(0.88%)。在199株皮肤癣菌属中红色毛癣菌192株(96.48%),趾甲真菌病多为红色毛癣菌,指甲多为念珠菌属。结论: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中常见的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念珠菌属。
-
39例足癣复发后病原菌核糖体基因序列变化
目的:检测红色毛癣菌足癣复发后致病菌株基因型的变化。方法:对39例红色毛癣菌足癣复发后进行红色毛癣菌核糖体保守区(部分5.8s和ITS-2)和非转录间隔区( NTS)内的两个重复亚单位( TRS-1,TRS-2)进行PCR扩增,基因序列测定。结果:39株红色毛癣菌复发前后和标准株保守区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同源性均达99%,均为红色毛癣菌;( NTS)内的两个重复亚单位( TRS-1,TRS-2)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其中3株菌TRS-1区存在个别碱基突变,3株TRS-1区存在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1株菌TRS-2区存在个别碱基突变。结论:复发后的红色毛癣菌基因型基本稳定,说明足癣复发大部分与原浅表真菌复燃有关。
-
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型研究
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
-
红色毛癣菌对动物毛发降解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红色毛癣菌对动物毛发的降解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液体培养红色毛癣菌,加入数根小鼠或豚鼠毛发,以低浓度的酵母浸膏提供菌株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源和氮源由菌株分解动物毛发获得,培养2周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及动物毛发结构的改变,须癣毛癣菌作为阳性对照.结果:2周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豚鼠和小鼠毛发上均能生长,菌落生长后,光镜下可见动物毛发正常结构破坏,横纹变模糊消失.结论:红色毛癣菌能在体外分解豚鼠或小鼠的毛发作为营养,维持菌落的生长.
-
地塞米松干预下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干预下分离自不同部位的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方法:收集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共20株,其中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各5株,采用(NCCLS)M38-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含地塞米松与含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影响下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当地塞米松的浓度为0.05%、0.1%、0.2%时,红色毛癣菌的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081 μg/mL、0.092 μg/mL和0.109 μg/mL,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其浓度为0.4%、0.8%时,红色毛癣菌的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196 μg/mL、0.319 μg/mL,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离自四个不同部位的红色毛癣菌MIC几何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地塞米松浓度为0.4%、0.8%时可显著降低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
Majocchi肉芽肿1例临床分析及其病原菌分子鉴定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Majocchi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真菌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并对文献进行复习.该患者以右侧面颊部红色斑块状损害10余年为主要症状,病理检查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PAS染色见分枝分隔菌丝.活检组织培养出丝状真菌,37℃生长良好.分子生物学ITS1、ITS2和D1/D2区测序结果示:病原菌与红色毛癣菌标准株ATCC28188的相似性为100%.本病例为耐热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Majocchi肉芽肿.
关键词: Majocchi肉芽肿 红色毛癣菌 -
红色毛癣菌表型稳定性研究
为探讨红色毛癣菌表型的稳定性,所有菌株采用沙堡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特征及色素,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尿素酶试验和毛发穿孔试验.对近期临床分离的10株红色毛癣菌和1株标准株,间隔4周传代1次,共传4次.207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4个表型,其中绒毛型占首位(45.4%),沟纹型(24.1%),羊毛型(20.8%),粉末型(9.7%),未见颗粒型.保存1年后207株有54株发生形态变异,变异率为26.1%,沟纹型变异小,相对稳定.11株红色毛癣菌传代后菌落形态或色素发生变异.红色毛癣菌表型不稳定,保存和传代后的菌落形态或产色均易发生变异;沟纹型变异率低.
-
面癣误诊1例报告
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上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谓之体癣.通常把发生在面部的皮肤丝状菌(如石膏毛癣、狗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等)感染谓之面癣(Tineafacialis).皮损特点为红斑、丘疹、水疱、脱屑,常从中心向外扩张,形成环状或多环状,中间有自愈倾向,现将1例因误诊误治1年多而加重的面癣报告如下.
-
甲真菌病及其治疗进展
1概述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指甲板、甲床和甲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病1,某些特殊人群如肥胖、高龄、恶性肿瘤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其病原菌可分为皮肤癣菌(Dermato phytes)、酵母菌(Yeasts)和除外皮肤癣菌的多种霉菌(Nondermatophytic moulds,NDM).以皮肤癣菌感染居多,因为皮肤癣菌有角蛋白酶,对含丰富角质蛋白的甲板更具侵袭力,其中红色毛癣菌常见,其次为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2,由皮肤癣菌引起者病甲数目多,角化过度明显.酵母菌中自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患者多伴有甲沟炎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病甲数目多少不等.霉菌感染以短帚霉、柱顶孢、镰刀菌多见,患者多为单甲受累.在我国,皮肤癣菌占85%,念珠菌占10%,NDM占5%.此外还存在混合感染,如皮肤癣菌与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或酵母菌与霉菌等,以皮肤癣菌与酵母菌或霉菌的混合感染多见.因甲板缺少血液循环,无法产生针对侵入真菌的免疫反应,故甲真菌病一旦形成很难自愈.
-
一种蒺藜甾体皂苷对人工诱导耐药的红色毛癣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蒺藜的甾体皂苷成分TTS-12对于耐药皮肤癣菌的抗真菌作用.方法 用含体外浓度递增法对真菌进行培养,分别诱导红色毛癣菌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性,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菌株的耐药性、稳定性及对TTS-12的敏感度.结果 经过诱导后,耐氟康唑菌株对氟康唑的小抑菌浓度(MIC)>128μg·mL-1,耐酮康唑菌株对酮康唑的小抑菌浓度>64μg·mL-1,且传代三次后耐药性相对稳定,TTS-12对氟康唑耐药菌株的小抑菌浓度范围在4~16μg·mL-1,对酮康唑耐药菌株的小抑菌浓度范围在4~8μg·mL-1.结论 经过浓度递增方式的培养能够成功诱导红色毛癣菌耐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菌株,并且TTS-12对两种耐药菌株有良好的生长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