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粒棘球蚴线粒体CO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于晶峰;李滨;刘晓松;常建华;杨晓野;王瑞;杨莲茹;李秀霞;木兰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asus)种间遗传标记特点,为该虫种的分子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在内蒙古地区从羊肝脏采集细粒棘球蚴,肝包虫病患者手术剥离囊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细粒棘球蚴.提取虫体DNA,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基因,将其克隆到PGM-T载体后,用PCR技术鉴定阳性菌落,并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5.0软件计算序列间的相似性,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应用MEGA4.0软件的大似然法(ML-Maximum Likelihood)和邻接法(NJ-Neighbor Joining)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细粒棘球蚴DNA扩增出的羊株、人株CO1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936 bp.同其他亲缘关系较近的属CO1基因序列比对: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序列与黄花棘球绦虫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1.9%、91.2%;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序列与黄花棘球绦虫位于同一分支,自展值(Boostrap)高,均为100%.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序列所属分支与原头目的Proteocephalus macrocephalus所属分支相隔较远.结论 CO1基因序列稳定保守,无宿主特异性,可作为细粒棘球蚴理想的种间遗传标记.

  • 塞来昔布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及p-ERK2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勃;姜玉峰;李芳芳;王卓;邢国强;雷颖;史红娟;张示杰;彭心宇

    目的 探索塞来昔布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生长及p-ERK2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为1640培养基组、DMSO组、塞来昔布溶液(50、100、150、200 μmol/L)中体外孵育,在倒置焦镜下观察原头节的形态变化,同时通过0.1%伊红染色显示原头节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检测DMSO、100、150、200 μmol/L塞来昔布处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48 h后p-ERK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体外孵育7d后,DMSO组及空白1640对照组原头节的活力几乎没有改变.塞来昔布作用1d后,100、150、200 μmol/L组原头节的活力均下降;作用3d后,200 μmol/L组原头节全部被杀死,150 μmol/L组的原头节活力为43.9%.100 μmol/L、50 μmol/L组对原头节的活力也有明显下降,但不及高浓度组显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RK2的表达量随浓度增加而下降趋势明显.结论 塞来昔布能够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这可能与塞来昔布下调P-ERK2的表达进而抑制ERK2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细粒棘球蚴自发荧光观察及光谱特征分析

    作者:杨宁;张雪;张传山;吕国栋;李亮;刘欢元;王慧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的自发荧光现象及共聚焦λ扫描特点,丰富细粒棘球蚴光谱学和生物学信息,为后期免疫荧光及医学光子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包囊内的原头蚴进行体外培养,亚甲基蓝染色确定原头蚴活力。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以405 nm、488 nm、514 nm、561 nm等不同激发光激发观察虫体自发荧光,并分别对这5种激发光激发的细粒棘球蚴做自发荧光λ扫描分析,同时采用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下分别以405 nm、488 nm、514 nm、563 nm、633 nm等5种激发光激发细粒棘球蚴,绘制其自发荧光曲线。结果经亚甲基蓝染色测定原头蚴活力为100%。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激发光照射下细粒棘球蚴虫体能发出多种不同颜色的自发荧光。在相同的激发强度及探测器电压的情况下,以405 nm激光激发的蓝色荧光效果佳,虫体大体结构清晰;λ扫描分别以405 nm、488 nm、514 nm、561 nm、633 nm等5种激发光激发样品,相应敏感的发射波长分别为490~520 nm、520 nm及580 nm左右、580~600 nm、610~630 nm和650 nm左右,其中405 nm、488 nm和561 nm激发效果较好,514 nm、633 nm激发效果欠佳。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细粒棘球蚴做自发荧光曲线与共聚焦显微镜结果基本一致,但所测定的虫体自发荧光强度较共聚焦显微镜偏低。结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粒棘球蚴虫体自发荧光,其中以405 nm激发的蓝色荧光强;细粒棘球蚴虫体自发荧光光谱较宽,490~520 nm、610~630 nm ,405 nm、488 nm和561 nm为较适宜的激发波长。

  • 3种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抗小鼠细粒棘球蚴疾病作用的比较

    作者:张宏伟;彭心宇;吴向未;杨宏强;吕海龙;张示杰

    目的 探讨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青蒿琥酯体内抗包虫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疾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天分别给与高(200mg/kg)、中(100 mg/kg)、低(50mg/kg)3种剂量的青蒿琥酯注射液以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3月后,观察小鼠体内包虫囊肿的外观发育情况、囊湿重、包虫囊壁的病理改变、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中剂量组小鼠总囊重明显少于其他各组.中等剂量组抑囊率高于其他各组.病理及电镜发现3种剂量下包虫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中等剂量组囊肿中到重度破坏,角皮层纹理模糊,生发层细胞减少,甚至断裂,细胞核及线粒体溶解或退变.结论 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中等剂量的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疾病的效果佳.

  • 细粒棘球蚴 EG95s 重组蛋白串联表达免疫原性分析

    作者:贾红;袁维峰;李杰;侯绍华;郭晓宇;鑫婷;马世春;朱鸿飞

    目的:比较、分析EG95s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本研究分别诱导表达含有1、2、3拷贝EG95s的pET-1EG95s、pET-2EG95s和pET-3EG95s重组质粒,并用His亲和纯化HIS-1EG95s、HIS-2EG95s和HIS-3EG95s3种重组蛋白。再以相同的免疫程序分别免疫8周龄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经过改造的EG95s重组蛋白:HIS-1EG95s、HIS-2EG95s、HIS-3EG95s均保留了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3者抗体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 HIS-1EG95s首次免疫后1周产生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HIS-2EG95s、HIS-3EG95s ,但免疫后2周开始,HIS-3EG95s抗体水平超过HIS-1EG95s组,并在二次免疫及三次免疫后持续高于 HIS-1EG95s组。免疫后终抗体效价显示 HIS-1EG95s和 HIS-2EG95s两组均为1∶819200,而 HIS-3EG95s组为1∶1638400。 HIS-1EG95s、HIS-2EG95s、HIS-3EG95s均诱导机体产生IFN-γ,但差异不显著,与羊包虫阳性血清反应结果显示 HIS-1EG95s的反应性均显著低于HIS-2EG95s和 HIS-3EG95s。结论 HIS-1EG95s、HIS-2EG95s与 HIS-3EG95s均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虽 HIS-EG95s在免疫初期免疫效果好,但串联3拷贝的EG95s后使得重组蛋白免疫效果更持久,更有利于产生更长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羊包虫病疫苗的研制及免疫预防奠定了科学基础。

  • 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granulosus)CO1与ND1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于晶峰;谭伟;李滨;刘晓松;常建华;杨晓野;王瑞;杨莲茹;李秀霞

    目的:为了明确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羊株和锡林浩特市人株细粒棘球蚴之间的基因型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自两地区细粒棘球蚴的线粒体CO1基因与ND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运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工具对已测出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西乌旗羊株细粒棘球蚴与锡林浩特市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基因片段和ND1基因片段大小分别均为936 bp和895 bp。西乌旗羊株细粒棘球蚴CO1基因序列与新疆羊株细粒棘球蚴的CO1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3%;锡林浩特市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基因序列与新疆人株细粒棘球蚴的CO1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6%;且西乌旗羊株和锡林浩特市人株细粒棘球蚴ND1基因与国内外已报道的G1型ND1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结论表明内蒙古上述两地区细粒棘球蚴的同源性很高,且基因型均为G1型,这为内蒙古某些地区细粒棘球蚴流行虫株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对当地细粒棘球蚴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伽马射线体外照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灭作用

    作者:袁庆;李波;贺凯;张孟瑜;多吉;陈川;李兴;向证文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照射γ-射线后导致的死亡、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和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进行照射.对照射后各组原头节细胞内的caspase-3蛋白酶活性进行测定,观察期原头节死亡率,并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原头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原头节经过γ-射线体外照射后会出现死亡率升高,caspase-3表达增强现象,同时原头节形态结构出现肿胀、塌陷、碎裂的阶段性变化.结论 γ-射线体外照射可以直接杀灭原头节,且诱导原头节细胞发生凋亡.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Egmyophilin蛋白诱导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马锐;师志云;王娅娜;李宗吉;孙俊峰;赵巍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亲肌肉抗原重组疫苗(Egmyophilin)诱导ICR小鼠产生免疫保护机制.方法 将亲肌肉抗原重组疫苗皮下注射免疫ICR小鼠,同时设空质粒组及PBS对照组.末次免疫后8 w,用棘球绦虫原头节腹腔注射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0 w剖杀小鼠,取脾,脾细胞悬液加入EgAg、ConA(刀豆蛋白A)或脂多糖(LPS)刺激培养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常规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 与空质粒组及PBS对照组相比,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降低,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显著升高,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增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棘球蚴绦虫亲肌肉抗原重组疫苗可诱导免疫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以诱导Th1型免疫应答为主,对抗Eg原头蚴攻击感染.

  • 细粒棘球蚴感染中国美利奴羊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

    作者:杜迎春;白春生;贾斌;沈晓莉;申红;蒋松

    目的 检测分析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 用细粒棘球蚴对14只健康的中国美利奴羊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前7d(-7d)、感染当天(0d)、感染后7d、21d、30d、60d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D4+T、CD8+T、B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中IgG、IgM、IgE、IFN-γ水平和粒细胞数量.结果 进行人工感染的14只绵羊中有8只感染(感染组), 6只未感染(未感染组);CD4+T细胞在攻虫后第7d、30d未感染组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CD8+ T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IgG和IgE水平在攻虫后第30d未感染组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IFN-γ水平在攻虫后第21d、30d未感染组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淋巴细胞在攻虫后第21d(P<0.01)、30d(P<0.05)未感染组显著高于感染组.嗜中性粒细胞在攻虫后第21d感染组极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1).结论 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细粒棘球绦蚴过程中,CD4+T细胞、IgG、IgE、IFN-γ和淋巴细胞水平升高可增强机体对细粒棘球蚴的抵抗力.

  • 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作者:马锐;师志云;李昭宇;王娅娜;李宗吉;赵巍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在价值.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蛋白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每隔2w皮下免疫1次,在第3次免疫后2周,用Eg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0w剖杀小鼠,检获棘球蚴包囊,计算免疫保护力,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结果 与佐剂对照组比较,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94.46%;与免疫前比较,免疫后和攻击感染后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3和Ig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gG2b降低(P<0.05).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 8-kDa亚单位1对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

    作者:马秀敏;吾拉木·马木提;马海梅;丁剑冰;卢晓梅;林仁勇;伊藤亮;温浩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 8-kDa亚单位1重组蛋白(rEgAgB8/1),探讨其对囊型包虫病(CE)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将构建的rEgAgB8/1原核表达质粒(pET32b-rEgAgB8/1)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8/1,以rEgAgB8/1为抗原,应用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 对31例手术确诊的囊型包虫病病人血清进行了回顾性检测与分析.结果 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 检测CE病人血清阳性率均为90.3%(28/31),3例血清学检测阴性的CE病人均为初次诊断为CE及单纯性肝脏单发感染的病人;血清抗体水平随着病人棘球蚴囊数目增加而有所增加,棘球蚴囊的数目与血清抗体水平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5.06,P=0.0142),1个囊与2个囊/3个囊组间血清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2个囊与3个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EgAgB8/1重组蛋白抗原对囊型包虫病有较高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多囊型包虫病人血清抗体水平高于单囊型包虫病人.

  • 细粒棘球蚴Eg95重组蛋白表达及其血清学反应的研究

    作者:贾海英;马秀敏;丁剑冰;曹春宝;朱明;吾拉木.马木提;温浩

    目的 诱导表达和纯化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重组蛋白,对其与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IPTG诱导pET28a-Eg95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Eg95重组蛋白,SDS-PAGE 电泳对其进行初步鉴定,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与中间宿主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结果 pET28a-Eg95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SDS-PAGE 电泳显示相对分子量约为15kDa.Western blot 结果 表明,pET28a-Eg95重组蛋白能被CE病人血清识别,11例CE病人血清中8例呈阳性反应.结论 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存在于中间宿主CE病人体内,Eg95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可能成为CE病人术后辅助性治疗的手段之一.

  • 细粒棘球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重组抗原的高效融合表达、纯化及免疫特性的研究

    作者:李宗吉;黄瑾;张静;张焱;王洁;王淑静;高岭;赵巍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重组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EgGST)的表达载体,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为重组疫苗研制的后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本室已构建的重组质粒GST/pGEM-T中酶切下GST目的 片段,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plys进行融合表达,经His-bind树脂纯化系统小量纯化,得到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ICR小鼠,获得抗血清.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学特性.结果 成功构建具有高效表达能力的基因工程菌株,并纯化了重组蛋白,纯化的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抗血清可识别天然与重组抗原,实验组血清与对照组血清抗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 细粒棘球蚴2HSP70重组质粒的构建、原核表达、纯化和初步鉴定

    作者:丁淑琴;王洁;王淑静;张焱;赵巍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2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2HSP70)表达重组质粒,原核表达及纯化重组蛋白,并对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学特性的初步鉴定.方法 从EG2HSP70/pGEM-T/JM109质粒中分离EG2HSP70目的基因,将此片段重组入表达载体pGEX-6P-1后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鉴定后以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检测其表达水平,用亲和层析纯化并分离重组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来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结果 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表明,成功构建细粒棘球蚴pGEX-6P-1/EG2HSP70重组质粒;IPTG诱导表达后,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9%,占裂解物上清总蛋白的70.4%,表明重组的EG2HSP70基因能在BL21中高效表达,表达的蛋白大部分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EG2HSP70,通过Western blot证实该重组蛋白能被细粒棘球蚴囊壁免疫兔血清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pGEX-6P-1/EG2HSP70重组质粒,重组的EG2HSP70能够高效表达,表达的EG2HSP70具有免疫学活性.

  • 细粒棘球蚴DNA聚合酶链反应定量分析研究

    作者:姜双应;邵锡如;肖乐义;阎小君;郭宴海;侯瑜;易虎;巩天祥

      细粒棘球蚴DNA基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核酸序列结构的规律,判定细粒棘球绦虫遗传变异,不同虫株对中间宿主在感染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与包虫病的流行防治直接相关。细粒棘球蚴生物学的研究,主要以酶切图谱,核酸杂交和基因重组等实验技术,对DNA核酸序列的分析已取得了重组进展。本实验应用PCR技术与计算机GVA-P6基因量分析系统结合,对细粒棘球蚴DNA的部分核苷酸作观察。

  • 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研究

    作者:刘丛珊;尹建海;姚嘉青;薛剑;陶奕;张皓冰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经浓度为4、8、10、20和40μg/mL的他克林作用3 d后经0.1%亚甲基蓝染色观察,记录死活原头节的数目以计算原头节死亡率,另外用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对生发层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计算细胞活性抑制率.同时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药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 经20μg/mL和40μg/mL的他克林体外作用3 d后,原头节的死亡率高达100%,其中死亡原头节的体壁出现轻微肿胀且伴随着外部轮廓的消失,同时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原头节体壁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和脂肪滴.当他克林浓度为40μg/mL时,可造成生发层细胞全部死亡.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粘附于培养介质的基质消失、细胞发生聚集且数目减少.扫描电镜可观察到他克林作用3d后的细胞出现塌陷或者萎缩.结论 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是潜在的包虫病治疗药物.

  • 细粒棘球蚴特异性诊断抗原Eg-07279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徐士梅;赵殷奇;朱明星;赵嘉庆;王浩;赵巍

    目的 筛选出包虫病特异性诊断抗原分子并验证其免疫原性.方法 对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公布的细粒棘球绦虫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出六钩蚴中不表达且原头蚴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7279,经重组克隆、表达后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Eg-07279;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检测其特异性IgG水平并使用Western blot验证其免疫原性.结果 筛选出的抗原分子Eg-07279经克隆、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利用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ELISA检测结果显示Eg-07279产生的特异性IgG水平(2.559±0.125)明显高于空白组(0.319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原头蚴继发感染组和重组蛋白免疫组血清均可识别该重组蛋白而空白对照组鼠血清不能识别.结论 获得细粒棘球蚴差异表达抗原Eg-07279并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是较好的诊断抗原候选分子.

  • 辽宁省朝阳市细粒棘球病的基因型分析

    作者:王晓黎;李飞;李金慧;刘静;李亚彩;白杨;安春丽

    目的 分析本院分离到的人源性棘球蚴的基因型,为辽宁省棘球蚴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资料.方法 经外科手术方法从患者肝内获取棘球蚴囊,将囊内容物离心沉淀提取DNA,以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x1)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应用Blast进行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cox1扩增产物及测序的结果提示,本例样本与细粒棘球幼的cox1基因型(AF297617)高度相似,差异性为0.1%,基因型属于G1亚型.并与其他国家的25个分离株序列一致.结论 线粒体基因组的cox1基因分析是棘球蚴病诊断和分型的有力工具.辽宁地区首次报道了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型为G1亚型,其序列与国内外的多个分离株保持一致,为棘球蚴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补充了资料.

  • 微囊法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慧;李军;郭宝平;温浩;张文宝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蚴发育成微囊,经腹腔注射建立稳定的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鼠源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经胃蛋白酶消化后检测虫体活力并计数,于37℃、5%CO2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至发育成微囊,以每鼠50个微囊的剂量经腹腔注射的途径分别接种BALB/c小鼠.接种6个月后,通过腹部解剖大体观察和病理检测分析各组小鼠的感染情况及包虫囊的生长情况.结果 原头蚴在体外培养60d时发育成微囊,显微镜下观察Eg具有明显的透明角质层结构,而Em微囊角质层较薄.小鼠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均为100%,Eg包虫囊为游离单囊,成囊率达70%,囊内无原头蚴;Em包虫囊为类似肿瘤的团块状组织,病灶内有生发囊及原头蚴.结论 采用微囊法可建立稳定的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为疫苗研制、药物筛选和疗效判定提供研究动物模型.

  • 人源细粒棘球蚴喙钩形态学参数分析

    作者:张尔夫;王斯;杜峰;安春丽

    目的 测定本地区人源细粒棘球蚴喙钩的形态学参数,为棘球蚴的分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患者肝脏分离肝包虫,取囊液等内容物离心沉淀制成涂片标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形态确定棘球蚴原头蚴的喙钩,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喙钩总长、总宽、柄长、刀长4个形态学参数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棘球蚴的原头节上具有上下两层喙钩,上层为大钩,下层为小钩.分别采集到游离状态的大钩56个,小钩49个,测量并获得了两种喙钩的4个形态学参数:大钩的总长、总宽、柄长、刀长的平均值分别为12.38 μm、4.58 μm、5.51 μm和6.51 μm;小钩的总长、总宽、柄长、刀长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 μm、3.76 μm、5.04 μm和4.72 μm.大钩和小钩的各项形态学参数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获得本地区人源细粒棘球蚴喙钩的形态学参数,为棘球蚴的分类鉴定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资料.

174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