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田丽丽;刘婷;杨鹏;黎新宇;窦相峰;王小梅;何战英;关增智;李旭;任海林;李阳桦;王全意

    目的 调查北京市首例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CHIKV)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 通过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人员访谈,分析患者的感染来源.结合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北京市出现CHIKV流行的风险.结果 北京市首例CHIKV病例为印度境内感染的境外输入性病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显示,该病例在京期间北京市伊蚊密度较低,北京市不会出现由此病例引发的CHIKV暴发.结论 2008 - 2010年,北京亚优势蚊种—白纹伊蚊的构成比和蚊媒密度逐年增加,北京市应继续做好病媒生物监测,并加强CHIKV防控工作,降低CHIKV暴发的风险.

  • 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作者:陈艳;徐珊;杨建娜;陈敏红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区、县正常人群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捕捉白纹伊蚊分离登革病毒;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4.9%,0.4%,0,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7.7、9.6、8.3、8.1,且晋安、长乐两地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结论4年来仅发现3例登革热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人群免疫力下降,布雷图指数相对较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 2006-2013年中国19省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

    作者:吴海霞;刘起勇;刘小波;鲁亮;郭玉红;岳玉娟

    目的 了解我国19个省病媒生物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趋势,为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衣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3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诱蚊灯法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环境监测的白纹伊蚊数据,按监测点所在温度带、降水带,进行不同监测生境、月份、年份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3年全国白纹伊蚊总密度为0.036只/(灯·h).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牲畜棚和农户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都是7月密度高,而公园、医院和居民区7-8月密度均较高;白纹伊蚊密度高年份为2006年,其后密度明显下降,2010年和2013年略有回升.不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高,达0.091只/(灯·h),其后依次为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监测点未监测到白纹伊蚊;暖温带的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晚于亚热带的7月;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全年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10月;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密度2010-2012年出现明显的上升.不同降水带中,发现白纹伊蚊分布的3个降水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降水量400~ 800 mm区域的白纹伊蚊密度高,达13.89只/(灯·h),其后依次为800 ~ 1600 mm、>1600 mm区域,<400 mm区域未发现白纹伊蚊;不同降水带中白纹伊蚊密度全年均呈单峰曲线,年均降水量400~ 800 mm区域白纹伊蚊密度全年高峰出现在9月,800~ 1600 mm区域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 1600 mm区域6-11月密度均较高;>1600 mm区域密度在2008年后一直缓慢上升.结论 不同监测环境、温度带、降水带、月份、年份的白纹伊蚊密度存在差异,提示在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上不同的生境、温度带(地区)、月份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 防蚊灭蚊宣传知识要点

    作者:

    一、蚊子可传播哪些传染病?蚊子可传播疟疾、乙脑、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多种疾病,其中寨卡病毒病主要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埃及伊蚊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台湾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分布于北至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西至陕西省陇县和宝鸡市,西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

  • 吡丙醚对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周小洁;张勇;付学锋;佟颖;曾晓芃

    目的 研究吡丙醚颗粒剂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蚊幼的实验室药效测试方法测定吡丙醚对白纹伊蚊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 经吡丙醚颗粒剂处理的试验组幼虫死亡率为59.68%,显著高于对照组(2.70%),尽管试验组化蛹率40.32%(对照组化蛹率为97.30%),但试验组羽化率为0,而对照组93.68%试虫正常羽化.结论 吡丙醚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显著的羽化抑制效果,可用于现实防制.

  • 我国南方口岸登革热及其传播媒介监测的计算机预测研究

    作者:陈胤瑜;吴烽;吕志平;何耀明;陈国雄

    [目的]研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监测登革热及传播媒介,分析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预测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为在国境口岸进行登革热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0年12月~2001年11月对增城、广州、南海、阳江口岸进行每旬1次的蚊虫现场调查,同时收集口岸地区的气象数据和广东口岸登革热发病的情况;将数据和数字化地图输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广东口岸全年气候温和,相对湿度大,雨量充足,极适合蚊虫的生长繁殖;阳江和增城口岸的蚊虫密度、月平均温度、降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登革热流行前后气候变化显著,前期气温高、降雨量多;开发1套国境口岸登革热及媒介监测GIS系统,将上述结果数字图示化、统计分析,预测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和白纹伊蚊密度的变化趋势.[结论]登革热及媒介监测GIS系统在国境口岸应用是行之有效的,登革热流行强度与白纹伊蚊密度密切相关,在月平均温度较高(>26℃)、降雨量大、相对湿度较大且有连续降雨在10天以上的登革热高发地区,爆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灭蚊措施,将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可能性降低到小程度.

  • 钦州口岸白纹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

    作者:覃扬光;廖安然;夏福民

    自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对钦州港口岸白纹伊蚊的分析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口岸白纹伊蚊全年除8月和次年1~3月未能捕获成蚊外,其余各月均能捕获.成蚊活动高峰季节为5~9月;幼虫出现高峰季节为6月中旬~9月中旬;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季节消长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有关.

  • 2004年1~3季度香港口岸地区诱蚊产卵器指数及鼠蚤指数调查

    作者:袁铭志

    1 口岸病媒监察工作香港口岸病媒监察工作由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辖下的防治虫鼠事务咨询组负责.所监察的口岸有:香港国际机场、铁路货物装卸区, 陆路边境口岸、出入境码头、货柜码头、公众海傍货物装卸、私人海傍货物装卸区等共30处地点.监察的病媒包括可传播鼠疫的鼠类和鼠体蚤及可传播登革热的病媒白纹伊蚊.监察工作于2004年开始全面进行.病媒的防控工作在定期跨部门会议中商讨.

  • 福州港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调查分析

    作者:陈佳木;段东平;高思维

    [目的] 掌握福州港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习性、孳生习性和危险程度,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1~2003年的7~9月之间,每月在福州港居民、单位内外的不同环境和容器采集伊蚊幼虫,计算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检查伊蚊幼虫孳生阳性率.[结果] 福州港尚未发现埃及伊蚊的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福州港的优势蚊种.白纹伊蚊房屋指数7.18%,容器指数5.04%,布雷图指数10.78.[结论] 福州港白纹伊蚊的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可能引起登革热甚至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应制定有效措施,降低白纹伊蚊密度.

  • 清远口岸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情况的调查

    作者:周虹

    [目的]为开展传染病监测,防治白纹伊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口岸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4~8月为白纹伊蚊幼虫的繁殖高峰,全年平均容器指数为35.62%,经统计学处理,其季节消长与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结论]清远口岸白纹伊蚊容器指数较高,存在着传播登革热的危险性.应加强白纹伊蚊的防治工作.

  • 花都口岸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谢仕明;黎群兴;曾海华;侯智芬

    [目的]了解花都口岸白纹伊蚊幼虫的季节消长.[方法]用塑料诱蚊筒盛水诱蚊,对幼虫进行鉴定并计算幼虫容器指数.[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呈双峰型,5月、6月、9月和10月份的幼虫容器指数相对处于高峰期.[结论]应在白纹伊蚊幼虫高峰期前加强对环境积水的综合治理,消灭白蚊伊蚊的孳生场所,防止蚊媒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

  • 武夷山口岸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种群密度调查

    作者:徐保海;王公东

    [目的] 对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孳生情况进行监测,防止登革热在武夷山地区暴发流行。[方法] 对武夷山口岸及其周围环境中白纹伊蚊的孳生习性、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 仅查获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机场、居民村和渡假区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86、7.59、53.26,其中毗邻机场的旧居民村布雷图指数高达109.26,是新居民村的5倍。发现白纹伊蚊阳性积水容器13种,机场生活区主要为快餐盒和电器泡沫包装盒,居民村主要为旧轮胎和旧缸罐等。[结论] 毗邻机场的居民村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较高,应做好监测工作。

  • 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研究现状

    作者:钱茜茜;方义亮;张建庆;高博;陈华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分布范围广、危害大,不仅能传播登革病毒,还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黄热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等.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其生物学特性及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传播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出现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就白纹伊蚊的分布、对登革病毒的易感性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综述.

  • 用PCR-HRM方法快速区分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作者:滕新栋;顾长美;曲德鑫;陈晓光;张涛;张瑾;徐翮飞;张娟;徐颖

    目的 建立快速区分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PCR结合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方法.方法 设计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线粒体ATP6和Cytb基因的2对通用引物,用PCR-HRM方法区分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结果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ATP6和Cytb基因均扩增出不同形状的曲线,蚊种区分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采用基于ATP6和Cytb基因的PCR-HRM能准确快速区分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可作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不完整样本的鉴定方法.

  • 日本输入性登革热案例调查

    作者:戴俊;胡龙飞

    1 简介登革病毒(黄病毒家族科)是热带传染病的重要的病原体之一.日本境内目前没有发现埃及伊蚊和登革病毒.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等国家地区是许多日本游客热衷的旅游地,而这些地区的登革热病例有所增加.随着到上述地区旅游人数的增多和当地登革热个案数的增加,对游客的建立在风险评估和传染病学资料基础上的旅行前的医学指导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前往登革热疫区航班的增多亦增大了携带病毒的蚊媒输入日本的可能性.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这些蚊媒很快获得了在日本度过寒冬的能力.甚至以往登革热爆发(1942~1945年),本土的白纹伊蚊亦可能具有传播疾病的能力.

  • 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与蚊媒种群关系的研究

    作者:郑能雄;王宗汉;林云钦;陈黄河;张晓阳;郑高;吴护华;陈敏红

    目的研究1999年福州市爆发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媒介白纹伊蚊种群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应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病人血清中IgM与IgG.采集登革热患者早期外周静脉血和捕捉伊蚊虫,接种C6/36细胞系作病毒分离及型别鉴定.建立疫情监测点和生态学观察点,全年观察幼虫的生态习性和季节消长规律,开展幼虫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病原学检测确认为Ⅱ型登革病毒所致,本次流行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主要流行特征的总发病率为3.5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商人为主,分别占45.84%和21.05%,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和季节性,病例集中在8至9月份.媒介伊蚊虫密度6月初至9月下旬分别出现主次高峰,与登革热流行季节相一致.结论本次登革热的主要流行特征与疫区白纹伊蚊孳生地广泛存在,密度高,人群普遍易感和气候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 淮安市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对9种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作者:蔡蓉;邵宗贤;范刚;陈跃

    目的 了解淮安市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为科学选择杀虫剂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采集不同生境(城区、城郊、农村)白纹伊蚊成蚊在实验室进行饲养繁殖,对繁殖的Ⅳ龄初幼虫采用蚊虫幼虫浸渍法测定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 淮安市三种环境白纹伊蚊对敌敌畏、双硫磷、乙酰甲胺磷、仲丁威、胺菊酯产生低度抗性,城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低度抗性、农村白纹伊蚊对吡虫啉产生低度抗性;其余均为敏感.结论 淮安市白纹伊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低度抗性,应注重其抗药性发展,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 福州市2000~2001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作者:郑能雄;王宗汉;林云钦;张晓阳;郑高;陈黄河;吴护华;陈敏红

    1999年夏秋,福州市近郊曾局部流行55年未遇的登革热[1],经单克隆抗体检查系登革病毒Ⅱ型所致,流行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现将2000~2001年开展的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贵州省思南县199例发热患者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何世雄;文兴堂

    登革热在思南县虽不曾有报道,但随着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之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存在,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为此对思南县199例发热患者进行血清学调查.

  • 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比较

    作者:陈虹;陈汉彬

    目的比较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从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V)易感性的差异.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蚊虫基因组DNA扩增出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用邻接法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各地理株白纹伊蚊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均为415 bp,所测各株序列均无缺失.云南思茅株的碱基转换率为1.93%,颠换率为0.24%.贵州麻尾株和广西南宁株的转换率为0.48%.各地理株中思茅株与麻尾株关系较近,麻尾株与南宁株关系较近,其余11个地理株均为同型株. 结论蚊虫对DV的易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及生态学方面(如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因素.在中国大多数白纹伊蚊为同型基因,其对DV的易感性尚无直接对应关系.

494 条记录 1/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