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质量保证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验是献血者健康体检筛查项目之一,检测血清 ALT 有助于鉴别输血相关肝炎病毒携带者,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某些肝炎病毒标志物未被检测及感染"窗口期"的缺陷,有助于预防输血相关肝炎的传播.目前,我国因血清 ALT 检验不合格淘汰者献血者比例非常高,造成血源及血液的大量报废,对我国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就环境、仪器、试剂、标本、方法学上参数的设置等几方面来谈谈 ALT 检测的质量保证.
-
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5例
本文选择当飞利肝宁胶囊和联苯双酯比较,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用的稳定性和消退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作用,报告如下.
-
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值与胆囊声像图变化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利用胆囊声像图变化来判断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损害程度.方法超声测量41例健康志愿者和33例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胆囊的长径和短径,以及急性肝炎患者胆囊壁的厚度,计算胆囊面积和胆囊壁厚-面积比;利用生化仪以速率法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将肝炎组胆囊壁厚度、胆囊面积和胆囊壁厚-面积比分别与ALT值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志愿组胆囊壁光整,壁厚为(0.11±0.07) cm,胆囊面积为(22.1±4.97) cm2 .胆囊壁厚-面积比为(0.0095±0.002 3) cm-1,ALT值为(23±11) IU/L.急性肝炎组的胆囊壁厚度为(0.82±0.22) cm,胆囊面积为(16.36±4.87) cm2,胆囊壁厚-面积比为(0.051 7±0.017 6) cm-1;ALT值为(1 737.46±784.03) IU/L;以上参数(胆囊壁厚度、胆囊面积、胆囊壁厚-面积比、ALT值)与健康志愿组相应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急性肝炎组的ALT值与该组胆囊壁厚-面积比之间存在着直线回归和相关性,(Y=87.26+28 477.79 x,r=0.72,P<0.05);ALT值与胆囊壁厚度及胆囊面积之间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1.胆囊声像图的改变是可以反映ALT的高低,从而可间接反映肝脏实质细胞的损害程度,至少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如此;2.胆囊壁厚-面积比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比较合适的超声观察指标.
关键词: 胆囊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超声检查 -
血清总胆汁酸等7项肝功能测定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
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成人肝胆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文献报道较多,而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报道较少.婴儿期以黄疸、肝功能异常、肝或肝脾大为主要表现的婴幼儿肝炎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但因实验室诊断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升高并不明显,文献多以r-谷氨酰转移酶(r-GT)、碱性磷酸酶(ALP)及胆红素等指标用以该病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但在灵敏度及特异性上稍有欠缺.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测定标准化的探讨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常用肝功能检测项目,在肝病防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测定方法和正常参考值曾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研究.
-
Melatonin对大鼠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肝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50只健康♂Wistar大鼠(质量190-210 g,6-7周龄),随机分为褪黑素处理组(Mel)、酒精溶媒对照组(Alc)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均为60 min,之后每组分别按再灌注后30 min、1、6、12、24 h采集标本.M组(20 mg/kg)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melatonin;A组采取与Mel组相同浓度的酒精液,N组则注射同比例的生理盐水.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肝组织过氧化的终产物-丙二醛(MDA),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ICAM-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el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的ALT均显著低于Alc及NS对照组(aP<0.05),且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el组在再灌注后6、12、24h时点的MDA显著低于Alc及NS对照组(aP<0.05),且各时点内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el组在再灌注后12、24 h时点的SOD显著高于Alc及NS对照组(cP<0.05),且各时点内A1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el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ICAM-1染色的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低于Alc组和NS组(aP<0.05),且每时点内的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源性Mel可以抑制再灌注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减少肝组织MDA的浓度,抑制肝组织ICAM-1蛋白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
牛磺酸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牛磺酸(400and 800mg/kg per day for 12weeks)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蛋白、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肝药酶和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牛磺酸能明显减轻纤维化程度,降低ALT(2 601±300→1367±317 nkat/L,P<0.01),HA(324±95→219±79 μg/L,P<0.01),PCⅢ(33±14→19±8μg/L,P<0.01)和HYP(1 282±523→381±147μg/L,P<0.01)水平,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Cyt.P450)(211±27→811±136 nmol/g,P<0.01),细胞色素b5(Cyt.b5)(256±69→761±131 nmol/g,P<0.01)和血清白蛋白含量(23±3→31±4 g/L,P<0.05),并明显减少TGF-β1的表达(33±13→20±6,P<0.01).结论:牛磺酸具有显著的抗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肝细胞损伤和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
DMN诱发大鼠肝硬化模型MMP-2活性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发大鼠肝硬化过程中Ⅳ型胶原、Ⅳ型胶原酶(MMP-2)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DMN诱发大鼠肝硬化模型,设2 d,1,2,3,4,5,6,8,12,24 wk共10个观察点,分别用生化方法测定其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和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Ⅳ型胶原和TIMP-2表达,酶图法测定肝组织MMp-2活性.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Hyp、Ⅳ型胶原含量,血清AL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ALB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2 d时MMp-2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然后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正常组和8 wk以前各组模型大鼠TIMP-2表达微弱,12 wk表达明确,24 wk表达增强.结论:DMN诱发Wistar大鼠肝硬化模型形成前后MMP-2功能主要通过蛋白分泌量和活化量调节而实现,此期肝窦基底膜Ⅳ型胶原含量主要通过MMP-2活性调节,和蛋白分泌及TIMP-2表达关系不大.在肝硬化恢复期TIMP-2调节的重要性逐渐上升,故TIMP-2表达量是肝硬化时肝窦毛细血管化能否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
砷剂对实验性鼠肝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大鼠体内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封闭群♂ SD大鼠(2月龄),以含0.5g/L2-乙酰氨基芴(2-FAA)进行喂饲制备大鼠肝癌模型.治疗组以两种浓度的As2O3溶液与复方苦参分别注射于大鼠腹腔,1次/d,2 wk后改为2次/wk,总给药时间为4 wk;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NS).治疗4 wk末处死大鼠,获取肝脏组织和血清;称肝湿重;记录肝表面肿瘤结节分布情况;肝肿瘤组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动力学变化;并分别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和FⅧRAg多克隆抗体染色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致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情况;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和结合胆红素(DBi)水平.结果:As2O3治疗组,肝肿瘤结节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尤以中剂量As2O3治疗组表现为显著(P<0.01).免疫组化显示As2O3治疗组VEGF表达强度及相应的MVD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1).复方苦参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治疗组的血清AST活性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T、TBi及DBi水平各组之间以及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s2O3对大鼠肝细胞肝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对肝功能又无明显毒副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合成间接抗肿瘤血管形成有关.复方苦参无明显治疗作用.
-
密切关注转氨酶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是存在组织坏死性炎症活动的标志之一.因此ALT水平正常一般被认为预示着肝脏组织正常或肝损害处于组织学静止状态.
-
胆囊缺如、胆总管结石、胆管炎并发胆总管横结肠内瘘一例
先天性胆囊缺如少见,胆总管结石并发胆总管横结肠内瘘更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62岁。右上腹部反复隐痛3年,期间间断寒战、发热、黄疸,经抗炎对症治疗缓解。近1年伴腹泻,腹泻每日3~4次。2个月前开始右上腹部隐痛伴寒战、发热,抗炎对症治疗,近3d病情加重,高热不退,体温达39~40℃。B超示:肝硬化、脾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未显示。外院CT报告:肝硬化,脾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及胆囊积气。我院CT、MRI、MRCP报告:肝硬化、脾大,胆总管结石,胆囊未显示(图1、2)。血常规:白细胞16×109/L,中性粒细胞85%。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6 U/L,天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4 U/L,总胆红素131 μmol/L,直接胆红素46 μmol/L。诊断:胆总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萎缩?肝硬化。急症行剖腹探查术。
-
胸腹交界区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患者男,40岁.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腹、右下胸部隐痛不适而入院.疼痛以右侧卧位时明显,无咳嗽、咯痰及咯血,无发热、返酸、恶心及呕吐.体检:胸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肌动蛋白-平滑肌(SMA,+)、肌动蛋白-广谱(MSA,+)、黑色素瘤抗原(A103,-)、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4 IU/L,葡萄糖6.15 mmol/L,红细胞、血红蛋白、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CEA)均正常.心电图、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大伴钙化灶.胸部平片示左后肋膈角有一结节影.
-
鳖甲消癥丸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鳖甲消癥丸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运用皮下多次注射四氯化碳致大鼠慢性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不同剂量鳖甲消癥丸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清透明质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GOT)、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以及内脏器官重量和门脉压的影响,并与秋水仙碱进行了比较.结果各剂量组的鳖甲消癥丸均对大鼠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预防效果比秋水仙碱组好,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鳖甲消癥丸可有效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关键词: 鳖甲消癥丸 肝纤维化 血清透明质酸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大鼠 -
干扰素对丙型病毒肝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干扰素(安福隆)治疗丙型病毒肝炎(丙肝)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0例丙肝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福隆及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变化,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HCV-RNA及抗HCV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2个月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HCV-RNA及抗HCV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有12例在治疗1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未受到影响,未见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0%.对照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干扰素(安福隆)治疗丙肝,可以显著提高ALT复常率、HCV-RNA及抗HCV转阴率,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流感样症状,但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关键词: 干扰素 丙肝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型肝炎病毒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ALT指标诊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活体肝穿刺的病理标本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评分并分别与同期检测的血清ALT指标比较.结果 血清ALT平均值随着病理炎症活动度的升高而升高,但仅在4< Knode11≤12及Knode11> 12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4 3,P<0.05);血清ALT平均值随病理组织纤维化增加而升高,但仅在中重度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8,P<0.05).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指标,临床诊断中各指标仅Knode11≤4组特异度为79.5%,余均较低.结论 血清ALT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程度.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组织病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献血人群中ALT水平与HCV感染的关系
丙型肝炎是全世界流行性疾病,因HCV感染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常见和严重的病原体,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重视.HCV感染后可表现为急性肝炎症状,也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状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明确规定,在血站行业,ALT是作为预防输血后肝炎而进行的必须检测项目.
-
亚急性甲醇中毒1例
本院收治职业性吸入性亚急性甲醇中毒导致失明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2岁,在一约10 m2无通风设备的房间(甲醇浓度未测定)用甲醇制造固体酒精 ,无任何防护措施.每日工作长达16 h,连续3 d后出现头晕、头痛、眼部发胀、视物模糊,2 d后突然双目失明,并伴有频繁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不能进食.发病以来无意识障碍.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未见好转,到我院治疗.眼科检查:双眼远视力检查无光感,双侧瞳孔等大约5 mm,对光反射消失.双侧眼底乳头边缘清,色淡,整个视网膜淡白,血管走行正常,A∶V为1∶3,黄斑中心反射隐约可见,周围轻度浮肿.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9.6×109/L ,RBC 4.38×1012/L,Hb 13.4 g/L, PLT 2.69×1011/L.尿常规正常.肝功能: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4.3 U/L,草酰乙酸氨基转移酶(AST)28.0 U/L,碱性磷酸酶(ALP)103 U/L,γ-转肽酶(γ-GT) 22.8 U/L.肾功能:CPCO2 12.2 mmol/L,尿素氮(BUN)6.8 mmol/L,肌酐(Cr)84 mmol/L.心电图正常.视觉诱发电位:双眼均未诱发出清晰波形.
-
新乡地区健康检查者血清中ALT活力的参考值及HBsAg携带率的调查
目的 建立新乡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的参考值和参考区间,并调查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方法 对13 886名(年龄6~65岁)无明显肝、肾、心、肌肉等脏器及组织病变的健康检查者,采用速率法经过有效性验证的检测系统进行血清中ALT活力测定,HBs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对ALT结果的频数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性别间结果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时,用平均数±1.96 s为参考区间;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时,取2.5%~97.5%百分位数为参考区间.HBsAg携带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 ALT结果的频数分布为非正态性分布,男女之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2,P=0.000).按照2.5%~97.5%百分位数确定的参考区间为:男4.9~43.0 U/L,女5.0~44.3 U/L.HBsAg携带率为:6.29%.结论 该结果ALT活力的参考区间及HBsAg携带率与以往报道的有一定的差别.应该建立不同地区ALT活力测定的参考值和参考区间.
关键词: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参考值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携带率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相关研究
我国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7.18%,可以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其中对于慢性HBV携带者尤其高病毒负荷患者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意见不一,为此,我们对132例慢性HBV携带者中的34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观察研究,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感染者 抗病毒治疗 -
丙酮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ALT实验研究及应用评价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是常用的肝功能试验之一,对肝炎防治、疾病普查及献血员查体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关键词: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