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素示踪分子功能显像技术在肿瘤诊治应用研究进展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学分子或物质(也可称为“探针”)作为放射性药物或显像剂引入生物体内,在体外通过核医学显像设备观察显像剂参与生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或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信息,从而反映示踪剂在生物体系中的运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征,获得定性、定量及定位结果,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客观、科学依据。利用核医学分子功能代谢显像示踪技术可以提供预警、预测有用的临床前早期诊断信息,其将在分子影像乃至分子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
SPECT/MRI技术研究进展
多模态显像技术中的PET/CT和SPECT/CT现已广泛用于临床,而PET/MRI也已有商业成机.SPECT灵敏度高,应用基础广泛,其示踪剂适应面广、获取相对容易,SPECT技术与高分辨率MRI相结合的SPECT/MRI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对该领域在系统结构设计、图像配准与校正及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靶向肿瘤细胞的相变型纳米粒多模态显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相变型多功能脂质纳米粒,探讨该纳米粒的体外多模态显像、寻靶和声动力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包载IR780及全氟戊烷(PFP)的脂质纳米粒(Lip-PFP-IR780),检测纳米粒的基本特性.通过体外超声、光声、荧光成像评价多模态显像效果,通过共聚焦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其对4T1细胞(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寻靶能力,通过单线态氧(SOSG)检测法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评价其声动力治疗效果.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一,粒径为(338.5±124.2)nm,电位为(–27.6±2.4)mV,包封率为91.6%.纳米粒经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相变后可用于超声造影显像;光声信号值呈浓度依赖性;荧光显像效果明显.4T1细胞对靶向纳米粒的结合率明显高于非靶向纳米粒(P<0.05).纳米粒经LIFU辐照后,可以产生单线态氧,通过声动力杀伤肿瘤细胞,LIFU辐照组与未辐照组比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成功制备了靶向肿瘤细胞的相变型纳米粒Lip-PFP-IR780,能够进行多模态显像及声动力治疗.
-
恶性淋巴瘤的多模态显像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的临床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甚至预后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如PET/CT和PET/MR)近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18F-FDG PET/CT已广泛用于亲和18F-FDG的恶性淋巴瘤的初始分期以及疗效评估,治疗期间使用18F-FDG PET/CT评估治疗反应的价值尚不确定,初步的研究认为PET/MR应用于淋巴瘤的分期是可行的.笔者就多模态显像PET/CT、PET/MR在淋巴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模态显像 -
载氧化铁聚乳糖-羟基乙酸微粒标记大鼠肌腱干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载氧化铁(IO)/PLGA 微粒(PLGA/IO M Ps),探讨其标记大鼠肌腱干细胞(TSCs)以及体外超声(US)/光声(PA)/磁共振(MRI)多模态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双乳化法制备PLGA/IO MPs,并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及US/PA/MRI成像.应用PLGA/IO MPs标记 TSCs,并用透射电镜(TEM)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标记效果,然后对标记后 TSCs进行体外 US/PA/MRI成像.结果 制备的PLGA/IO MPs粒径约(801.5 ± 165.6)nm,Zeta电位约(-6.36 ± 3.36)mV[含多聚左旋赖氨酸约(3.16 ± 3.69)mV].PLGA/IO MPs具有体外US/PA/MRI多模态显像的能力,标记TSCs后,PLGA/IO MPs位于TSCs细胞质内,且标记的 TSCs能同时进行 US、PA和MRI成像显示出相应的影像学信号.结论 PLGA/IO MP能够对TSCs进行有效标记,并成功行体外 US/PA/MRI多模态成像,为活体内移植后TSCs的无创、多模态示踪奠定了基础.
-
SPECT-CT联合MRI多模态显像诊断疑难肿瘤骨转移
目的:探讨SPECT-CT 联合 MRI 多模态显像诊断疑难肿瘤骨转移的价值。方法怀疑肿瘤骨转移的患者行SPECT全身骨显像,难以确诊骨转移的患者行SPECT-CT断层,同机图像融合,仍无法诊断病例行MRI检查,部分病例行PET-CT检查,结合各自影像特点综合分析判断,对多模态显像与单独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CT骨骼病变确诊率(骨转移+良性病变+正常)为91%,SPECT-CT、SPECT-CT+MRI、SPECT-CT+MRI+PET-CT对疑难骨骼病变确诊率分别为74.9%、98.2%、100%。SPECT-CT与SPECT-CT+MRI、SPECT-CT+MRI+PET-CT确诊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MRI、SPECT-CT+MRI+PET-CT确诊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可疑肿瘤骨转移患者常规行SPECT骨显像筛查,98.2%疑难病例通过SPECT-CT+MRI检查即可确诊,避免了昂贵的PET-CT检查。
-
纳米载体系统在核医学的应用
简述了纳米材料的优势以及在核医学中的应用情况,展望了纳米载体系统的发展对核医学的推动作用.核医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细胞及分子水平精密探针的发展.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探针,主要是由靶向基团、显像基团、生物相容性好的“外壳”以及能够进行功能修饰的基团构成.纳米颗粒通过靶向定位于目标组织或细胞可获得较好的图像对比度,其材料的多样性和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可进行分子水平的多模态显像,实现不同显像方式的优势互补.在纳米探针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入治疗基团,即可以形成诊断治疗型纳米探针.智能化纳米探针的应用实现了药物释放的智能调控,减少肿瘤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