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内镜引导下溶瘤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护理分析

    作者:胡静;黄艳君;张珺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引导下溶瘤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围术期护理要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年收治的行超声内镜引导下溶瘤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12例进行研究,总结手术操作方法及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2月进行复查,9例胰腺肿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缩小,3例肝脏转移灶较术前明显缩小,5例KPS评分升高,6例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术后7例至今仍生存,生存期:3个月1例,6个月、8个月、11个月各2例.结论 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保证超声内镜下溶瘤病毒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HSV-1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郝蒙茹;黄承浩;夏宁邵

    基因工程改造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对肿瘤具有特异的靶向性和显著的杀伤能力,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HSV-1类溶瘤病毒在临床上对多种肿瘤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被证实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2015年,Amgen公司的T-VEC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溶瘤病毒疗法联合放、化疗等治疗方式能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靶向免疫检查点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望与溶瘤病毒疗法联用,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 溶瘤病毒联合小分子抑制剂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琴;黄承浩;夏宁邵

    溶瘤病毒因具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已成为目前较有前景的肿瘤治疗类药物.溶瘤病毒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中已得到证实,但由于恶性肿瘤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使得溶瘤病毒单药治疗肿瘤的效果受限,因此溶瘤病毒联合其他肿瘤治疗药物一起协同治疗肿瘤将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有望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新近研究表明,不同的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多种机制控制肿瘤生长,其在体外协同溶瘤病毒能达到更优的肿瘤治疗效果.本文就目前溶瘤病毒联合小分子抑制剂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荷载溶瘤病毒细胞载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敬敬;唐慧

    溶瘤病毒的给药方式分瘤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溶瘤病毒可被免疫系统完全排除而不能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应用具有淋巴细胞特性、干细胞特性、肿瘤细胞特性的细胞载体荷载并运输溶瘤病毒到达肿瘤部位发挥作用,可更好地发挥抗免疫/肿瘤效应.

  • 新城疫病毒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操詹魁;王志玉

    溶瘤疗法正成为癌症治疗的新方向,其利用溶瘤病毒能选择性地在癌细胞中复制的特点,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伤害正常细胞,相比传统的化疗或放疗方法,其特异度更高、副作用更少,能抗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作为溶瘤病毒的典型代表,能引起禽类发生新城疫,但人类感染后症状轻微.随着反向遗传学技术的成熟,通过基因重组促进膜融合、细胞凋亡,增强NDV的抗肿瘤活性已成为可能.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DV体内外溶瘤实验及临床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DV的抗肿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搭载小鼠IL-33重组溶瘤病毒的构建及其对肿瘤协同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冯超;盛晗;商冰雪;沈辉

    目的 构建重组溶瘤病毒vvmIL33,靶向感染肿瘤细胞后能稳定分泌小鼠IL-33蛋白(mIL-33),同时研究观察其对肿瘤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小鼠IL-33基因序列,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CMS1-mIL33重组子;脂质体法将重组子导入已被亲本溶瘤病毒(vJS6)感染的细胞内,重组获得重组溶瘤病毒vvmIL33,经流式分选、纯化重组溶瘤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vvmIL33感染肿瘤细胞后培养上清中mIL-33蛋白的含量;重组溶瘤病毒vvmIL33和亲本病毒vJS6分别感染肿瘤细胞,通过空斑形成试验和MTS试剂盒分别检测溶瘤病毒的复制能力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溶解能力;经T细胞共培养实验观察vvmIL33感染肿瘤细胞后诱导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结果 重组子pCMS1-mIL33酶切电泳结果表明成功插入了mIL-33基因;与对照组相比,vvmIL33感染MC38细胞后能高剂量稳定分泌mIL-33蛋白;空斑形成试验结果显示vvmIL33或vJS6感染CV1、MC38细胞在各个时间点产生相似量的病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感染复数下(MOI),vvmIL33感染后对肿瘤细胞的溶解能力与vJS6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细胞共培养实验后发现,相比较vJS6组,vvmIL33感染MC38细胞组中T细胞所产生的INF-γ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5),同时诱导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溶瘤病毒vvmIL33,mIL-33的表达不损害溶瘤病毒的复制能力和诱导杀肿瘤细胞溶解的能力,溶瘤病毒搭载mIL-33增强了T细胞的免疫效应,增加了抗肿瘤作用.

  • 溶瘤痘苗病毒: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药剂

    作者:马茜;柴长斌;何星辰;党阳;常侨;汪洋

    痘苗病毒因其在人类消灭天花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天然具有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其内复制进而裂解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组织的特性,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治疗生物制品。近些年,有很多策略被成功用于改造痘苗病毒以提高病毒的肿瘤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到目前,这种经改造的痘苗病毒如JX-594在治疗癌症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在临床试验中进展迅速。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痘苗病毒,然后重点综述溶瘤痘苗病毒的改造策略和临床试验的新进展情况,后还将探讨痘苗病毒作为溶瘤药物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 溶瘤腺病毒治疗实体瘤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

    作者:胡永超;吴彬;谭晓华;郭智;郭永亮;王琰

    目的 探讨携带自杀基因(TK)的溶瘤腺病毒(Ad-ETK)治疗实体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晚期实体瘤常规治疗无效或已无法实施常规治疗的患者10 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给予Ad-ETK 治疗.根据不同的实体瘤Ad-ETK 采用多种途径给药,包括经皮股动脉穿刺导管介入至肿瘤血管内给药4 例,CT 引导下瘤体局部穿刺给药4 例,恶性腹水者腹腔灌注给药2 例.Ad-ETK 的给药剂量为(1 ~5) ×1010 pfu/次,3 ~6次为一个疗程.Ad-ETK 给药24 h 后常规给予更昔洛韦0畅25 g/次,2 次/d,静脉滴注,连续3 d.治疗期间采用美国国家癌症中心制定的不良反应/事件分级(CTCAE)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并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Ad-ETK治疗后患者常出现的毒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寒颤、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毒副反应发生的程度与给药途径有关,其中以股动脉穿刺血管内给药容易发生,其次依次为肿瘤局部注射和腹腔灌注给药.10 例患者用药期间未见用药相关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6 例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显示实体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 例卵巢癌种植转移至腹腔产生大量癌性腹水的患者Ad-ETK 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肿瘤标记物CA125 降低.结论 Ad-ETK 多种途径给药均有较好的安全性,所引起的毒副反应多为轻、中度的流感样症状,患者均能耐受;此外,Ad-ETK 对晚期实体瘤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的条件增殖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

    作者:张培影;韩从辉;郝林;贺厚光;董秉政;范涛;贡震;胡建鹏

    目的 构建表达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的条件增殖型溶瘤腺病毒pPE3-SEA.方法 将已构建好的携带SEA基因的非增殖溶瘤腺病毒载体质粒pDC318-SEA经SpeⅠ和SalⅠ双酶切后,将酶切下的超抗原SEA基因片段连接到同样经SpeⅠ和SalⅠ双酶切后的增殖型溶瘤腺病毒穿梭质粒pENTR12中,将鉴定正确的携带SEA基因增殖溶瘤腺病毒载体命名为pENTR12-SEA.增殖溶瘤腺病毒载体pENTR12-SEA与病毒骨架质粒pPE3-ccdB重组,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共转染HEK293细胞,经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pPE3-SEA.结果 应用PCR验证、双酶切分析、序列测定表明,成功构建了携带SEA基因增殖型溶瘤腺病毒载体pENTR12-SEA,通过同源重组成功获得携带超抗原SEA基因片段的pPE3-SEA增殖型溶瘤腺病毒,且病毒滴度为2.5×1010 pfu/ml. 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超抗原SEA基因的条件增殖型溶瘤腺病毒pPE3-SEA,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该病毒对肿瘤靶向治疗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溶瘤腺病毒介导的超抗原SEA基因的构建和潜在的靶向抗膀胱肿瘤机制

    作者:郝林;韩从辉;李怀富;郑小青;贡震;董秉政;范涛;詹鸣

    目的 通过重组pSG218质粒构建携带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的pDC318-SEA腺病毒载体,将其扩增纯化,并探讨其潜在的靶向抗肿瘤机制.方法 通过PCR技术,从产 SEA的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基因组 DNA中获得 SEA全长基因,酶切后克隆入pSG2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pDC318-SEA.鉴定正确后,将pDC318-SEA与病毒骨架质粒pPE3-ccdB通过脂质体共转染HEK293细胞,9~14 d出现病毒空斑.提取腺病毒的DNA,进行PCR鉴定.扩增DC318-SEA,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腺病毒,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应用PCR验证、双酶切分析、序列测定表明,成功构建了pDC318-SEA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成功获得携带超抗原SEA基因片段的DC318-SEA腺病毒.结论 获得可表达SEA基因的DC318-SEA溶瘤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对膀胱肿瘤靶向治疗的作用奠定了基础,该病毒载体应该有巨大的、多靶向性、高效抗膀胱肿瘤作用.

  • 重组溶瘤流感病毒靶向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芳;任天宇;严锦;段跃强;王希良;张绍庚;杨鹏辉

    目的 拯救获得重组溶瘤流感病毒株rFlu△NS/HCC,对其全面鉴定并评价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的效果.方法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RG)技术,以A/Puerto Rico/8/34(PR8)为载体,将NS基因部分敲除,构建重组质粒pFlu△NS1,与流感病毒PR8的7个质粒pHW191-PB2、pHW192-PB1、pHW193-PA、pHW194-HA、pHW195-NP、pHW196-NA、pHW197-M共转染MDCK和COS-Ⅰ细胞,经拯救、筛选、鉴定获得重组溶瘤流感病毒,命名为rFlu△NS/HCC.重组溶瘤流感病毒株rFlu△NS/HCC经SPF鸡胚扩大培养、超滤浓缩、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等步骤获得重组病毒,通过血凝试验、RT-PCR、电镜观察病毒形态等方法对rFlu△NS/HCC进行全面鉴定,并通过MTS细胞活力测定、细胞病变检测评价重组溶瘤流感病毒对不同类型肝癌细胞系的杀伤效果.结果成功拯救重组溶瘤流感病毒rFlu△NS/HCC,血凝效价为29~10,在HpG2细胞上感染病毒滴度log10TCID50/ml为6.5.MTS和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显示,重组溶瘤流感病毒rFlu△NS/HCC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时,能够显著降低HepG2细胞活力(P均<0.05);MOI≥3时,对SMMC-7721细胞活力影响达显著水平(P均<0.05);而不同MOI值的rFlu△NS/HCC对正常细胞L02无明显影响.结论重组溶瘤流感病毒rFlu△NS/HCC能靶向杀伤肝癌细胞,有望为临床肝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慧雅;陆荫英;谢震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过基因修饰/改造的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从非基因编辑型到基因编辑型,溶瘤病毒包含众多种类和结构,疗效及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溶瘤病毒不仅可以直接裂解肿瘤细胞,还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表达外源效应基因,诱发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杀伤作用,使其成为肿瘤联合治疗的理想搭配,在多种肿瘤联合免疫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同时,随着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对溶瘤病毒精准、严谨的改造成为可能,这为理解溶瘤病毒干预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增强肿瘤的免疫杀伤效能,开发更加安全、特效的溶瘤病毒类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未来

    作者:刘淦;孙杰;张婷;卢姗姗;向姣;曾珍;陆荫英;白文林

    免疫治疗在晚期肝细胞癌中表现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更小的毒副作用,因而免疫单药或联合治疗成为该领域备受期待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晚期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溶瘤病毒、溶瘤细菌、肿瘤免疫疫苗、免疫细胞治疗及联合治疗等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肝细胞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 瘤内注射重组溶瘤病毒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19例疗效观察

    作者:肖斌;金震东;李兆申;杜奕奇;吴仁培;周静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重组溶瘤病毒(H101)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无手术指证的未行抗肿瘤治疗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共19例,于内镜超声引导下行H101瘤体内注射,并于注射后第3、10、17 d行吉西他滨静脉化疗(1000 mg/m2),共2个疗程.记录注射前后肿瘤体积,评定疗效;记录患者疼痛及Karnofsky评分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期.结果 12例肿瘤体积缩小5.3%~69.7%,但治疗前后的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19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联合治疗.3例(15.8%)部分缓解;10例(52.6%)稳定;无治愈患者.治疗后平均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1±1.7比3.9±1.6,P=0.004).治疗后Karnofsky 评分明显提高[(68.4±12.1)%比(61.1±9.9)%,P=0.003)].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与腹泻.19例患者生存期为2.5~10个月,随访截止时9例患者仍存活.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重组溶瘤病毒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疼痛评分.

  • 基因工程单纯疱疹病毒-1 KTR27治疗骨肉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迪凡;徐立辉;吴杰

    背景: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处于一个平台期,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成为广泛的共识.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的发展,使用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基因工程单纯疱疹病毒-1 (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KTR27对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体外作用以及裸鼠骨肉瘤模型局部原发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实验观察KTR27对U2OS细胞系的细胞致病作用.裸鼠皮下注射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建立骨肉瘤裸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2组为空白对照,分别喂饲普通鼠粮和含强力霉素的鼠粮;2组瘤内注射KTR27(1×107PFU/50 μl),喂饲普通鼠粮和含强力霉素的鼠粮;2组瘤内注射DMEM 50μl,喂饲普通鼠粮和含强力霉素的鼠粮.计算肿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同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实验显示KTR27对U2OS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形成空斑.成功建立U2OS细胞系的骨肉瘤裸鼠模型并得到肿瘤生长曲线,注射KTR27后测量各组肿瘤体积大小,显示各组肿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肿瘤体积时间变化曲线分析显示,各组的时间趋势不同,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注射KTR27的肿瘤生长趋势受到抑制,与加用强力霉素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KTR27后24h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坏死增加,但7d后肿瘤局部恢复增长.结论:基因工程HSV-1 KTR27对U2OS细胞有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使用U2OS细胞系建立裸鼠皮下骨肉瘤模型,然后局部瘤内注射基因工程HSV-1 KTR27,肿瘤的生长趋势受到了抑制,加用强力霉素后这种抑制没有明显区别.

  • 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肖朝文;彭志海;王从俊;于愿;陈堃;郑建伟;张俊;薛新波

    目的 观察携带人mda-7/IL-24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对各种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MHCC97L和正常肝细胞LO2的作用.方法将携带人mda-7/IL-24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分别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MHCC97L和正常肝细胞LO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检测mda-7/IL-2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MTT观察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Hoechst33258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的凋亡,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mda-7/IL-24在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中高表达,ELISA提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7/IL-24蛋白也明显增加.MTT和流式细胞仪提示mda-7/IL-24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5%±2.5%,86%±3.5%,72%±1.8%,HepG2∶F=5.86,SMMC7721∶F=7.98,MHCC97L∶F=5.13,均P<0.01),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凋亡抑制率分别为56.5%±4.0%,34.4%±2.0%,43.3%±2.5%,HepG2∶F=203.4,SMMC7721∶F=130.5,MHCC97L∶F=160.6,均P<0.01),阻滞肝癌细胞在G2/M期(G2/M期阻滞分别为35.4%±4.2%,40.5%±5.0%,42.0%±5.0%,HepG2∶F=112.5,SMMC7721∶F=133.2,MHCC97L∶F=145.5,均P<0.01),而对正常肝细胞没有明显的促进凋亡和增殖阻滞作用.结论 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能特异性杀伤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和诱导凋亡,促进肝癌细胞增殖阻滞,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促进凋亡和增殖阻滞作用.

  • 溶瘤单纯疱疹病毒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箫;张文;刘滨磊;刘尚梅

    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溶瘤病毒是一种大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治疗手段,它能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制,终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释放出子代病毒颗粒进一步感染周围的肿瘤细胞,此过程还有助于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单纯疱疹病毒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尤其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美国FDA已批准了其中的一种(T-VEC)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前,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也逐步显示出其自身的优势,部分研究初步揭示了该病毒的潜在价值,使其有望成为病毒疗法中更为重要的一员,本文就溶瘤单纯疱疹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脐血干细胞表达转基因TNF-α联合溶瘤病毒对小鼠胃癌移植瘤抑制和杀伤作用

    作者:朱新红;马贵亮;毛伟征;李谦;战淑惠;周少飞;林存智

    目的 探讨脐血间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表达转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联合溶瘤病毒-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抑制和杀伤胃癌的作用.方法 构建带有人TNF-α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人脐血间质干细胞,获得重组慢病毒感染的脐血间质干细胞(MSC-TNF-α).人胃癌细胞SGC-7901注射到裸鼠腹股沟皮下建立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荷瘤裸鼠分为MSC-TNF-α组、MSC-TNF-α联合溶瘤病毒组和生理盐水(NaCl)对照组,每组5只;对3组裸鼠瘤周分别注射MSC-TNF-α、MSC-TNF-α+溶瘤病毒和NaCl,隔日1次,共3次;第4周取材,观察注射前后瘤体生长情况.反转录PCR法测定3组胃癌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病理切片观察瘤体坏死面积及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SC-TNF-α组裸鼠肿瘤体积为(1.40±0.23) cm3,MSC-TNF-α+溶瘤病毒组为(0.94±0.28) cm3,NaCl组为(2.88±0.28) cm3,MSC-TNF-α+溶瘤病毒组与MSC-TNF-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44;MSC-TNF-α组与NaC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P<0.001.MSC-TNF-α组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为5.96±0.87,NaCl组为1.71±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2,P<0.001;MSC-TNF-α+溶瘤病毒组为5.81±1.11,与NaC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3,P<0.001;MSC-TNF-α组与MSC-TNF-α+溶瘤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25.病理切片显示,MSC-TNF-α+溶瘤病毒组坏死面积大.Hoechst凋亡检测示,MSC-TNF-α+溶瘤病毒组细胞凋亡率高,两治疗组肝脏和肾脏功能检测均正常.结论 转基因脐血间质干细胞旁分泌TNF-α联合溶瘤病毒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杀伤作用.

  • 新城疫病毒D817对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川;樊晓晖;姜艳华;宋德志;高灵茜;黄企光;赖振屏

    目的 观察新城疫病毒DK/HK/817/1980(NDV D817)对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LoVo细胞株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裸小鼠尾静脉注射PBS、氟尿嘧啶(5-Fu)以及NDV D817高、中、低3个剂量,观察不同剂量NDV D817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病理学观察NDV D817对移植瘤和肝细胞的损伤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荷瘤小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血凝实验检测荷瘤小鼠体内活病毒量.结果 中剂量NDV D817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肿瘤抑制率达48.1%.NDV D817对荷瘤小鼠体重和肝脏的损伤较小,且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诱导机体产生TNF-α的能力.荷瘤小鼠处死后只在瘤内检测到活病毒,而在血清和其他脏器中并没有检出活病毒.结论 在对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抑制过程中,NDV D817有明显的抑瘤效果,适当剂量的NDVD817更安全有效.

  • 双突变溶瘤腺病毒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裸鼠原位膀胱癌的效果

    作者:王华;刘卓;王宗平;李方印;赵阳;陈贵平;李德川

    目的 探讨双突变溶瘤腺病毒AxdAdB-3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裸鼠原位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以含有LacZ基因的腺病毒AxCAlacZ感染人膀胱癌细胞株YTS-1、T24、5637、KK47和正常细胞株HCV29、WI38,用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染色,检测不同细胞株对腺病毒的易感性.以AxCAlacZ和AxdAdB-3感染上述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细胞中腺病毒结构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腺病毒感染后YTS-1细胞中S期细胞的比例.采用细胞计数盒8法检测AxdAdB-3和(或)吉西他滨对不同膀胱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建立裸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观察膀胱内灌注AxdAdB-3和(或)吉西他滨对膀胱肿瘤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 不同的细胞株对腺病毒的易感性不同,5637和KK47细胞株易感性较强,而YTS-1和T24细胞易感性较差.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xdAdB-3只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而在正常细胞内不复制.AxCAlacZ或AxdAdB-3感染YTS-1细胞48 h后,S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9±3)%和(49±5)%(P<0.05).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均显示,AxdAdB-3和吉西他滨联合使用比单一使用可更加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其中AxCAlacZ组、吉西他滨组、AxdAdB-3组和吉西他滨+AxdAdB-3组的平均瘤重分别为400.6、126.4、82.0和40.4 mg(P<0.001).结论 AxdAdB-3联合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可有效治疗裸鼠膀胱原位肿瘤,值得进一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11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