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房轴流泵研制

    作者:李国荣;朱晓东;田步升;陈海丰

    心房轴流泵外形呈圆柱状,外径15mm,长45mm,围绕泵体中部外周有薄而宽大的缝合环,将泵体分为前、后两段.植入时由心耳处做切口,将心房轴流泵前段插入到心房腔内,围绕泵体中部的缝合环缝合在心房外表面,一方面固定血泵,另一方面可牵引心房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泵吸引时的负压造成心房壁塌陷.本文报道的样机体外测试表明:在14800rpm转速条件下实现100mmHg压力和5L/min的流量输出,可满足左、右心脏辅助的要求.

  • 左心耳局部收缩功能及形态改变的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

    作者:吴治胜;李艳红;穆玉明;史琪;唐琪

    目的 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左心耳局部收缩功能及其形态的改变.方法 67例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者,分为对照组24例,阵发性房颤组22例,持续性房颤组21例.将左心耳分为基底段(B)、中段(M)、顶部(A)3个部分,测量3组左心耳及基底段、中段、顶部大、小体积.根据左心耳及各部的大、小体积,计算左心耳及左心耳各部的排空分数,并计算左心耳各部大、小体积分别占左心耳大、小体积的比例.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整体排空分数、基底段排空分数、中段排空分数、顶部排空分数均低于对照组.三组组内左心耳基底段、中段、顶部排空分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间左心耳基底段、中段、顶部体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心耳基本形态并未改变,体积和收缩功能是整体、弥漫性改变,不存在局部形态和功能改变.

  • 超声双动脉瓣口平面显示正常胎儿心耳

    作者:刘涛;饶明;韩翠锋;吴瑛

    目的 探讨中孕期正常胎儿心耳在双动脉瓣瓣口平面上的图像特征和显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胎19~28周正常胎儿心脏,分别观察并统计不同心尖方位(心尖四腔心、左横位四腔心和右横位四腔心)上双动脉瓣瓣口平面上左右心耳的形态特征和显示率.结果 胎儿左心耳形态以弯指状多见;右心耳呈钝三角形.心尖四腔心和左横位四腔心切面上,左心耳的显示率均高于右心耳(x2=18.002、21.214,P<0.001).右侧横位四腔心切面上,左、右心耳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74,P=0.676).不同心尖方位条件下左心耳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925,P=0.052).右横位四腔心切面可同时显示66胎的双侧心耳.结论 双动脉瓣瓣口平面可显示正常中孕期胎儿左右心耳,二者形状及结构差别明显可辨.

  • 3.0T磁共振检查左心耳的方法和扫描序列

    作者:孙卫红;胡春艾;陈刚;吕璐璐

    目的 探讨左心耳的MR检查定位方法及扫描序列.方法 收集接受左心耳MR检查的患者30例,采用Si-emens Skyra 3.0T超导MR成像系统,对患者心脏行黑血和(或)亮血多层、多方位扫描,获取左心耳的标准层面,并进行亮血电影序列观察心脏的运动功能,对比剂填充像及充盈像扫描观察对比剂动态填充和充盈情况.于图像工作站对扫描定位及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均未进行心律控制,并在屏气(26例)或自由呼吸(4例)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检查,平均检查时长(19±5)min.2D黑血HASTE序列图像优良25例,出现慢血流伪影并影响诊断5例.2D亮血True-FISP序列图像满足诊断要求28例,出现较重的磁敏感伪影经较准后伪影去除2例.Cine-TrueFISP序列的所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Dynamic-Turbo-FLASH序列图像良好30例,IR-TrueFISP序列图像满足诊断要求30例,其中图像质量优22例.经多序列综合评定,30例患者的图像信息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在不控制受检者心率、屏气或自由呼吸的情况下,采用3.0T MR高SNR的优势,采用多层、多方位定位及多种快速成像序列,可得到完整显示左心耳的满意图像.

  •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

    作者:王晶

    超声心动图技术为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应用CHADS2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

    作者:毕文静;李颖;任卫东;杨军;孙菲菲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与其左心房/左心耳(LA/LAA)血栓患病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对其进行CHADS2评分,根据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分析CHADS2评分与LA/LAA血栓患病率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 187例中,27例(27/187,14.44%)确诊为LA/LAA血栓,其中0分者1例(1/47,2.13%),1分者11例(11/82,13.41%),2分者8例(8/33,24.24%),3分者5例(5/17,29.41%),4分者1例(1/6,16.67%),5分者1例(1/2,50.00%);随着CHADS2评分增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LAA血栓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P=0.001).血栓组中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占37.04%(10/27),高于非血栓组(x2 =5.92,P=0.02);而CHADS2评分标准中的其他因子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随着CHADS2评分增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LAA血栓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充血性心力衰竭是LA/LAA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评价左心耳排空功能

    作者:李艳红;吴治胜;穆玉明;唐琪;史琪;曾倩倩

    目的 评价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测定左心耳排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8例患者行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心耳实时三维图像及二维长轴动态图像.使用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三维容积法、二维面积法测定左心耳排空功能.以三维容积法测定的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法测量左心耳功能的可行性.分析3种方法重复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法和三维容积法测定的左心耳排空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法和三维容积法测定的左心耳排空分数[(51.03±20.12)%和(49.86±20.98)%]小于二维面积法[(54.65±17.16)%,P<o.05].3种方法间同一观察者及观察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点追踪成像时间-容积曲线可用于评价左心耳排空功能.

  • 基于经食管三维超声的3D打印模型评价左心耳解剖

    作者:加丹;宋宏宁;张兰;陈金玲;王益佳;胡波;谭团团;周青

    目的 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作为左心耳(LAA)三维(3D)打印数据源的可行性及超声3D打印模型的准确性,并评价3D打印模型对特殊解剖形态LAA封堵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因心房颤动接受LAA封堵术的患者资料,包括LAA的3D-TEE和CT容积图像数据.对3D-TEE数据进行后处理,并使用弹性材料制作LAA的3D打印模型.采用3D打印模型评价LAA解剖分型与分叶分型,测量LAA开口的大径、小径及深度,并与3D-TEE及CT容积图像结果进行对比.在封堵困难的特殊形态LAA模型上进行封堵器释放试验.结果 对1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数据后处理并获取LAA 3D打印模型.应用3D打印模型与CT容积图像对LAA进行解剖分型及分叶分型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92和0.83.且3D打印模型对LAA开口大径、小径及深度的测量值与3D-TEE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8例中2例为特殊形态LAA,均通过3D打印模型进行封堵伞释放模拟出术中封堵过程.结论 基于3D-TEE的LAA 3D打印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有助于指导特殊形态LAA的个性化封堵.

  • 右心耳在导管介入治疗中的放射解剖学应用研究

    作者:朱川萌;王炎;胡斌;林葆菁;刘浩

    目的 研究右心耳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解剖学参数和形态学分类.材料与方法 112例拟行介入术的患者行64排CT心脏造影,应用软件Advantage Workstation4.3从水平面分别以实体成像重建左、右心房,右心耳、主动脉,在二维和三维结构测量和分析右心耳相关参数并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 右心耳容积为18.2±6.8ml,右心耳与失状轴的夹角为25.5°±10.6°,绝大多数指向心脏左前方,右心耳高度为27.4±5.7mm,右心耳距上腔静脉的大展距为40.6±8.1mm;右心耳分为反L型(42.7%)、水平型(36.6%)、L型(17.1%)、M型(3.7%)4种类型.结论 右前斜60°透视时全部右心耳投影在上腔静脉轴线的左侧,而左前斜60°则全部投影在上腔静脉轴线的右侧,右心耳展距、高度和分型对于电极的置放具有指导作用.

  •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结构及其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作者:张恒;温赐祥;朱文燕;高晓梅

    目的 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 TEE)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LAA)形态及排空分数,同时分析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行RT-3D TEE检查的90例患者.其中53例心房颤动患者(AF组),37例非心房颤动患者(NAF组).53例AF组患者中,11例患者LAA内血栓(血栓组),13例患者LAA自发显影(自发显影组),29例患者LAA未见异常(未见异常组).采用RT-3D TEE测量并计算所有患者LAA分叶数、排空分数、开口宽度指数(LAA-WI)、长度指数(LAA-LI)、开口面积指数(LAA-OI)、大容积指数(LAA-VImax)、小容积指数(LAA-VImin)、射血分数(LAA-EF)、排空血流速度(LAA-v)、左心房大容积指数(LA-VImax).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血栓组、自发显影组、未见异常组及NAF组患者LAA分叶数,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AF组和NAF组患者二维面积法、三维面积法和三维容积法测量的LAA排空分数;采用t检验比较血栓组或自发显影组与未见异常组患者年龄、LAA-WI、LAA-LI、LAA-OI、LAA-VImax、LAA-VImin、LAA-EF、LAA-v、LA-VImax及LAA分叶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自发显影组、未见异常组、NAF组患者LAA平均分叶数分别为(3.57±0.77)、(3.28±0.99)、(2.57±0.68)、(2.76±1.13)叶.血栓组患者LAA平均分叶数较自发显影组、未见异常组、NAF组患者增多,且与NA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而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F组患者二维面积法、三维面积法和三维容积法测量的LAA排空分数均低于NAF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71、7.082、10.432,P均<0.05).血栓组或自发显影组患者LAA-WI、LAA-OI、LAA-VImax、LAA-VImin、LA-VImax及LAA分叶数均大于未见异常组患者[(18.27±2.14)mm/m2vs (12.76±1.93)mm/m2,(3.45±0.46)cm2/m2vs (2.64±0.37) cm2/m2, (6.63±0.73)ml/m2vs (4.72±0.48)ml/m2,(4.22±0.53)ml/m2vs (2.51±0.22)ml/m2,(4.57±0.32) ml/m2vs (4.21±0.28)ml/m2,(3.62±0.11)叶vs (2.57±0.08)叶],LAA-EF、LAA-v均小于未见异常组患者[(34.12±2.31)% vs (48.09±2.74)%,(29.11±1.08)cm/s vs (48.18±2.11)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49、7.107、11.000、14.787、4.367、40.471、19.814、42.417, P均<0.001);而年龄、LAA-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AA排空分数是LAA血栓或自发显影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3,95%CI:1.471-2.821).结论 RT-3D TEE评估LAA复杂结构可行且准确性更高.LAA分叶数增多、排空功能减低与LAA血栓形成相关,且LAA排空分数降低是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炜;吕纳强;张云;张澍;党爱民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 vs 51.72%,13.79% 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 左心耳封堵术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作者:赵明中;余江涛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中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别,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占总体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NVAF是指不包含有严重二尖瓣狭窄或置人人工瓣膜的房颤[1].在欧盟国家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1.5%~2.0%,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急剧增高,65岁以上者高达9 %[2-3].房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目前预防脑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抗凝治疗和非药物防栓措施.近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已成为NVAF患者脑卒中高危人群非药物防栓策略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们就NVAF的主要危害、LAAC预防脑卒中的长期临床证据及适用人群进行分析评价.

  • 高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治疗一例

    作者:张颢;李真;高连君;常栋;肖宪杰;张荣锋;赵子明;许俊杰;林静;尹晓盟;夏云龙

    患者女性,89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就诊.入院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不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4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心悸,伴胸闷、气短,每次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查心电图示房颤,曾应用美托洛尔、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心悸有所缓解,但仍时有发作,约每月发作1次.近3年有无症状时心电图检查均为房颤.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 射频消融联合心耳切除术治疗儿童心耳部位房性心动过速疗效探讨

    作者:李小梅;刘海菊;吴清玉;潘广玉;李延辉;张宴

    目的 探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及心耳切除术对小儿起源于心耳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疗效以及起源于心耳房速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因房速接受Carto电解剖标测射频消融患儿17例中证实为起源于心耳部位的房速5例,年龄3.2~12.8(8.1±4.6)岁,分析本5例患儿临床资料、心电图特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对相应心耳行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病例行外科心耳切除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部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射频消融房速患儿17例中,5例(29%)起源于心耳部位,其中3例起源于右心耳,2例起源于左心耳.Carto激动图提示电生理机制均为局灶性自律性增高.5例患儿即刻消融成功率100%,随访2~15个月,3例(60%)复发,分别于消融术后1周、1、2.5个月接受心耳切除术,夹闭心耳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5~14个月,房速无复发.3例右心耳房速患儿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①Ⅰ、aVL导联为正向P波;②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③V1导联P波为负向且为双峰.2例左心耳房速患儿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①Ⅰ、aVL导联为负向P波;②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③V1导联P波直立(1例),或以直立为主的正负双向(1例).结论 ①在儿童局灶性房速中,起源于心耳部位者有独特的心电图特点;②Carto电解剖标测指导冷盐水消融成功率高,但术后易复发;③心耳切除术对起源于心耳房速的疗效可靠,术前需经Carto电解剖准确标测明确房速起源于心耳.

  •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耳组织检测心房组织外肽酶表达与活性的研究

    作者:戴友平;王祥;曹林生;杨杪;邬堂春;戴闺柱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膜结合肽酶(外肽酶)羧基肽酶M(CPM)、二肽肽酶ⅣV(DPIV)和丙氨酸氨基肽酶(APN)的表达与活性变化.方法5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CPM、DPIV和APN的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测定CPM蛋白质含量,酶活性测定技术测定DPIV/APN酶活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测定外肽酶对缓激肽代谢的影响.结果CPMmRNA表达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慢性房颤组(房颤>6个月,n=31)较窦性心律组(n=21)减少.CPMmRNA为(40.5±39.8)U与(87.2±73.5)U,CPM蛋白质含量为(0.321±0.074)U与(0.671±0.135)U;分别为P<0.05和P<0.01.DPIV和APN mRNA表达量两组相似.DPIV活性在慢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增加[(221.3±30.2)pkat/mg与(196.2±22.3)pkat/mg,P<0.05],而APN活性两组相似.结论房颤时心房组织内缓激肽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肽酶表达与活性的改变在房颤心房结构重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起源于左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王云龙;郭继鸿;李学斌;任学军;韩智红;陈方

    目的 报道一组起源于左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平均年龄(21±9)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起源于左心耳的房速,对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进行分析.结果 左心耳房速表现为无休止性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程序刺激不能诱发或终止房速.左心耳房速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所有患者P波Ⅰ、aVL导为负向,Ⅱ、Ⅲ、aVF导联P波高而直立.V_1导P波为直立或正负双向(以直立为主),V_2~V_6导P波为等电位线(5例)或<0.1 mV低幅直立(4例).常规心内标测,早心房激动为CS远端.成功靶点处局部心房激动领先P波起始(36.7±7.9)ms.5例患者终使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随访(12 ±5)个月无房速复发.结论 左心耳房速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和房内激动顺序,对这类房速盐水灌注导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左心耳内局灶消融长期随访安全有效.

  • 左心耳体积对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作者:郑桂安;林春艺;翁兰;陈建东

    目的 探讨左心耳体积与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入选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首次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2例(阵发性房颤40例,持续性房颤22例),术前行心脏增强CT检查测定左心耳体积,采取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必要时增加线性消融或复杂碎裂电位消融.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动态心电图.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4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房颤复发的左心耳体积佳临界值,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无事件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左心耳平均体积为(9.5±3.6) ml,随访期间共有20例(32%)患者术后房颤复发.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左心耳体积较大[(11.5±3.8)ml比(8.3±3.1)ml,P=0.00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体积(HR=1.36,95% CI 1.14 ~ 1.82,P<0.001)、持续性房颤(HR =4.43,95% CI 1.52~ 12.06,P<0.001)、高血压(HR=1.61,95%CI 1.13 ~2.04,P=0.041)与房颤复发相关.但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仅左心耳体积(HR=1.32,95%CI 1.12 ~ 1.51,P<0.001)和持续性房颤(HR =4.22,95%CI 1.48 ~ 11.05,P<0.001)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耳体积>8.80 ml对房颤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6,敏感度94%,特异度66%),Kaplan-Meier分析显示左心耳体积>8.80 ml的患者,其无房颤复发事件时生存率较低(P<0.001).结论 左心耳体积大的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复发率高,左心耳体积>8.80 ml对房颤术后复发可能预测价值高.

  • 同期左心耳闭合预防二尖瓣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结果

    作者:龚志云;姜胜利;李伯君;任崇雷;王明岩;王瑶;陈婷婷;张涛;高长青

    目的 探讨同期闭合左心耳预防二尖瓣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860例接受二尖瓣置换的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4例,女性446例,平均年龄(53±12)岁.按术中是否同期闭合左心耳分为闭合组(n=521)和非闭合组(n =339),比较分析术后住院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探讨左心耳闭合对瓣膜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闭合组女性比例较高,合并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血栓比例较高,术前左心房内径较大,植入机械瓣、同期处理三尖瓣比例较高,但合并高血压和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例较低,主动脉瓣阻断时间较短(x2 =6.807 ~122.576,t=-2.818、3.756,P值均<0.05).两组术后开胸止血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共12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1.4%.闭合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非闭合组(0.6%比2.7%,x2 =6.452,P=0.0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耳闭合是术后住院期间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子(OR=0.189,95% CI:0.039 ~0.902,P=0.037),术前脑血管病史(OR=4.326,95% CI:1.074 ~ 17.418,P=0.039)和术前左心房内径(OR=1.059,95% CI:1.022~1.098,P=0.002)是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术前是否合并心房颤动的亚层分析显示,左心耳闭合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强预测因素(OR=0.064,95% CI:0.006 ~0.705,P=0.025),而对于非心房颤动患者则并非预测因素(OR=1.902,95% CI:0.171~21.191,P=0.601).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同期闭合左心耳操作安全,可以降低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 儿童右心耳瘤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三例分析

    作者:张仪;李小梅;江河;张福强;靳永强;刘海菊;戈海延

    目的 探讨儿童右心耳瘤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的3例右心耳瘤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0~5.3岁,体重10.0~17.1 kg.分析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射频消融和右心耳瘤切除治疗效果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3例右心耳瘤患儿分别于胎龄36周、1月龄、4月龄被发现房性快速心律失常.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交替出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耳瘤样扩张,行右心耳瘤切除术;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右心耳异常,行射频消融术,术中标测为起源于右心耳尖部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未能成功,行右心耳切除术中显示为右心耳瘤.3例患儿术前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无效或部分有效.右心耳瘤切除术后,3例原有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消失,2例出现新起源点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3例患儿病理示部分心房腔呈囊性扩张,囊壁纤维化,心房肌广泛纤维化伴心肌萎缩及囊状扩张,心肌厚薄不均,心肌间质广泛纤维化.结论 先天性右心耳瘤患儿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出现在胎儿期或生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易漏诊,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射频消融风险大且效果受限,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心耳 心动过速 儿童
  • 左心耳巨大憩室合并阵发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王苗苗;辛大庆

    患者男,34岁,因"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入院.体格检查:心率90次/min,心律不齐.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体积增大,其余各房室、主动脉及肺动脉内径正常.心室壁及室间隔厚度正常,运动幅度尚正常.三尖瓣及二尖瓣可见反流,其余瓣膜形态及运动尚正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二尖瓣血流频谱呈"单峰",峰值约115 cm/s.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心耳 憩室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