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肝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抗乙型肝炎基因治疗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利用基因重组、反义核酸等技术在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在抗乙肝病毒(HBV),抑制病毒复制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本文将着重对近年来抗乙肝病毒治疗基因的筛选以及外源治疗基因的载体投递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基因治疗 治疗基因 转染载体 -
两种非病毒载体介导microRNA转染的对比
microRNA作为核酸类药物,在细胞和生物体内存在稳定性差,半衰期短,转染效率低,靶向性差[1],故转染过程需要高效、高安全性的载体.Lipofectamine是常用的转染脂质体,可与 DNA形成复合物,有较强的转染能力.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属阳离子聚合物,在体内外均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不良反应较低[2].选择适合的小分子RNA基因载体对其后续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分别选择了脂质体lipofectamin2000和阳离子聚合物PEI作为microRNA的转染载体,在体外检测其在悬浮细胞THP-1中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死亡率,比较两种转染载体的转染特性及作为microRNA基因载体的可行性.
-
聚乙烯亚胺用作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进展
基因载体问题以及与载体相关的免疫反应、细胞毒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是基因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聚乙烯亚胺(PEI)是阳离子聚合物非病毒载体的典型代表[1],是一种很早便为人所知并予以应用的有机大分子.目前,以PEI阳离子聚合物与DNA形成的PEI/DNA复合物已成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转基因的骨骼肌细胞及其在Ⅰ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骨骼肌成肌细胞已经成为转基因治疗的一种重要的靶细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治疗Ⅰ型糖尿病方面,面临的问题包括:体外培养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分化、融合,高效率的基因转染载体、转移基因长期可控性表达等.本文主要对前两部分问题作一简单综述.
-
纳米基因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及对功能基因的不断探索,基因治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被列入优先科研计划[1]。在基因治疗的过程中,如何将所需的功能基因更为有效、安全的导入受体细胞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基因转染载体有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种。病毒型载体的转运能力较强,但其携带基因的大小及数量有限、靶向特异性差,且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2],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3],因此应用受到了较多的限制;非病毒型载体虽然无免疫原性,较为安全,但是其在体内存在不稳定性、转染效率低的缺点尤为突出。由此可见,目前安全、低毒、靶向及转染效率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前列腺癌已成为威胁老年男性群体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1].而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载体,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超声联合微泡声学造影剂治疗肿瘤将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现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前列腺癌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阳离子脂质体及其在耳聋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阳离子脂质体是继病毒载体之后倍受关注的新一类基因转染载体,本文就阳离子脂质体的结构及其与DNA形成复合物的特性、基因传递方式和影响因素、以及在耳聋基因治疗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c-myc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国内外学者正在积极探索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白内障的基因治疗已经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癌基因的异常表达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而LEC的增殖分化是白内障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许多研究结果表明,c-myc基因是白内障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1-2].抑制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阻断白内障发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本实验采用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运用预防性治疗给药的方法,选用阳离子脂质体作为c-myc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eleotide,AON)转染载体,研究c-mye AON对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
聚乙烯亚胺纳米粒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运转载体是基因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尽管病毒载体转染效率很高,但是其免疫源性和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通过化学反应制备而成的纳米粒作为非病毒转染载体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提高了基因转染效率。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聚乙烯亚胺为基础的纳米粒已经成为基因转染、药物递释系统、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比较理想的运转载体。就聚乙烯亚胺的基本性质、制备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
重组腺相关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转染的基础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基因转染载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在现有的病毒载体中,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ed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安全性好,无致突变性和免疫原性,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同腺病毒相比,rAAV的弥散性更强;同单纯疱疹病毒相比,rAAV无神经毒性;rAAV既可转染分裂期细胞,又可转染静止期细胞,可长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因此,被誉为"可能成为第一个安全的基因药物载体".rAAV对CNS的特异高效转染受到rAAV的类型,转染基因的调控序列以及转染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
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KRR1基因体外转录体切割效果的研究
目的 检测犬贾第虫病毒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犬贾第虫滋养体核仁功能性蛋白KRR1基因体外转录体切割效率.方法 将两端携带反义KRR1基因的锤头状核酶(ribozyme,R酶)插入犬贾第虫病毒(Giardia canis virus,GCV)转染载体中,构建两个核酶嵌合型犬贾第虫病毒载体:短反义序列,上游及下游均为21个碱基,形成重组质粒KRzS;长反义序列,上游为288个碱基,下游为507个碱基,形成重组质粒KRzL.另设两种阴性对照,即重组质粒TRzL(即R酶两端含虫体反义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上游为324个碱基,下游为380个碱基)和重组质粒PKR(即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中仅有KRR1基因的反义片段而无R酶功能区).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嵌合型锤头状核酶体外对KRR1基因mRNA切割活性.结果 KRzS、KRzL转录体对KRR1基因体外转录RNA切割效率分别达到74.0%和81.1%.而PKR对KRR1 mRNA反转录的影响较小,RT-PCR效率仅降低12.0%.TRzL对KRR1 mRNA反转录几乎无影响.结论 犬贾第虫病毒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KRR1基因体外转录体能进行有效切割,为以后的体内锤头状核酶对KRR1基因表达抑制试验提供依据.
-
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在犬贾第虫体内的表达
目的 构建犬贾第虫病毒(Giardia canis virus,GCV)转染载体.方法 根据GCV基因组(DQ238861)的转录起始位点、复制起始位点及包装位点的序列特征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替换GCV基因部分编码区,构建CCV基因与GFP基因的嵌合体,并置T7启动子之下.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后经电穿孔转染犬贾第虫滋养体,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GFP表达情况,间接ELISA测定转染后CFP的表达量.结果 构建了犬贾第虫病毒重组质粒pGCV634/GFP/GCV2174,经Sac Ⅰ和Not Ⅰ双酶切得到约2.0和3.5 kb两条带,与预计值相符.由其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在犬贾第虫体内得到了高效表达,其表达量在转染后第1天达高峰(A490=1.8);以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14 d后绿色荧光信号基本消失.结论 成功构建了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为贾第虫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
bcl-2反义寡核苷酸对肾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
我们以肾癌细胞株为对象,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为转染载体,通过转染bcl-2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研究反义基因对肾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剂量效应关系.
-
糖原合酶激酶3β参与饮食限制促进Tg2576小鼠神经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在AD病人脑内增加神经发生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饮食限制( DR)能够增加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神经发生,而机制不明。为明确饮食限制促进3×Tg-AD小鼠海马DG区神经发生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阐明GSK-3β激活在饮食限制促进神经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我们合成了降低小鼠GSK-3β表达的shRNA,并将其连接入慢病毒转染载体,注射入小鼠双侧海马DG区,小鼠饮食限制或正常饮食12周。结果发现:限制饮食后血糖明显下降,恢复饮食后血糖回到正常,饮食限制能够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饮食限制可明显增强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促进海马DG区神经发生,并增强GSK-3β活性,而降低GSK-3β的表达后,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减少;饮食限制可抑制PI3K/Akt通路,也可增强AMPK活性;而GSK-3β活性升高可能通过增加CREB的表达。结论:饮食限制通过激活GSK-3β进而增加海马DG区的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PI3K/Akt通路,也可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I3K/Akt通路,结果导致GSK-3β的激活,并进一步增加CREB的表达和活性。
-
造影剂、超声波与肿瘤基因治疗
近年,超声医学不仅在诊断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治疗领域也呈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基因治疗方面愈来愈受到超声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理想的基因转染效果[1].基因治疗是把目的基因转移入细胞内,并通过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抑制、替代或补偿缺陷基因,从而恢复受累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研究[3]表明,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新的基因转染载体,在超声辐照下促进基因转染治疗肿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