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造血系统远期效应随访观察

    作者:于程程;邢志伟;王雯;姜梅玲;翟贺争;姜恩海;江波;赵欣然;王晓光;吕玉民;赵凤玲;刘金星

    目的:观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功能的远期效应。方法对河南省1999年钴-60(60Co)源辐射事故中的重度骨髓型ARS患者“梅”、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天”和“旺”进行为期15年的造血系统远期效应随访观察。收集3例患者周围血象、骨髓涂片检查和骨髓造血祖细胞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梅”、“天”和“旺”受照后均出现白细胞(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NEUT%)、淋巴细胞百分数、血小板( PLT)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情况,其中WBC和PLT计数均于1个月内分别降至1.00×109/L和20.00×109/L以下;与“天”和“旺”比较,“梅”的上述指标下降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持续时间长,低值较低;受照后2个月左右3例患者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除“梅”在受照后6个月和1年PLT计数偏低、受照后5年Hb水平偏低、受照后13年NEUT%偏低外,3例患者其他随访时间的周围血象基本正常。3例患者受照后20 d骨髓增生均为极度减低,减低程度为“梅”>“旺”>“天”,受照后37~44 d骨髓象开始恢复;受照后6个月~7年骨髓均表现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3例患者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 CFU-E)、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 BFU-E)、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 CFU-GM)于受照后20~44 d内急剧下降,于受照后44 d均下降为0,受照后51 d~1年处于不稳定恢复状态,受照后5~7年处于稳定恢复状态,其中BFU-E的恢复情况较CFU-E和CFU-GM差。结论60 Co源电离辐射可导致造血系统功能损伤,于受照后2个月内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明显。

  • 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5年远期效应医学随访

    作者:邢志伟;姜恩海;于程程;姜梅玲;江波;吕玉民;赵凤玲;刘金星

    目的:观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的远期效应。方法对河南省1999年钴-60(60 Co)源辐射事故的3例骨髓型ARS患者“梅”、“天”和“旺”进行为期15年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观察。重点观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眼科改变情况。结果3例患者受照后1个月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均出现下降,于受照后6个月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受照后6个月均偏低,分别于受照后1~2年恢复正常。“梅”受照后5、11和13年免疫球蛋白( Ig) G水平均偏高,受照6个月和2年补体3水平偏低;“天”受照后5年IgG水平偏高。3例患者受照后6个月内T细胞亚群指标表面分化抗原( 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百分比、CD3+CD8+T细胞百分比和CD3+CD4+/CD3+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受照后第2年恢复正常。“梅”受照后出现闭经;“天”受照后3个月精子数开始减少且出现死精,受照后3~7年精子数逐渐恢复至正常。“梅”和“天”受照后15年出现甲状腺结节。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晶状体浑浊,“梅”于受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梅”和“旺”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3‰、1‰;染色体畸变检查显示相互易位、双着丝粒体、无着丝粒体和倒位数分别为70、8、5、3和43、2、1、1。“天”受照后12年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改变,受照后13年罹患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梅”受照后7年开始心电图检查出现下壁和侧壁心肌缺血。结论60 Co源辐射事故可导致ARS患者出现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眼晶状体和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远期效应。

  • 1例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15年医学随访观察

    作者:姜梅玲;邢志伟;姜恩海;于程程;江波;赵欣然;王晓光;赵凤玲;吕玉民;刘金星

    目的:了解钴-60(60Co)源辐射所致放射皮肤损伤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起60Co源辐射事故中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天”住院期间和受照后15年医学随访期间的皮肤专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5 d出现红斑,受照后20 d出现边界清楚的水泡,受照后28 d水泡吸收,局部干燥、结痂;受照后33 d硬痂脱落;受照后91 d右手食指皮肤干燥、萎缩变薄、粗糙、弹性差;临床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年出现干燥、皲裂和角化过度等慢性病变,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2、5、7、9和13年右手食指受照部位反复出现溃疡,伴有干燥、脱屑、色素减退、萎缩性疤痕、指甲纵裂和右手指伸展受限等体征;受照后15年,皮肤干燥、脱屑、皲裂,色素减退,出现萎缩性瘢痕。受照后2~15年随访期间均被诊断为右手食指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发展成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其恢复过程漫长。

  •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者内分泌功能改变的3年医学随访

    作者:江波;姜丽平;姜恩海;刘强;王晓光

    目的随访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造成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病人3年中部分内分泌腺体的功能改变.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激素水平.结果住院期间血睾酮(T)3例均明显减少,血雌二醇(E2)例1、例3均低于正常;在ARS初期皮质醇(COR)明显升高,极期下降.恢复期例1、例3血睾酮、雌二醇均明显减少,例2在照后0.5、1年雌二醇稍高,后降至正常水平.在照后0.5、1年血COR 3例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大剂量电离辐射后机体部分内分泌腺体功能改变较大.

  • 南京铱-192放射源丢失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

    作者:秦永春;周献锋;熊晓芸;姜秋霞;史晓东;王福如;余宁乐

    目的: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对南京放射源丢失事故中的受照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照后6天采集受照者周围血进行培养,分析其中期分裂细胞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以下简称“双+环畸变”)情况,并进行生物剂量估算,对双+环畸变在细胞间的分布进行Poisson分布u检验,采用不纯Poisson分布法估计受照份额。结果观察的353个中期分裂细胞中,发现双+环畸变共75个;其中,含1个双+环畸变的有43个细胞,含2个双+环畸变的有7个细胞,此外还出现了多畸变细胞,有3个细胞中分别含有3、4和11个双+环畸变。经估算个体受照剂量均值为1.52 Gy,与轻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断结论一致;Poisson分布u检验显示受照者受到的是不均匀照射。经不纯Poisson分布法估算受照者身体受照份额约为55%,平均剂量约为3.02 Gy。结论生物剂量估算结果是成功的,受照者是1例不均匀照射病例。

  •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辐射事故剂量估算中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慧芳;任越;郭月凤;段志凯;李幼忱

    核与辐射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其潜在危险也在增加。核与辐射事故的评估及事故中受照者的临床救治关键在于快速、准确的剂量重建[1]。电子顺磁共振(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技术可直接测量物质中的顺磁分子,可以在短的时间内(≤10 min)提供吸收剂量的评估结果。与剂量计相关的顺磁分子是辐射诱导的自由基。辐射诱导的自由基在牙齿、骨、指甲和头发等非水介质中是稳定的,且稳定自由基的量与吸收剂量成正相关[2]。因此基于EPR测量的剂量计是快速剂量估算的有效工具。

  • 2009-2011年全国辐射事故调查

    作者:彭建亮;陈栋梁;王晓涛;许忠扬;周晓剑

    目的 调查分析我国辐射事故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调查2009-2011年全国发生的辐射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率、类型、级别、原因及其应用领域分布情况.结果 2009-2011全国共发生辐射事故51起,平均每年发生17起,多数为一般事故级别,主要发生在放射源工业应用中,以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为主,主要是由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含源探测器具意外卡井、闲置或废旧放射源处置不当几种原因导致的.结论 需加强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对放射源的使用与处置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辐射事故的报告制度,有效预防辐射事故发生.

  • 1例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皮肤的护理

    作者:丰明星;陈燕琴;薛凤珠;李艳丽;杜玲

    近年来,国内外辐射事故时有发生,但肠型急性放射病十分罕见.肠型急性放射病是以呕吐、腹泻、血水样便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非常严重的急性放射病,其伤情严重、发展快、病程分期不明显,生存时间短,多在短期内死亡.临床上皮肤损害出现较早,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进一步发展,出现红斑、水疱、组织水肿等皮肤损伤表现[1-2].2008年4月11日本科室收治了1例在辐射意外事故中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 应用康复新复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17例

    作者:陈火明;李治桦;安娟;宋永玲

    放射性卣肠炎为盆腹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或辐射事故中遭受意外照射引起的肠道损害,是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出现肠黏膜损伤、萎缩,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进而导致细菌移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同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1].

  • 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冯炎

    放射性肺损伤是核辐射事故、骨髓移植预处理及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放射治疗的剂量,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几十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放射评估者的职责

    作者:张建峰;苏旭;李文红;拓飞

    目的:探讨放射评估者在辐射事故应急现场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方法: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报告中提出的相关建议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放射评估者在辐射事故应急中所担负的任务和职责.结果:明确放射评估者在不同辐射应急中的任务和职责.结论:通过对放射评估者的任务和职责讨论,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从而减轻辐射事故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 早熟凝集染色体环法在山西太原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作者:姚波;李玉芳;白娟;周振山;王军良;满秋红;邱丽娟;刘广贤;郭梅;艾辉胜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环 (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s ring,PCC-R)分析方法在辐射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方法:山西太原辐射事故发生后16 h收集5名受照射者 (1、2、3、4和5号)的外周血,及1号受照者照射后23 h的骨髓细胞和24 h的外周血,采用冈田酸 (Okadaic acid,OA)诱导的PCC方法计数PCC细胞中的PCC-R,以新建立的PCCR剂量-效应曲线 (1~20 Gy)估算生物剂量.照射后31 d对4名受照射者 (2~5号)的PCC-R频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规染色体双加环(dic+r)、胞质分裂阻滞微核 (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i,CBMN)分析及物理方法对PCC-R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严重受照射者1号的外周血培养仅获得极少量的PCC细胞,而骨髓培养获得了一定数量的PCC细胞.以骨髓细胞PCC-R频率对1号及以外周血PCC-R频率对2~5号进行剂量估算的结果分别为12.4、3.6、3.2、1.7和1.5 Gy.2~5号受照者照后31 d PCC-R频率与照后16 h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51%、69%、69%及44%.结果与用dic+r、CBMN分析及物理方法估算的剂量接近,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结论:经实际应用证明,药物诱导的PCC-R法简便、快速,新建立的PCC-R剂量-效应曲线准确、可靠.该法更适用于较高剂量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且应在照后尽早取血,好在1个月之内.

92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