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日本教会医院见闻
日本东京的圣路加国际病院创立于1902年,属教会医院,是日本医疗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医院,创始人为Dr. Rudolf Bolling Teusler,医院创立的目标是在基督精神之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照护.
-
“了解之同情”视阈下的中欧医疗史比较
中欧医疗史是医学发展史在空间上的两条主线.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的比较乃至争论,是近代医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欧同时具有以哲学发展为背景的医学起源,分别在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因思想转折而选择不同的医学发展道路,又以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医教传播与医疗模式的社会差异性.以“了解之同情”的观点分析史料,医学发展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医学教育和经验的继承创新、临床技术和辨证论治的实际传授,在社会历史变革中避免崇信和僵化.
-
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持续下肢无力2例报告
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后严重的神经并发症很少见.报告2例截石位腰麻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后一过性下肢无力的病例.1 病历简介例1.45岁,主诉阴道出血6个月入院,既往体健,诊断为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术前医疗史和神经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行腰麻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左侧卧位下采用23G一次性腰麻针进行腰麻穿刺,确认蛛网膜下腔后注入3.5 ml 0.5%布比卡因.麻醉平面达到胸8水平取截石位.手术时间2 h 15 min.术中和术后即刻无异常,2 h后麻醉作用完全消退.
-
酸甜苦辣说护士--献给新世纪的第一个护士节
自从医疗史上出现一个灿烂的名字--南丁格尔以来,护士们用她们白皙温柔的双手驱开病魔,为人类健康带来振奋的福音.晚春的暖风轻轻吹,21世纪的第一个护士节伴随着柳絮杨花如约而来.此前,我们特意走访了一批护士,力求将护士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
-
欧洲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对医疗史现代性的影响
“现代性”概念源于并反映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与事物的性质和状态.20世纪末,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社会从传统跨入现代的思想标志.在救亡图存与信仰危机的社会背景下,中医界面对现代医学强大压力的反弹,形成了“激进-保守”“抗拒-调适”“传统的发明”三种基本研究范式,与同时期中医学发展的“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保存中医”“中西医汇通”思潮对应.中欧医疗史上的现代性是将外部知识与体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过程,以回溯性创新的形式,表现出类似现代社会的医疗理性、创新与策略.
-
借"互联",为分级诊疗做加减法
可以预见,2015年将是中国医疗史上一个重要时间点.我也有理由相信,会有人把今年称为中国分级诊疗元年.而对于卫宁云医院品牌的纳里健康,2015年同样值得纪念.作为全国首个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移动智慧医疗云平台,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
-
从医疗史看政治
我近出了一本书,叫做<再造"病人">.为什么要谈病人?为什么我这个搞历史的人会跑来谈这个问题?在近代史上,我们曾被扣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一直以来,我们把怎么脱去"东亚病夫"的帽子看作是一个外在的、政治的过程,而没有看到是从我们自身开始的.
-
从清代岭南医案看病者与医疗相关的活动
清代岭南医案中对于病者的医疗活动多有记载,从医者的笔下能够了解到病者面对疾病的心态、应对方法、择医行为、延医方式、对医者的信任程度、换医行为、药物观、宗教行为、延医以决病者死期、答谢医者与公益活动等各方面内容,可以为全面理解医疗史提供帮助。
-
首届"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6年8月,由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港台、大陆的50余位学者汇聚一堂,历史学界与医学界的学者打破学科畛域,就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殖民医学与中西医学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疾疫与社会应对,中国近代的卫生观念与机制,中国历史上的医生、医疗行为与药材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
糖皮质激素在内科临床的应用及思考
1935年,Edward首次从肾上腺皮质分离得到可的松.1948年,可的松首次应用于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神奇的疗效,也立下了医疗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此后,可的松新的合成类似物不断出现,临床上统称其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神奇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使其在临床上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又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多次寻找替代品的失败经历后,医药工作者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提高这类药物的疗效/风险比.
-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肝移植手术的护理配合
1998年9月~2000年9月,我们作为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第9批赴新加坡培训的护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手术室培训,成为其肝移植小组成员。该医院自1990年成功地进行了新加坡医疗史上第1例肝脏移植手术以来,已为60多例病人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图像、物质文化与医疗史
医疗史研究自2 0世纪初即不绝如缕,尤其近年来成果丰硕.早期的研究,不论中西,皆致力于探讨人类医疗知识的进步历程或著名医家之重大发现.同时,基于传统科技史研究的模式,视医疗专业为一般社会文化的对立面,将探讨医学内部知识和分析医学的社会影响等各种课题,以“内史”和“外史”的范畴分隔开来.
-
挽救中医与中医自救(二)
与<挽救中医>不同,杨念群先生的<再造"病人">一书,属于多元对话的医疗史著作.该书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个故事的细致讲述,形象地再现了自1832年以来直至1985年中西医冲突下的医疗变迁史.这些故事读来尽管饶有兴味,但其辛酸曲折之处,不能不引人叹息沉思.书中有关中医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第七章<中医自救面面观>中.如果说吕嘉戈先生的<挽救中医>是从行政立法、管理制度的高处来立论,寻找挽救中医的对策,那么杨先生的<再造"病人">则主要是从社会基层的实处入手,全方位地扫描中医自救的种种努力.
-
挽救中医与中医自救(二)
与<挽救中医>不同,杨念群先生的<再造"病人">一书,属于多元对话的医疗史著作.该书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个故事的细致讲述,形象地再现了自1832年以来直至1985年中西医冲突下的医疗变迁史.这些故事读来尽管饶有兴味,但其辛酸曲折之处,不能不引人叹息沉思.书中有关中医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第七章<中医自救面面观>中.如果说吕嘉戈先生的<挽救中医>是从行政立法、管理制度的高处来立论,寻找挽救中医的对策,那么杨先生的<再造"病人">则主要是从社会基层的实处入手,全方位地扫描中医自救的种种努力.
-
赤脚医生的历史作用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有看病的需要但无力承担看病费用;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太少.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必须从以上两方面入手.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设计上侧重于提高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而对医疗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则稍欠缺.相比之下,在我国农村医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赤脚医生制度则在当时条件下较好的解决了农村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赤脚医生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一些启示.
-
传统与近现代:中医师执业准入制度的法律评析
中医师执业准人制度是现代卫生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产物.本文从法学视角将传统时期中医执业模式与近现代以来确立的中医师执业准入制度进行对比,论述了不同时期中医师执业的法律制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医师执业制度的利弊,并客观评价了当前我国的中医师执业准人制度,指出我国现行医师执业准人制度并不完全适合中医执业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发展需要,新的中医药立法应汲取传统中医师执业准人的特色,结合现代中医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套独立于西医话语权之外的中医师执业准入制度.
-
中山大学与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为博济医院,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所西医院,是西医入华的发端1.此后,中国的近代住院治疗、医学院校、尸体解剖与尸体解剖的合法化、公共健康计划、产科培训学校乃至国家卫生局等现代医疗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由于博济医院在中国医疗史上影响巨大,关于它的研究文章也汗牛充栋.但是从没有一篇文章认真梳理过博济医院与中山大学的关系,本文试图描述博济医院与中山大学在历史上的因缘,从而窥中国西医传播与发展之一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