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常见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田巧焕;朱淑霞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疱疹科γ亚科,是一种特异性嗜人类淋巴细胞性疱疹病毒,该病毒可经唾液及输血传播,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尤其在儿科非常普遍.与欧美多发于年长儿和青年不同,我国EBV感染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小于6岁者占80%以上,其中又以4~6岁患儿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全年均有发生,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季节差异,春秋季节多发[1-3l.现将目前儿童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 职业倦怠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刁万祥;于化青;金仲品

    本文就OE的研究背景、概念、致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防治对策等进行综述,以提高我国相关人员对职业倦怠症(OE)的认识,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目前职业倦怠症的研究范围已从公共服务行业扩展到其他行业,高发人群仍以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为主,其中尤其在A型性格人群中发病多,应作为防治的重点人群.

  • 微塑料吸附行为及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屈沙沙;朱会卷;刘锋平;朱英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因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学效应,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长期存留在环境中的微塑料会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而吸附了污染物的微塑料被生物摄食后,随着污染物的解吸释放,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毒性.同时,微塑料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点,随着微生物的附着增多,会在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与微塑料吸附行为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 镉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作者:黄丽华;王君;金银龙

    镉是人类致癌物,目前普遍认为镉的致癌机制与表观遗传学有关.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之一.本文从镉暴露对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三个方面综述镉暴露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 温度对血压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丹丹;张翼;班婕;陈晨;杜宗豪;王蛟男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但是相关的综述却很少.该文对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进行综述.联机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CNKI、万方,甄选的方法采用关键词和相关参考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1980—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关系的所有流行病学文献.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1篇,关注温度对血压影响的研究26篇,极端低温对血压影响的研究3篇,极端高温对血压影响的研究2篇.多数研究证明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部分研究结果发现温度对血压变化的影响存在温度阈值,其中,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高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才呈负相关关系;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低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高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关于亚人群易感性的分析仍存在争议,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予以确认.

    关键词: 温度 血压 研究进展
  • 多环芳烃暴露对出生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秦;金银龙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环境污染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煤、木材等的不完全燃烧、机动车尾气和日常生活中的烹调油烟、烧烤、烟草烟雾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AHs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产生影响,其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述近年来PAHs暴露对出生结局影响的研究现况,探讨可能的影响机制,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一种新发现的可能病原菌-"香港海鸥型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志华;胡静

    香港海鸥型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是一种新发现可能致人类严重腹泻的病原细菌.该菌2001年首次在香港肝硬化患者的肝和血液中分离到并被鉴定为新种属,后在香港市场出售的近四分之一的淡水鱼的肠道中被分离出来,并被证明与腹泻有关.世界上通常每10至20年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细菌属,"香港海鸥型菌"作为一个新发现的细菌属,可能是近20年来发现的首种可致人腹泻、甚至严重胃肠炎的新病菌.

  • 贝氏柯克斯体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作者:亚红祥;张丽娟;白丽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引起的呈世界性分布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目前,世界反恐组织已将该病病原体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早期应用抗生素对Q热有疗效,而慢性Q热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死亡率高.贝氏柯克斯体能以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一旦流行将难以控制,因此对人类危害极大.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致病机制、及时有效的诊断手段及其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贝氏柯克斯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 中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及无形体病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娟

    无形体病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新发蜱传人兽共患病.2006年,我国某医院发生无形体病院内感染事件,引起卫生部、临床及疾病监测组织的高度重视.2008年和2009年,卫生部先后下发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无形体病的防治工作.本研究就近年我国无形体病的监测、临床防治及基础研究等作一综述.

  • 蔬菜大棚微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作者:王凯;么鸿雁;刘剑君

    温室大棚作业空间密闭狭小、温度高、湿度大,及各种肥料和农药的广泛使用,极易造成棚内多种有害物质的存在,对大棚长期作业人员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微小气候、生物因素、化学因素三个方面对温室大棚微环境中存在的健康危害因子及其对大棚作业者产生的健康影响进行综述,目的是为减少大棚作业者的健康危害暴露,从而为提高大棚作业者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崔长弘;董燕

    自20世纪以来,美洲、欧洲、亚洲等一些国家先后开展了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疾病监测工作,为制订高效、可行的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然而在我国,虽然部分省、市相继开展了小范围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病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但尚未对此开展系统、全面的监测研究.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制订科学、可行的监测方案提供依据.

  • 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晓;范利;曹剑

    动脉血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为了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PCI术后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且被公认的常规方案[1].虽然应用氯吡格雷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充分,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显示,存在不同个体间对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性不同,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临床血栓事件,此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由于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存在,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2]的可能,因此早期发现和预防CR对改善冠心病远期预后有重大临床意义.

  • 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高燕;范利;曹剑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是冠心病防治中两项基本且重要的治疗措施.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作为指南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后,与阿司匹林共同预防血栓形成,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随着各种治疗指南的不断完善,调脂、降糖、降压等药物也被列入冠心病治疗指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在冠心病治疗中非常普遍,这也增加了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尤其是当多种药物均经过肝脏代谢时.

  • Ilizarov牵张成骨在肢体延长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郭乾臣;张弢

    20世纪50~60年代,俄罗斯llizarov医师提出"张力-应力法则"生物学理论,并研制出系列环形外固定器应用于临床,治愈了大量骨缺损和肢体畸形的患者,从此矫形外科进入了"Iizarov时代".Ilizarov技术遵循"牵张性骨再生",的生物学原理,即生物组织在持续、稳定、缓慢牵张下能刺激自身局部组织细胞分裂、再生,从而修复肢体的各种缺损.能治愈很多重度畸形和骨缺损病例,和以往切除、替代为主的治疗方法,如假体置换或游离组织移植等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 恶性黑素瘤治疗和研究进展

    作者:张衍波;何梅芳;刘博武;姜英勇

    恶性黑素瘤作为具侵袭性的皮肤癌症,通常被认为其很难得以治疗,是遗传和环境因素联合发展的结果[1].在全球,过去数十年内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一直持续升高,至今已经达到了流行病学统计的数量标准[2-3].男性患恶性黑素瘤的比例约为女性的1.5倍,而有的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之间患病率与年龄相关:在40岁之前女性患恶性黑素瘤比例高于男性,而到了75岁时,男性患恶性黑素瘤的比例约为女性的3倍.

  • 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进展

    作者:张燕;刘平

    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逐渐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有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姿势不稳等运动障碍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出现焦虑抑郁、痴呆、人格改变等精神症状,以及感觉异常、嗅觉障碍、睡眠紊乱等非运动症状[1].我国大于65岁的人群中,大约有1.7%的帕金森病患者,且每年会有 10万以上新发病患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既往帕金森病的治疗多针对疾病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后期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专家逐渐认识到对帕金森病进行早期干预能够延缓疾病进展、缓解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在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方面仍然缺乏共识,本研究就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黄湘琴;黄勤;曹娴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慢性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20 ~ 39岁、40 ~ 59岁和≥60岁人群患病率分别为3.2%、11.5%和20.4%.高龄老年(≥80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失明、截肢等慢性并发症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导致病死率升高、医疗费用激增.

  • 马凡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贺晶;高凌根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OMIM 154700)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之一,1896年一位法国儿科医师首次描述了其以骨骼、眼及心血管三大系统的缺陷为主要特征.因累及骨骼可使手指细长,呈蜘蛛指(趾)样,故又称为蜘蛛指(趾)综合征(arachnodactyly),患病率为1/3000~1/5000,其中25%以上是散发病例[1].

  • 老年综合评估应用及进展

    作者:严静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医疗花费和社会支持不断增加的同时,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因此,老年病的综合管理是目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重大问题.传统的老年病管理往往比较专注于疾病评估以及各种慢病的管理,而现代老年病管理提出了兼顾疾病状况和身心功能的新理念.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作为关注老年人躯体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支持方面问题的新型评估工具,已经越来越被医疗界认可,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碧蓉

    随着老龄对疾病影响研究的深入,衰弱已成为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年龄不足以预测疾病预后或死亡,而衰弱概念的引入,可以更确切、客观地反映老年人慢性健康问题和医疗需求,预测残疾、意外伤害(如跌倒或骨折)、住院率、急诊就诊率甚至死亡发生,还可以解释疾病预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14311 条记录 1/716 页 « 12345678...7157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