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氧磷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农药暴露花卉种植者的健康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花卉种植者(花农)对氧磷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健康的关系.方法 选择云南省某村136名从事花卉种植的花农作为暴露组(男性74名,女性62名);41名不使用农药的同村居民作为对照组(男性16名,女性25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采集血液样本,分析血常规、肝功能、激素水平、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PON1-107、PON1 192、GST M1、T1基因型.结果 (1)对照组球蛋白高于暴露组(β=-0.16,t=-2.30,P=0.02),而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白球比)低于暴露组(β=0.14,t=2.09,P=0.04);(2)PON1 192位点分析显示,QQ基因型个体症状积分高于RR基因型个体(t=-2.78,P=0.006);(3)GSTT1-的个体分析显示,球蛋白高于GSTT1+的个体(β=-0.20,t=-3.01,P=0.00),IgG高于GST T1+的个体(β=-0.15,t=-2.15,P=0.03),而白球比低于GST T1+的个体(β=0.17,t=2.54,P=0.01);(4)农药暴露者心电图异常情况增加(β=1.147,P=0.042).结论 PON1 192和GST T1位点与农药暴露后的花农健康状况相关.
-
胃黏膜肠化生细胞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与胃黏膜肠化生及其增殖状态分型、硫酸化黏液分泌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7例胃黏膜活检及外科手术标本中GST-π的表达,并对112例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作免疫组化和黏液组化套染,进行肠化生增殖状态分型.结果胃腺癌、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GST-π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但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腺癌中GST-π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GST-π的阳性率与肠化生细胞是否分泌硫酸黏液无关;高增殖型肠化生中GST-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中、低增殖型肠化生.结论提示GST-π是一种较好的胃癌前病变标志物,高增殖型肠化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德国小蠊磷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生化特性的变化与抗药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与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生化特性变化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抗性机制.方法 参照Bessey等的方法测定磷酸酯酶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参照Clark、Kao和Booth等的方法测定GSTs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结果 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酸性磷酸酯酶活力分别为0.98和26.95 nmol/(只·30 min),比活力分别为1.45和1.59 μ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26.14和0.89 mmol/L,Vmax值分别是3.33和0.85 nmol/(mg pro·30 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碱性磷酸酯酶活力为(0.03±0.00)和(0.28±0.06)nmol/(只·30 min),比活力分别为(0.33±0.00)和(0.37±0.00)μ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70.38和61.24 mmol/L,Vmax值分别是16.20和14.00 nmol/(mg pro·30 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GSTs活力分别是0.13和0.47 nmol/min,比活力分别为8.94和17.37 n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2.08和5.81 mmoi/L,Vmax值分别是0.08和0.17 nmol/min.结论 磷酸酯酶与GSTs在野外品系的抗性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河南省部分地区溴氰菊酯抗性中华按蚊代谢酶活性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溴氰菊酯抗性中华按蚊的代谢酶活性,探讨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代谢抗性机制.方法 2010年8月在河南省桐柏、淮滨县和永城市采集中华按蚊样本,子1代成蚊用接触筒内成蚊药膜滤纸接触法,按照WHO标准,区分溴氰菊酯抗性与敏感样本,并用微量滴定板法测定抗性样本的非特异性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以实验室敏感品系蚊为对照.结果 淮滨、永城和桐柏三地中华按蚊抗性样本的A、B型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t=2.41,3.30,10.31,7.67,7.90,11.17,均P<0.05);永城和淮滨地区中华按蚊抗性样本GST活性高于对照组的敏感品系(t=3.687,2.484,均P<0.05);淮滨、永城及桐柏三地的中华按蚊抗性样本和敏感品系的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89,0.397,-0.413,均P>0.05).结论 永城、淮滨两个地区中华按蚊的溴氰菊酯抗性与酯酶和GST活性增高有关;桐柏地区中华按蚊的溴氰菊酯抗性与酯酶活性增高有关.
-
膀胱癌多药耐药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的多药耐药性(MDR)以指导灌注化疗用药.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4例膀胱癌病理标本,分析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拓扑异构酶(TOPO-Ⅱ)的表达情况. 结果 54.5%的病例P-gp高表达;65.9%的病例GST-π无表达和低表达;TOPO-Ⅱ,高表达29.5%,而低表达65.9%. 结论检测膀胱癌MDR可指导灌注化疗用药.
-
GST-pi与p53蛋白表达在肠癌和增生性病变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pi)与p53蛋白在肠癌和增生性病变中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肠腺癌,16例肠腺瘤伴非典型增生,20例肠腺瘤,10例肠息肉组织中GST-pi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GST-pi与p53蛋白在肠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和86.1%,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腺瘤伴非典型增生组的表达率为81.25%和68.75%.结论 在肠道增生性病变中既有GST-pi与p53蛋白的表达,并随着细胞增生程度的增高、非典型增生到肠癌其表达率亦明显增高,说明肠道病变中细胞的异型性与GST-pi、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可作为检测肠癌和肠道的癌前期病变的一个标志物.
-
柴胡皂苷及其代谢产物潜在靶点蛋白预测和部分验证
目的 以柴胡的主要药效/毒性成分柴胡皂苷(SS)及代谢产物(共30种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预测并验证部分靶点蛋白.方法 ①通过PharmMapper反向分子对接法和Sybyl X正向分子对接预测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并预测了柴胡皂苷a(SSa)与潜在靶点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A2(GST A2)间的结合模式.②体外实验:用SSa 0,0.03,0.06,0.13,0.25和0.50 mmol·L-1处理HepaRG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epaRG细胞用SSa 0,0.03,0.13和0.50 mmol·L-1处理24 h,GST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GST酶活性.结果 ①PharmMapper和Sybyl X预测SS及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包括:GST A2、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腺苷激酶、胸苷酸合成酶、雌激素受体、雌二醇17-β-脱氢酶1、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m1、胆汁酸受体和维A酸结合蛋白2.预测结果显示,SSa与GST A2之间对接得分高,二者匹配良好,很可能存在相互作用.②体外实验:SSa能抑制HepaRG细胞存活,呈一定的量效关系(R 2=0.8848,P<0.05);随着SSa浓度升高,细胞内GST活性升高(P<0.01).结论 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为GST和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等,GST可能是SSa的靶点蛋白之一.
-
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为靶点的抗癌药物,为开发新的肿瘤耐药逆转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以GST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在逆转肿瘤的耐药性和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指数方面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GST-π与p53在大肠癌和肠道异型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p53在大肠癌和肠道异型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40例肠道异型增生、20例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GST-π与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30例大肠癌、40例肠道异型增生病变、20例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5%和15.0%,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47.5%和0,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阳性者GST-π阳性率高于p53阴性者.结论 肠道病变由正常黏膜、异型增生向恶性变化的过程中,组织内GST-π与p53也逐渐升高,说明GST-π与p53和肠道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志物之一.
-
乳腺癌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从细胞水平对乳腺癌耐药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选择化疗方案提供参考,获得更有效的化疗效果.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癌的主要耐药指标GST-π、TOPOⅡ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分期进行研究.结果乳腺癌中GST-π的表达为63.6%(28/44),临床Ⅲ期表达显著高于临床Ⅰ、Ⅱ期.TOPOⅡ表达为47.7%(21/44),临床Ⅲ期表达显著低于Ⅰ、Ⅱ期.TOPOⅡ与GST-π表达关系间无明显相关性,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从不同方面对肿瘤耐药起作用.结论在乳腺癌化疗药物选择时,通过联合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具有指导作用,对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
碘甲烷对雄性大鼠肝脏氧化损伤的研究
目的 研究碘甲烷对雄性大鼠肝脏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放入静式染毒罐中,实验组分别给予浓度为650 mg/m3、260 mg/m3、130 mg/m3的碘甲烷,每天吸入染毒4h,连续染毒一周,对照组给予相同环境条件不染毒.染毒结束后对血清、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 随着碘甲烷浓度的升高,大鼠血清、肝脏组织中SOD活力逐渐降低,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GST活力随着碘甲烷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碘甲烷暴露对大鼠的肝脏可能存在氧化损伤作用.
-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在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98例各类慢性胃疾病分别为慢性胃炎组118例(组1)、肠化及异型增生组46例(组2)和胃癌组34例(组3),分别用<'13C呼气实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比较各组及组内HP阳性和阴性胃黏膜组织GST-π的表达.结果:3组GST-π阳性率分别为57.63%、73.91%和82.35%,组3较组1、组2显著升高(P<0.05).HP阳性与HP阴性GST-π的阳性率分别是组1为44.93%与75.51%(P<0.01)、组2为55%与88.46%(P<0.05)和组3为78.95%与86.67%(P0.05).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表达,削弱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胃内致癌物的形成及致突变作用.
-
非经典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是肿瘤化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肿瘤细胞对现有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有多种多药耐药逆转剂处于基础和临床试验阶段。主要从谷胱甘肽S转移酶、蛋白激酶C、凋亡通路受阻、拓扑异构酶和DNA修复能力增强等方面介绍非经典的多药耐药逆转剂。
-
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P-gp、ToPoⅡ、GST-π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乳腺癌标本78例行SP法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P-gp 阳性率为65.4%(51/78),Ⅲ期乳腺癌P-gp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gp 阳性率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GST-π阳性表达率为70.5%(55/78),在乳腺癌临床Ⅲ期中其阳性表达率高达76.2%,与临床Ⅰ、Ⅱ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率与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ToPoⅡ的表达为64.1%(50/78),临床Ⅲ期表达明显低于Ⅰ,Ⅱ期.结论:化疗前检测P-gp,ToPoⅡ,GST-π的耐药基因蛋白,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及指导化疗有一定的价值.
-
GST-π和LR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ST-π和LRP在8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对GST-π和LRP表达的影响.结果:GST-π和LR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P<0.05);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在浸润粘膜及粘膜下层组、肌层组、浆膜及浆膜外组表达率无显著差别(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GST-π、LRP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GST-π、LRP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联合检测GST-π、LRP对于胃癌判断预后、制定化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和P1基因多态与肝癌易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和P1基因多态与肝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对84例肝癌患者和144例健康对照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和P1基因多态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GSTM1和GSTT1空白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67%和40.48%,对照组则分别为47.92%和25.00%,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GST1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29%,33.33%和2.38%,对照组分别为61.80%,34.03%和4.1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平衡性别因素后其比值比分别为2.20,1.93和0.94.同时携带GSTM1空白基因型和GSTT1空白基因型的个体患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结论 GSTM1和GSTT1基因是筛检肝癌高危人群的有用指标.
-
蝎毒联合ADM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耐药逆转的研究
目的 探讨蝎毒(BMK)联合阿霉素(ADM)对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的凋亡诱导及其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MTT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流式细胞术、紫外分光光度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 ①非细胞毒性剂量(3.0μg/ml)蝎毒能显著降低MCF-7/ADM的IC50(P<0.01),增加MCF-7/ADM细胞内ADM的药物积累(P<0.01).②蝎毒(3.0μg/ml)联合ADM后增强了对耐药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凋亡率由8.9±0.01﹪上升为12.6±0.21﹪(P<0.01).③蝎毒(3.0 μg/ml)能够显著降低耐药细胞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酶的活性(P<0.01).结论 蝎毒能够部分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与抑制耐药细胞GSTs活性有关.
关键词: 蝎毒 耐药逆转 谷胱甘肽S转移酶 MCF-7/ADM细胞株 -
蝎毒对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蝎毒(BMK)对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两组:MCF-7/ADM耐药细胞组;MCF-7/ADM+蝎毒组.采用MTT法测定蝎毒的细胞毒性和抗药性逆转,流式细胞术测定蝎毒对耐药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影响,紫外分光光度术测定蝎毒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与MCF-7/ADM耐药细胞组相比:①非细胞毒性剂量(3.0 μg/mL)蝎毒能显著降低MCF-7/ADM的IC50(P<0.01),逆转倍数为1.52倍.②蝎毒(3.0 μg/mL)显著增强对耐药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凋亡率由(8.9±0.01)%上升为(12.6±0.21)%(P<0.01).③蝎毒(3.0 μg/mL)显著降低耐药细胞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P<0.01).[结论]蝎毒能够部分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增加ADM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其逆转机制与降低耐药细胞内GST酶活性有关.
关键词: 蝎毒 逆转 谷胱甘肽S转移酶 MCF-7/ADM细胞株 -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精子DNA完整性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基因 M1、t1及 P1(GStM1、GStt1及 GStP1)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断裂指数(DF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别对GStM1、GStt1及GStP1基因进行分型。采用吖啶橙染色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DNA完整性,并计算DFI。结果 GStt1基因缺失型组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FI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 <0.01);而GStM1基因缺失型组与GStP1基因突变型组患者精子DFI与野生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Stt1基因缺失型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精子DFI呈正相关。
-
热休克蛋白27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肠癌中的表达
热休克蛋白(HSPs)与蛋白质的合成、折叠、积聚、装配、运输和降解及组织的分化有关[1,2],同时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也有一定的关系[3];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可以促进肿瘤的侵袭及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4].以往对HSP27和GST-π在胃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少有报道,本文以期探讨HSP27和GST-π在胃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并对化疗方案的制定有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