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岛地区成年人体重变化和糖尿病发病率相关性研究

    作者:宁锋;汪韶洁;王玉美;孙健平;张磊;高维国;南海荣;任杰;乔青

    目的 评估青岛地区糖尿病发病率,以及体重变化等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源自2006年建立的青岛地区35 ~ 74岁成年人糖尿病前瞻性队列.共有1 294名基线未诊断糖尿病者参加2009-2011年的随访调查.糖尿病诊断依据WHO/国际糖尿病联盟2006年标准.运用多因素logistic backward回归分析,评估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经过4年随访调查,有120名新发糖尿病病例,累积糖尿病患病率为11.8%.与正常人群相比,新确诊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年龄校正的BMI、WC、SBP和TC明显增加(P<0.05).年龄、居住农村、基线体重和体重变化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RR值)分别为1.45(95%CI:1.13 ~ 1.87)、1.93(95%CI:1.12~3.34)、1.46(95%CI:1.05 ~ 2.03)和1.49(95%CI:1.18~ 1.88).与体重稳定的者相比,体重减少>5%和BMI<28 kg/m2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降低67%(RR=0.33,95%CI:0.11 ~ 0.97);但BMI>28 kg/m2者中增加了糖尿病发病危险,并随体重变化而不同(P<0.01).基线调查时WC和体重增加者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 进一步证实肥胖在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基线时的BMI和体重增加是预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中老年人体重变化对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影响的纵向队列研究

    作者:张莉娜;郑小璇;宋璐璐;李慧;刘冰青;吴明洋;王璐琳;王友洁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体重变化对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东风-同济队列研究.选取在2008年基线调查及2013年第1次随访调查中均有完整资料的16 606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患病及服药情况,身高、体重及血压测量结果,以及空腹血糖和血脂的检测结果数据.将体重变化分为5组,分别为体重中度及以上减轻(<-8.0%)、轻度减轻(-8.0%~-3.1%)、维持稳定(-3.0%~3.0%)、轻度增加(3.1%~8.0%)和中度及以上增加(>8.0%).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体重变化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C、HDL-C和甘油三酯变化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和基线BMI水平的人群中体重变化与上述指标变化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时的年龄为(62.19±7.28)岁,范围为45~89岁.5年期间体重中度及以上减轻、轻度减轻、体重维持稳定、轻度增加、体重中度及以上增加的中老年人分别占18.86%(2 633名)、28.03%(4 655名)、35.87%(5 956名)、13.96%(2 319名)、6.28%(1 043名).体重变化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变化呈正线性相关,与HDL-C变化呈负线性相关(线性趋势性P值均<0.05);体重每变化10%,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空腹血糖(mmol/L)、总胆固醇(mmol/L)、LDL-C(mmol/L),HDL-C(mmol/L)和甘油三酯(mmol/L)变化的β (95%CI)值分别为4.94(4.32,5.55)、2.50(2.11,2.88)、0.05 (0.02,0.08)、0.13 (0.11,0.16)、0.14 (0.12, 0.16)、-0.05 (-0.07,-0.04)和0.16 (0.14,0.1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基线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群,体重变化能够导致更大的血压变化(交互作用P值均<0.05).结论 在中老年人群中,无论体重正常还是超重肥胖者,体重减轻有利于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改善,体重增加则不利于上述指标的改善.

  • 北京市妇女孕前体重与孕期体重增加及产后滞留体重的关系

    作者:赖建强;滕越;董文兰;闫玲;荫士安

    目的 分析北京市妇女孕前体重与孕期体重增加及产后体重滞留的关系。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2009年2月5日至3月15日对在北京市某区妇产医院建围产保健卡的600名孕妇进行随访。产后6个月时按照调查总人数的20%继续随访,实际随访112名,有效数据为109名;产后12个月时追踪到70名,有效数据66名。按照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组( 18.5 kg/m2≤BMI≤24.0 kg/m2)和超重及肥胖组(BMI >24.0 kg/m2);测量不同阶段体重及其变化,计算产后体重滞留率。结果 调查对象孕前及产前体重分别为(54.8±8.0)、(70.8±9.3)kg,孕期体重增加了(16.0±7.0) kg;产后6个月和12个月体重分别是(60.5±9.4)、(57.6±8.6)kg,比孕前分别增加了(5.7±4.5)、(2.7±4.5)kg,体重滞留率分别为(10.6±8.6)%和(5.2±9.3)%。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及肥胖组女性的产前体重分别为(62.6±5.7)、(69.9±6.6)和(84.2±9.9) kg;产后12个月分别为(49.3±3.2)、(56.5±6.9)和(70.5 ±6.0) kg(F =25.3,P<0.01);产后12个月时,孕前低体重、超重及肥胖组女性产后滞留体重分别为(5.6±5.9)、(4.7±1.9)kg,高于孕前体重正常组[(1.8±4.3)kg](F=3.82,P<0.05)。结论 孕前体重是影响孕期体重增加和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

  • 2013年中国足月单胎产妇孕期增重情况及适宜范围探讨

    作者:王杰;段一凡;庞学红;姜珊;荫士安;杨振宇;赖建强

    目的 分析中国足月单胎产妇孕期增重情况,探讨孕期增重适宜范围.方法 于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份的55个县(市/区)产后0~24个月的足月单胎母婴,共计8323对.问卷调查乳母怀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孕期疾病、有无产后大出血,以及儿童出生体重和身长等妊娠结局信息;测量乳母身高和体重,以及儿童身长和体重.根据中国《成人体重判定》,将乳母划分为孕前低体重(BMI<18.5 kg/m2)、正常体重(BMI 18.5~23.9 kg/m2)、超重(BMI 24.0~27.9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09年孕期体重增加推荐值评价孕期增重适宜情况;根据不同水平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及不良母婴体格状况的关系,以及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和良好母婴体格状况的乳母孕期增重的P25~P75推算我国足月单胎产妇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同时根据计算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对孕期增重进行再评价.结果8323名乳母孕期增重的P50(P25~P75)为15.0(10.0~19.0)kg,依据IOM推荐值,孕期增重不足、适宜和过多的检出率分别为27.2%(2263名)、36.2%(3016名)和36.6%(3044名).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孕妇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1.5~18.0、10.0~15.0、8.0~14.0和5.0~11.5 kg.以本研究获得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为标准,则样本人群中孕期增重不足、适宜和过多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303名)、45.0%(3744名)和39.3%(3276名),与根据IOM标准计算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36,P<0.001).结论 中国乳母的孕期增重P50为15.0 kg,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初步为中国足月单胎女性建立了孕期增重适宜范围,此适宜范围低于IOM的推荐值.

  • 2010—2012年中国孕妇孕期增重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毕烨;段一凡;王杰;姜珊;庞学红;荫士安;杨振宇;赖建强

    目的 了解2010—2012年中国孕妇不同孕期增重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中国内地31个省份单胎妊娠且孕周≥13周的孕妇2805名.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情况和孕前体重等信息;采用统一的体重称和身高计测量孕妇体重和身高,通过食物频率法收集调查对象近1年的膳食摄入状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适量的相关因素.结果2805名孕妇中,1441名处于孕中期(13~27孕周),1364名处于孕晚期(≥28孕周).孕期增重不足、适宜和过多者在孕中期孕妇分别为229名(15.9%)、440名(30.5%)和772名(53.6%),在孕晚期孕妇中分别为256名(18.8%)、474名(34.8%)、634名(46.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孕中期增重不足与摄入水果有关[OR(95% CI):1.58(1.06~2.34)],居住于中小城市的汉族孕妇出现孕晚期增重不足的OR(95% CI)值为0.58(0.34~0.98),活动时间<1 h的孕妇发生孕晚期增重过多的OR(95% CI)值为1.33(1.02~1.73).结论 中国孕妇孕期增重适宜率较低,水果摄入量、居住地区和运动时间可能与孕期增重状况相关.

  • 质子重离子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体重及营养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张志红;万宏伟;朱毓;张丽娟

    目的:分析质子重离子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体重和营养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的所有头颈部肿瘤患者109例的病例资料。结果质子重离子放疗期间58.72%的患者出现了体重下降,其中52.29%的患者体重下降小于5 kg,6.42%的患者体重下降超过5 kg;12.84%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体重下降超过5%;6例患者(5.50%)出现Ⅰ度或Ⅱ度口干症状,9例患者(8.26%)出现Ⅰ度口腔黏膜炎症状,20例患者(18.35%)出现Ⅱ度口腔黏膜炎,7例患者(6.42%)出现Ⅲ度口腔黏膜炎,4例患者(3.67%)出现I度或Ⅱ度恶心症状,3例患者(2.75%)出现Ⅰ度或Ⅱ度呕吐症状,仅1例患者(0.92%)出现Ⅰ度食欲下降,尚无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的表现。结论质子重离子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的体重变化影响小,且营养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中药熏蒸减肥健肤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延新;宁华英;宁华秀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1年12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肥胖症患者39例;其中男8例,女31例;年龄18-52岁;近3个月体重变化<1.5kg;其中部分病人伴有皮肤粗糙、脱屑、皱缩、干瘪、松弛等症状.

  • 中年单纯肥胖者体重变化与高血糖关系的7年随访研究

    作者:李晓玲;朱旅云;胡丽叶;王广宇;王秀慧

    目的 观察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变化对高血糖影响特点.方法 2000年至2007年间对583名中年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7年随访观察,根据体重变化分组(减重组、体重增高及体重无变化组),同时测定全部受试者随访前后血糖、血管内皮功能及与肥胖有关的身体测量指标.结果 共随访到524例,随访7年前后体重、BMI较前均值较前有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较前有所升高,血管内皮功能较前减退,差异有显著性.体重增加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OMA-IR、EDD变化均值大于体重不变及体重减轻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控制年龄、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基线体重、随访BMI及体质量(BMI)变化均与空腹及餐后血糖呈正相关.△BMI与△BG变化有显著线性关系.结论 体重增加与高血糖、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等密切相关,有效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血糖的有效手段之一.

  • 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晚期癌症病人营养和免疫恢复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晓红;鲍力;毋永娟;谭亚琴;张晓霞

    营养不良和进行性体重减轻是晚期肿瘤患者的普遍现象.胃肠外营养(PN)常被用来改善晚期癌症病人的营养状况和防止恶病质的进一步发展[1].对象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997年11月~1999年5月,126例住院病人,均经临床确诊为晚期恶性肿瘤的住院病人.大多数为胃肠道肿瘤和肺癌患者,男性94例,女32例,大年龄83岁,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55.6±17.9岁.均作支持治疗或进行化疗,按均衡组原则分成肠外营养组(PN)及普通输液组(对照组),PN组64例,对照组62例.两组病例均无明显肝、肾、心功能损害,发病后体重变化少于原体重10%,无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研究过程中无明显感染征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一组医护人员操作.

  • 偏头痛预防药物对体重的影响

    作者:陈东平;张志坚

    偏头痛预防药物常引起体重增加,不利于患者健康,可能加剧合并的代谢性疾病,进而使患者依从性变差.目前,对药物治疗头痛引起体重变化的研究很少,而临床医生在选择合适药物治疗疾病时,准确掌握药物可能引起体重变化的信息很重要.本文就临床常用的偏头痛预防药物对体重变化的影响作如下综述.

  • 卧床病人的体重测量法

    作者:周建萍;郜青;李秋荣;拱玉华

    体重是评价病人营养状态、判定病人营养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1,2]由于国内目前尚缺乏测量卧床病人体重的设备,故观察卧床病人的体重变化比较困难.[3]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设计出组合人体秤,比较了双组合踏板秤称重及床上卧姿称重两种体重称量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唇腭裂患儿早期喂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者:陈华;李秀娥;杨鹏远;杨园园;梁爽

    目的 了解唇腭裂患儿的早期喂养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方便选取年龄≤3岁的腭裂伴或不伴有唇裂的患儿92例,通过自设问卷调查患儿母亲及患儿的一般资料和患儿早期喂养的相关情况.结果 唇腭裂患儿的早期喂养方式主要为人工喂养,母乳喂养率较低,只有15例(16.3%)患儿母乳喂养时间超过6个月.唇腭裂患儿主要的喂养困难是“呛咳溢奶频发”、“没有合适的喂养工具”和“上呼吸道感染频发”.唇腭裂患儿第1个月、第3个月的平均体重明显低于同月龄正常儿童(P<0.05);是否母乳喂养及是否因病入院对患儿的满月体重增长情况有影响.结论 唇腭裂患儿的喂养问题主要存在于喂养的早期阶段,建议在唇腭裂患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喂养干预;同时希望增加产科护理人员基本喂养技巧的培训及唇腭裂专科护士的培养.

  • 体重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

    作者:冯萍;仇静波;汪小华;鞠阳;庞建红;吴丽华;赵欣

    目的 探索体重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及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体重管理量表.203例患者参与了调查.分析与体重管理相关的知识、信念与行为维度与体重监测维度的关系;不同心功能分级下,体重监测水平与半年内住院次数的关系;NYHAⅢ级CHF患者体重监测维度得分对其半年内住院次数的影响.结果 体重管理相关的知识、信念与行为维度得分高低可影响体重监测维度的得分水平(P<0.01);心功能Ⅲ级的CHF患者体重监测维度得分与半年内住院次数呈正相关(P<0.05),而心功能Ⅱ和Ⅳ级CHF患者的体重监测水平与住院次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体重管理水平高的NYHAⅢ级CHF患者,其再入院率反而增加,应探索体重管理的干预方法,加强随访,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

  •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罗飞翔;陈朔晖;程晓英;樊小燕;王琴;尹雅郡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期间所拍摄的胸片,记录胸片上的导管尖端位置,采用椎体定位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计算拍摄胸片当日和首次定位时相比的体重增长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胸片上导管尖端移位和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5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246张胸片纳入研究.首次拍摄胸片当日体重为0.60~1.46 (1.06±0.25) kg;日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3,7)d.末次胸片时间为置管后(24.0±9.1)d;体重增长率为11.8%~114.8%,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1.5%(27.1%,65.3%);全部患儿的PICC尖端位置出现改变,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3(1.8,3.5)个椎体,其中75%出现2个椎体以上的移位,50%有3个椎体的移位.导管尖端偏移的幅度和体重增长率相关.在体重达到40%、70%、100%的增长率时,相对应的PICC尖端出现近似2个、3个和4个椎体的移位.PICC尖端位置改变和体重增长显著相关(r=-0.7,P<0.01);但不同体表穿刺部位二者的相关性有差异.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尖端位置受体重增长影响.结合PICC首次定位,体重增长40%、70%是导管位置追踪的关键时机.体重增长>100%应拔除或更换导管.通过易受骨骼生长和肢体动作影响部位穿刺的PICC,需提高导管定位的频次.

  • 孕期的体重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杨琳;何权瀛;郑绮雯;王娘娣;于兰芳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孕期的体重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PIH)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科就诊的36周以上、有打鼾症状的待产孕妇,分为PIH组(n=64)与非PIH组(n=73)。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医院行8 h(22∶00~6∶00)夜间睡眠呼吸初筛仪监测。根据产检记录登记孕前、孕20周、孕28周及产前的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2组孕妇的夜间低氧情况,在妊娠期间的血压与体重变化,分析孕期的体重变化与PIH、夜间低氧的关系。结果 PIH组孕妇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8.12±5.31)高于对照组孕妇(3.26±3.66)(P<0.01)。产前血压与孕前血压、AHI 关系密切,其中与孕前血压的偏相关系数为0.566(P<0.05),与 AHI 的偏相关系数为0.3(P<0.05);AHI每上升10次/h,或孕前血压每上升10 mmHg,产前血压约上升8 mmHg。PIH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孕前收缩压(OR值为1.101,95%可信区间1.050~1.154)及AHI(OR值为1.295,95%可信区间1.127~1.488)。SAHS是PIH的一个危险因素(OR值为7.917,95%CI为3.662~17.119,P<0.001)。孕期体重值、体重增加值与血压值、血压增加值不相关,与夜间血氧各指标不相关(均P>0.05)。结论 SAHS可能是PIH的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每上升10次/h,产前血压约上升8 mmHg;孕期体重值、体重增加值与血压值、血压增加值不相关,与夜间血氧各指标不相关。

  • 成年人体重10年变化与血压关系的探讨

    作者:邵也常;邓木兰;刘小清;麦劲壮;石美玲;饶栩栩;高向民;吴勇;郭成业;连子斌

    目的对成年人体重10年间的动态变化及其它因素与血压关系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体重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983-1984年对调查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及心肺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于1993-1994年对队列人群再次进行随访调查,共调查男性2083人、女性2576人.结果无论男女,10年后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均值都比10年前高(P<0.01);体重的不同变化对血压的影响不同,体重增加组收缩压,舒张压增加均值大于体重不变及体重减轻组,差异有极显著性,体重不变及体重减轻组之间收缩压,舒张压增加均值无明显差异;在控制年龄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基线体重(BMI)、随访体重(BMI)、体重(BMI)变化均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收缩压有影响的自变量是年龄、家族史、随访体重、随访BMI,对舒张压有影响的自变量则是家族史、年龄、随访体重、随访BMI和基线BMI.结论体重的增长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采取有效方式控制体重的增长是防止血压升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 关注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糖尿病

    作者:希尔瑞;严款

    在以往的文献中已经报道过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所带来一些代谢后果,包括体重增加、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虽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不明,但是仍有一些可能的机制.由于体重增加被认为是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发展的诱发因素,所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监测体重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筛查措施.由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不太可能造成体重增加,如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所以对于高风险人群或者之前诊断为糖尿病或者有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或体重显著增加的人群来说,选择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糖尿病与体重的关系

    作者:

    我们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似乎总离不开一个肥胖的话题.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 体重变化对妊娠糖尿病分娩与围产儿的影响

    作者:刘璐

    目的:分析体重变化对妊娠糖尿病分娩与围产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于该院接受分娩妊娠糖尿病产妇96例,按照体重变化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孕妇体重正常,观察组44例产妇体重超重,均予以饮食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等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围生儿巨大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体重增长过多,则会提高产妇妊娠结局危险性,危及围生儿生命安全。

  • 糖尿病患者的"胖与瘦"

    作者:葛焕琦

    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您也许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了,可一体检发现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却有人宽慰他: "得糖尿病都是胖子,你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2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