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核分支杆菌株水平鉴定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结核分支杆菌菌株分型对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染源的发现、传播途径的阻断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都极为重要.结核分支杆菌的分型方法,主要分为非核酸法和核酸法.非核酸分型方法即传统分型方法,多是在细菌表型特征的基础上认识细菌的,包括生化分型法、血清分型法和噬菌体分型法.但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分离株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常规的生化试验和血清学方法是无法鉴别的,所以,对于结核分支杆菌,唯一可用的传统的菌株鉴定方法只有噬菌体分型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1980年以后,逐步建立了一些根据核酸序列进行菌株鉴定的高度特异的基因分型方法,即核酸法.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DNA指纹图谱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分型、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DNA、DNA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等.随着上述方法的应用,使结核分支杆菌的菌株分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进而使结核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将对上述各分型方法综述如下.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在院内感染性肺炎逆行感染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关于院内感染性肺炎(NP)是否存在胃→咽→下呼吸道的逆行感染途径尚缺乏基因组DNA水平上的确凿证据.1998年6月至1999年3月选择三所教学医院脑外科、神经内科行气管切开或插管的患者,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制订的诊断标准确诊NP,年龄≤15岁,确诊为肺部感染时间≤48小时者除外.发生NP的归为病例组,未发生NP的归为对照组.
-
随机引物PCR方法在霍乱弧菌基因型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霍乱弧菌的检测和基因分型出现了更加快速、有效的手段.随机引物PCR又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是在PC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实验技术.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及其在蚊虫研究中的应用
经典的蚊虫研究主要依据蚊虫的各种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而这些特征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蚊虫分类为例,经典的分类方法是以形态学为依据[1],如触角、触须、翅、生殖器等.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鉴别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菌,传统鉴别肠道杆菌的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生化反应及血清学方法等,但这些传统方法较繁、耗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鉴定物种种属的特异性方法被广泛应用.
-
肺炎克雷伯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基因分型及意义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临床分离的199株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进行基因分型,旨在为该菌医院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
HIV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多态性分析
本文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the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微量液基稀释法[1],检测60株分离自HIV感染者口腔的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型方法 对念株菌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以探讨念株菌耐药性与DNA多态性的关系.
-
随机扩增多态性方法对17例院内感染念珠菌的感染方式研究
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随着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恶性肿瘤和免疫缺陷患者的逐年增加、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念珠菌的感染日益增多[1].尤其易引起住院患者的感染,因此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和分型已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有报道称,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均可引起医院内的流行.由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PCR)是一种以PCR反应为基础、可根据扩增产物的条带的数量及大小反映各菌株之间明显的差异方法.利用此种方法可分析三种临床常见念珠菌的传播情况.
-
肝移植术后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肝移植术创伤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是术后易发生感染的原因,其术后感染发生率高达37%~86%[1].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4],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本研究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SA的耐药性,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MRSA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可为预防与降低肝移植术后SA的感染,正确合理运用抗生素,制定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序列、SCCmec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研究
随着一种半合成青霉素一甲氧西林在1960年被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仅仅一年之后,在英国就发现了首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成为医院内常见的病原菌.
-
8种细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引物筛选与反应体系优化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是一种新兴的基因分型方法,可对细菌等病原微生物进行基因分型并广泛应用于分子微生物学的追踪调查及医院感染的分析[1].该方法的大特点是可对模板序列未知,而随机引物可以是任意10个bp的单链寡聚核苷酸片段.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8种细菌为对象,各筛选200条随机引物,并应用反应曲面设计(RSD)方案[2]对反应体系中关键反应成分(模板、引物及镁离子)浓度进行了优化,旨在为相关细菌的RAPD反应体系标准化及分型提供科学依据.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型
白假丝酵母菌亦称白念珠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DNA技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分型,以了解其流行病学意义.
-
孕期不同阶段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分型研究
孕期妇女的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于非孕期妇女[1],且以白假丝酵母菌为常见.与非孕期妇女比较,由于用药限制、孕期机体的生理变化等因素而使孕期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难以治愈.我们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和限制性酶切分析两种方法,对孕期不同阶段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孕期不同阶段妇女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是否存在基因型差异,为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奠定基础.
-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搭载的番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目的从分子水平证实长时间航天搭载的番茄种子后代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方法利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搭载6年的番茄种子地面种植,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检测.结果空间搭载的番茄和地面对照经RAPD分析,40个随机引物中,31个引物扩增的DNA带型一致,9个引物扩增的DNA带型表现多态性.共扩增出269条带,多态性带29条,多态性百分率为10.8%.空间搭载的番茄和对照相比扩增带型均出现差异,且空间搭载的番茄之间的带型也不同.和地面对照相比,空间搭载的番茄中5号植株的DNA变异程度大,3号植株变异程度小.结论长时间航天飞行可引起番茄遗传物质DNA水平上的变异.
-
单叶蔓荆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
目的:利用RAPD技术分析野生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态性及种内遗传差异.方法:本研究以7个不同产区的野生蔓荆为试材,采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结合NTSYS-2.10e软件进行遗传相似系数计算和UPGMA方法聚类分析.结果:10个随机引物共获得88条DNA谱带,其中46条(52.3%)具有多态性;采用CTAB法提取DNA时,先将试材在0.9%的蔗糖溶液中暗培养48 h,有利于提高DNA提取率和纯度.结论:各种质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与地域关系和主要有效成分的化学差异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的植物逆境生理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来解释这一现象.
-
RAPD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s等发展起来的一项DNA分子标记技术.RAPD技术是建立在PCR技术的基础上,用一系列(通常数百个)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单链(一般为10 bp)作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单引物扩增.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
目的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技术监测铜绿假单胞菌(PA)的医院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表型与RAPD基因型关系,为确定院内交叉感染发生及院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10例ICU患者连续多次采样分离出的48株PA进行RAPD基因分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48株PA共分出9个基因型.6例患者为单一RAPD型PA菌株感染,4例患者检出2种RAPD 型,有3组患者分别检出同型RAPD.耐药性高的是环丙沙星(75%),其次是左氧氟沙星(73%),耐药性低的为美洛培南(31%).结论 耐药表型与RAPD基因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APD分型快速简单,对于流行病学调查确定院内交叉感染或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鼠疫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指纹图谱
目的对中国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染色体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其近缘关系进而从分子水平进行分型.方法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结果第1条引物将中国的鼠疫菌分为11个类型,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条带规律和地理分布范围.第2条引物将我国的鼠疫菌分为5个类型.结论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可以从分子水平用于我国鼠疫菌的分型.
-
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方法的进展
目前,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分型方法可分为免疫学为基础的传统分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前者包括血清分群和单克隆分型,后者包括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多位点测序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等.
-
几种常见皮肤癣菌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年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价值[1-4].本实验采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的几种常见皮肤癣菌进行了基因鉴定,同时对30株红色毛癣菌进行了种内基因分型,探讨DNA型别与感染来源、传播及感染部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