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皮损伤及炎性因子对老年高血压病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脑卒中者明显多于正常血压脑卒中者.虽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处于压力高的状态下,但是,高血压病并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主要是血栓性,而非出血性[1].本研究探讨内皮损伤及炎性因子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并发脑梗死的影响.
-
诺迪康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疗效观察
高胆固醇(高TC),低高密度脂蛋白(低HDL-C)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非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应用纯中药诺迪康与降脂西药普拉固对比观察治疗高TC,低HDL-C血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MRI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3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位于胼胝体16例,脑干8例,小脑蚓部2例,放射冠8例,内囊4例,额、颞叶20例.CT扫描仅2例(5.6%)显示出低密度灶.MRI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正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非出血性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进展
非出血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而又复杂的创伤,它不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伤,同时又伴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促使病情加重.颅脑损伤并发昏迷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颅脑损伤导致不同平面的脑损伤,致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昏迷.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发展变化及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
警惕非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转变为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许多初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后来却转变为出血性脑卒中,这可能会导致医生原发神经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病人玻璃体内的增长水平
生长因子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已被普遍接受。本研究目的是阐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B(PDGF AB)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血管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象与方法选择23名糖尿病视网膜病病人、19名对照及4名非糖尿病性缺血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非出血性玻璃体液由病人玻璃体摘除术中取得,标本均在4℃,12 000 g离心20 min,为避免PDGF降解,取上清液储存于-70℃,用前置于4℃,应用人PDGF 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小板因子4(PF4)由商业ELISA测定,数据由均值±SD表示,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 结果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者PDGF AB水平显著升高:(100±60.9)ng/L,对照组:(41±15.8)ng/L,(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中PDGF AB水平范围较大:32~290 ng/L,而在合并有虹膜充血的患者中偏高,为125~280 ng/L。4名非糖尿病性缺血性增殖性视网膜病病人中为50~170 ng/L,由于PF4在所有受试者中均未测及,因而排除了玻璃体出血对PDGF水平的影响。 结论结果提示PDGF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它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起协同作用。(周晶摘杨菊红校)
-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非出血性CT高密度病灶一例
患者男性,69岁,因反应迟钝伴小便失禁5d于2014年6月7日收入本院。患者于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钝表现,家人反映其理解力差,答非所问,言语重复,且伴有小便失禁2次。今日患者再次出现小便失禁,家人遂将其送入我院,急诊行头颅CT显示“脑梗死”,以“多发性脑梗死”收入本科。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传染病、药物过敏史和手术创伤史,有长期大量吸烟史。
-
儿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预后差,同时又缺乏特异性体征,儿童DAI病情发展较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CT扫描可直接发现灶状出血及颅骨骨折,难以直接发现非出血性病变.而MRI由于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多维成像的特点,可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及程度,为DAI的早期明确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磁敏感加权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预后的Logistic分析
脑创伤性轴索损伤(TAI)为脑创伤中的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损伤和特征性的病理损伤类型,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震荡(BC)等,是由于剪切应力损伤引起的脑白质损伤.以往TAI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而传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常规磁共振对于TAI病灶检查并不敏感,常常表现为阴性,这样有可能造成误诊而导致治疗的延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非出血性水肿病灶为敏感,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出血性病灶为敏感,两者联合对TAI病灶的检出更具优势.本文主要探讨SWI联合DWI对TAI病灶的检出及预后的价值,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
我院1991~2006年收住非出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56例.在抢救护理过程中,体会到精心护理是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之一.护理的重点体现在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逆转休克减少并发症,为病因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现总结报告如下.
-
用阿昔单抗不增加接受PCI病人卒中危险
荷兰鹿特丹大学医院Akkerhuis医师等报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 a受体强效抑制剂阿昔单抗加阿司匹林及肝素不增加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由于阿昔单抗有强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力,因此有人担心此药有引起卒中危险.为此,Akke rhuis医师等对1991年11月至1997年10月期间进行4项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JAMA, 2001,286∶78).总数为8555例因不同原因接受PCI加或不加支架置入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阿昔单抗一次大剂量治疗后,再滴注治疗组(5476例)或接受用同种方法的安慰剂治疗组(3079例).4例双盲对照研究中有1项的治疗组仅接受一次大剂量的阿昔单抗注射.接受阿昔单抗及安慰剂的患者在30天内发生出血性卒中及非出血性卒中的危险为研究的主要转归指标.研究人员发现,接受阿昔单抗组中卒中发生率(22例,0.40%)与接受安慰剂组的发生率(9例,0.20%,P=0.46)无显著差异,如排除仅接受一次大剂量阿昔单抗组,则3023 例接受安慰剂患者中仅9例发生卒中(0.30%),而4680例接受一次大剂量阿昔单抗后加滴注的患者中,有15例(0.32%)发生卒中,两组间差异仅0.02%.在阿昔单抗组非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0.17%,安慰剂组中发生率为0.20%,差异为-0.03%;而两组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15%及0.10%,差异为0.05%.接受阿昔单抗的患者,接受标准剂量肝素治疗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率高于接受低剂量肝素病人(0.27%对0.04%,P=0.057).Akkerhuis医师等认为,采用阿昔单抗加阿司匹林及肝素不增加接受PCI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 .接受PCI及用阿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应接受小剂量、按体重调整的肝素治疗.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8月23日1版
-
单纯性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的MRI/CT及临床表现
胼胝体外伤性改变以出血性损伤的文献报道多见,且都见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而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搜集8年来27例单纯性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指颅内脑组织部分,但可合并有头皮软组织损伤)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讨论.
-
非出血性烟雾病34例DSA与TCD检查对照分析
目的 对比非出血性烟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非出血性烟雾病34例临床资料,所有临床怀疑烟雾病者,均行DSA确诊,同时行TCD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包括轻度缺血症状或非典型脑血管病症状病例,TCD均提示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及血管新生.结论 TCD有助于非出血性烟雾病的早期发现,并为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但DSA检查仍为金标准.
-
眼针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现将我院2006年9月~2007年9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IVCD)病人72例临床疗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IVCD病人72例,病程<3天,肌力0~Ⅳ级,临床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为非出血性梗死,排除大面积IVCD和腔隙性脑梗死,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冠心病、糖尿病等对VEGF分泌有严重影响者.
-
肾脏术后非出血性顽固性低血压2例护理
经皮肾镜碎石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1];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观察血压是术后患者安全护理的重点.我院2例心肺功能良好、术中均无明显出血的患者,分别在左肾经皮肾镜弹道碎石术和后腹腔镜左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术后出现低血压41 d和16 d,现将这2例肾脏术后非出血性顽固性低血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