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研究
一、我国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研究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癌的关系,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也已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当时的主要依据为人群流行病学资料[1,2].近年来,各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研究,对Hp与人类胃癌间发生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 提出了特定菌型与人类胃癌发生相关的学说,注意到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以及cag毒力岛(cag-PAI)的差异在各地的意义不同.在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中,已取得了部分较为直接的Hp与胃癌相关的证据,如发现某些类型的Hp菌株在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中,能将其CagA通过Ⅳ型分泌系统注射到上皮细胞内部,进入细胞的CagA成分(包括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的CagA和未被磷酸化的CagA)均可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多个环节、引起细胞骨架重排和细胞增殖特征的改变[3].但要深入探讨并终明确Hp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及相关机制,必须结合大量胃癌高、中、低发病率地区人群资料,有效利用宏观流行病学方法与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结合来进行.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其胃癌人群的分布特征和人群的稳定性特征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良好研究现场.
-
现场流行病学及其特征
现场流行病学正受到我国流行病学同行的热情关注.虽然现场观念和现场调查历来就是流行病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疾病爆发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已经记载了流行病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但由于微观流行病学方法的出现,对宏观流行病学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也由于新、旧传染病的出现和复燃,以及生物恐怖等重大公共问题的应急应对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多位知名教授呼吁重视现场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1-3],结合<现场流行病学>[4]一书的翻译,对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和特征作进一步思考.
-
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糖尿病(DM)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迅速增高,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达国家中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总数的85%,发展中国家比例更高,青年2型DM患者逐年增加.DM属于多因子疾病,其发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常伴有微循环异常,可致多脏器病变,病变分布广泛,尤以肾小球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肌及肌肉病变为多见,这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由多因素紧密相关协同作用所形成的病变,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能有一定的联系,进而开展了从分子生物水平到宏观流行病学的多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