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
乙型肝炎(乙肝)是经血传播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国是高发地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10%,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达60%~70%。乙肝除爆发性肝炎以外主要危害在于感染后变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根据WHO 2001年的指南指出, 90%慢性携带者为围产期感染HBV,但随着年龄增长,感染后慢性携带率逐渐降低;1~4岁感染时,约30%~50%成为慢性携带状态。据报道HBeAg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其新生儿的危险性可达70%~90%,但HBeAg阴性、HBsAg阳性母亲生的新生儿在围产期感染危险性仅为5%~20%。我国政府正确地制定了乙肝的免疫策略,即将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明确了疫苗的接种目的和对象,即主要目的为阻止慢性感染,重点免疫新生儿,其次为1~5岁幼儿以及其他高危人群。
-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研究现状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是我国HBV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发生的重要原因.胎儿期的HBV感染不仅易形成以后的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大学生292名ALT检测分析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部分病例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为了解新入校学生中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我们对2003年入校新生中HBsAg阳性的292名进行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现报告如下.
-
浅谈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的,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我院1996年开始对入院的孕产妇、门诊手术病人都实行HBsAg筛选,2001年10月~2002年4月孕妇中检出HBsAg阳性产妇15例,门诊HBsAg阳性129例,现将笔者在工作中对乙型肝炎的一些人士及体会介绍如下。
-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家属防护情况的调查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危害性并不在其急性感染的本身,而是通过慢性携带状态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我国是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5%[1].由于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成为人群中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染源.由于母婴传播、夫妇性感染、家庭成员之间正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家庭内成员接触而感染乙型肝炎的机会高于一般家庭.为了大限度地保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家人的健康,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就诊于我院门诊的276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家属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实验证明,HCV感染后,即可表现为急性肝炎,也可表现为慢性携带状态,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变,甚至肝癌.对这种临床表现复杂,慢性化倾向高,中和抗体水平低或不产生,并与原发性肝癌有较为密切关系的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应引起重视.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分娩新生儿的处理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孕期HBV感染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危害极大,因此防治该病是围生医学的重要课题.
-
HBV宫内感染新生儿与父母抗原抗体携带情况的关系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很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流行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母婴垂直传播占30%,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胎儿期的HBV感染易形成以后的慢性携带状态[2,3].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宫内阻断的研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阻断失败者[4].为了找出阻断失败的原因及与父母HBV携带情况的关系,本文对我院分娩的HBV抗原阳性新生儿的HBV抗原抗体情况与父母HBV抗原抗体情况的关系以及母亲孕末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新生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健康教育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达60%~70%,HBsAg阳性率约为10%~15%.其中约10%的HBV感染者临床上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及其他理化检查均明显异常,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脂肪肝,有的发展为重症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等.因其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传染病,现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仅就健康教育与乙型肝炎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父子间乙肝病毒的传播及乙肝疫苗阻断效果的探讨
乙肝病毒的慢性携带状态已成为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人数众多,而目前能有效治疗的药物不多,其防治的根本途径在于乙肝疫苗注射,而造成慢性携带的根本原因是婴幼儿时期的感染,特别是母子/父子间的垂直传播.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文献已有大量报道,但关于父子间传播的报道极少.本组病例选择了1981年~1995年在我院出生的15岁以下的儿童及其父母430人进行了追踪观察,旨在对父子间乙肝病毒传播及乙肝疫苗的阻断效果作一个初步探索,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儿母亲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乙型肝炎(乙肝)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3.92%[1],由于长期的HBsAg慢性携带状态,以及乙肝的较强传染性,不仅给患儿自身的身心发育产生了莫大的创伤和不良影响[2],亦给家长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已有研究表明,乙肝患儿父母存在不良的心理状况[3],但对于患儿HBsAg携带时间与母亲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文献尚未见报告.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对HBsAg阳性患儿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旨在探讨这部分患儿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患儿母亲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
妊娠合并慢性乙肝的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
-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母婴影响的分析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危害很大,可造成母婴垂直传播,影响出生人口素质.本文结合本院病例分析妊娠合并HBV感染时对母婴的影响.
-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案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苦参在治疗慢性HBV感染方面有一定的潜力.目的系统评估苦参用于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策略以苦参,苦参素,苦参制剂及其商品名称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状态为主题词,检索Cochrane肝胆病组临床试验资料库、Cochrane补充医学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中心数据库、MEDLINE、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手工检索了20种中医杂志,及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鉴定的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资料纳入标准:所有研究苦参治疗慢性HBV感染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均被纳入.评价方法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对选择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数据的提取和数据的分析.
-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人类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大部分为慢性携带状态.目前,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500万人,每年有大约40万人死于乙肝引起的相关疾病,防治任务相当艰巨.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由于目前西药治疗效果尚未取得理想疗效,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作如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