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8年黑龙江省成年女性体脂百分比及腰臀比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黑龙江省部分地区19~81岁健康成年女性935名,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然后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身体成分和肺功能,分析体脂百分比(PBF)和腰臀比(WHR)与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用力呼气一秒量(FEV1)、一秒率、大呼气流量(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75%)和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等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19~29岁组、≥60岁组女性PBF分别为(16.89±5.34)%、(24.39±6.83)%,WHR分别为0.77±0.05、0.88±0.06;PBF和WHR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F=50.11,P<0.01).19~29岁组、≥60岁组女性PBF肥胖率分别为3.23%(7/217)、43.75%(28/64),WHR肥胖率分别为19.35%(42/217)、85.94%(55/64);PBF肥胖率和WHR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161.66、159.61,P值均<0.01).PBF正常组和肥胖组相比,后者肺通气功能明显降低,其中FEF50%降低2.61%、FEF75%降低19.44%、MMEF降低10.28%.同样,WHR正常组和肥胖组相比,后者肺通气功能明显降低,其中FEF50%降低7.61%、FEF75%降低23.15%、MMEF降低12.04%.在校正年龄、身高和体质指数(BMI)因素后,PBF与FVC、FEV1、PEF、FEF2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14、-0.07、-0.07,P值均<0.05);WHR与FEV1呈负相关(r=-0.07,P<0.05).结论 成年女性PBF升高和中心性肥胖可能是肺通气功能损伤的风险因素.
-
雌二醇对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体脂分布有件别差异性,绝经前女性低内脏脂肪使她们比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代谢性疾病患病率低;绝经后妇女同经前妇女相比网膜的脂肪细胞变得更大,这些均提示性激素在调节体脂分布上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雌二醇对原代培养网膜前脂肪细胞作用仍处于争议中,且大多局限于啮齿类的研究.本实验在成功地培养原代人大刚膜前脂肪细胞的基础上,对雌二醇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分布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蛋白尿的关系
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尿微量蛋白作为其重要的早期预测指标,显得尤为重要。近期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分布、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蛋白尿有关系,但三者的具体关系如何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本文就三者的关系作一综述,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线索。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01月~2014年0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均应用二甲双弧治疗,治疗前后了解患者体脂分布情况及肝脏脂肪含量,并进行临床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分别为(321.11±63.21)A/cm2、(31.21±6.21)A/cm2、(140.32±33.21)A/c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脏脂肪含量下降不明显。结论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可减少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脂质分布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年龄、吸烟、糖耐量受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代谢综合征等。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多,对肥胖相关性疾病的研究重点已从单纯脂肪量的改变和肥胖程度转移到脂肪组织分布上。脂质分布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脂质分布于人体血浆、内脏、皮下、血管外周及心外膜等全身各部位,各部位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均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脂质分布情况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心血管疾病风险、防治心血管疾病,本文对各部位脂质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广东韶关僧尼人群体脂分布对血脂、血糖及血压水平的影响
目的:调查纯素食的佛教僧尼人群体脂分布特征及对血脂、血糖及血压的影响. 方法:测量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TC和血糖(FBS),并统计学进行比较. 结果:僧尼膳食为纯素食.经年龄调整后WHR 4分位组间各参数的均值比较结果显示除女性的舒张压(DBP)随WHR升高而升高外,其余各项指标组间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僧尼的体脂更易积聚于腰腹部.WHR对僧尼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影响不显著 .纯素食但缺乏运动不减低僧尼高血压的患病率.
-
不同性别体重指数与身体成份构成及脂肪分布的关系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人群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 采用Hologic QDR4500W型骨密度仪对188名受检者的身体成份进行测量,计算出身体脂肪含量、肌肉含量、矿物质含量、躯干脂肪百分比及躯干脂肪占全身总量百分比.同时测量体重及身高,计算出体重指数.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身体脂肪含量、肌肉含量、矿物质含量、躯干脂肪百分比及躯干脂肪占全身总量百分比与体重指数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回归方程系数.结果 男女性间体重指数不存在差别,但身体成份构成存在明显不同.男性中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和矿物质含量均呈中等相关关系,而在女性矿物质含量与体重指数不相关.回归方程中在男性身体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和矿物质含量三个指标均进入方程,而女性仅脂肪含量一个指标进入方程.结论 男女两性问身体成份构成存在着明显差别.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呈一般相关关系.相比男性,体重指数更适合于描述女性脂肪代谢情况.
-
OSAHS患者体脂分布、血脂水平及其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
OSAHS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而瘦素在调节脂肪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探讨OSAHS对体脂分布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了解OSAHS患者脂肪代谢状况.
-
老年男性糖代谢异常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体脂分布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男性糖代谢异常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体脂含量及分布特点.方法 选择糖代谢异常的老年男性患者146例,以10岁为界,分为60~69岁组54例,70~79岁组48例,≥80岁组44例;另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107例和非MS组39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软组织脂肪(STF)、腰腹部Android区域脂肪(Android F)、髋部Gynoid区域脂肪(Gynoid F)、全身脂肪(TBF)百分含量、Android F与Gynoid F比值,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60~69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腰围、TG、Android F、Gynoid F、TBF、STF明显升高(P<0.05,P<0.01).MS组和非MS组腰围、体重指数、HDL-C、TG、Android F、Gynoid F、TBF、ST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S与TBF、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1),与Gynoid F、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男性MS患病率高;随年龄增加,TBF增多,MS患者TBF、STF和Android F明显增加.
-
绝经前、后妇女血清瘦素水平与性激素和糖代谢的关系
绝经后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导致体脂分布的改变及一系列代谢紊乱.瘦素抵抗是人类肥胖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对绝经前、后妇女以及绝经后妇女采用激素替代治疗(HRT)的病例对照研究,初步探讨性激素与瘦素、糖代谢间的关系.
-
血清二肽基肽酶4与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二肽基肽酶4(DPP-Ⅳ)水平与体脂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11月入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T2DM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酶联免疫法测定DPP-Ⅳ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DEXA)测定体脂及瘦肉组织含量.将所有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NC组)14例(BMI 18.5~24.0 kg/m2),超重/肥胖组(OB组)26例(BMI≥24.0 kg/m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 与NC组比较,OB组血清DPP-Ⅳ水平显著升高[(765±72)比(706±91) μg/L,t=2.2480,P<0.05].血清DPP-Ⅳ水平与全身脂肪含量(FAT)之间呈正相关(r=0.498,P<0.05).血清DPP-Ⅳ水平与T2DM患者躯干脂肪含量、上肢脂肪含量及下肢脂肪含量呈正相关(r=0.567、0.391、0.344,均P<0.05),与全身及各部位瘦肉组织含量无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DPP-Ⅳ水平可能与T2DM患者体脂含量及分布相关.
-
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 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测量其腰围、身高、体重、血压,使用DEXA测量躯干脂肪比例,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与同期健康体检的112名健康人(对照组)做横断面对照.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和是否肥胖将总体对象分为4组:肥胖糖尿病组(DMOB组,78例,男41例,女37例)、非肥胖糖尿病组(DMNOB组,45例,男23例,女22例)、肥胖对照组(OB组,69名,男35名,女34名)及非肥胖对照组(NOB组,43名,男21名,女22名).计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腰围、体质指数(BMI)、躯干脂肪比例对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结果 DMOB、DMNOB、OB、NOB组躯干脂肪比例分别为38%±4%、24%±6%、38%±5%、26%±6%.DMOB组HOMA-IR均较DMNOB、OB、NOB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1.0、1.6±0.8、1.6±0.4、1.3±0.4,F=1.518,P<0.05);DMOB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TG均较DMNOB组增高(=2.173 ~3.058,均P<0.05).DMNOB组DBP、HbA1c、TC、TG及LDL-C均较OB及NOB组增高(F=0.569 ~47.704,均P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观察组BMI、躯干脂肪比例均为HOMA-IR的影响因素(OR=1.749、1.987,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躯干脂肪比例、腰围、BMI、SBP、糖尿病病程、TG、LDL-C、HbA1c、FPG、FINs、HOMA-IR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32 ~0.470,均P<0.05).结论 DEXA测量的躯干脂肪比例可评价腹型肥胖,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且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相关.
-
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及体脂分布的影响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及体脂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的60例初发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治疗组(Sax组,30例)和二甲双胍治疗组(Met组,30例)进行为期24周的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糖、脂代谢、炎症、骨代谢等相关指标,包括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并采用Hologic Discovery A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分析各组患者腰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及体脂分布[包括全身脂肪百分比(Fat%)、内脏脂肪面积(VAT.Area)、腹/臀部脂肪比(A/G)、脂肪量指数(FMI)]的变化情况.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用秩和检验.结果 经24周干预后,Met组与Sax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体质指数(BMI)、体重、腰围、空腹血浆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白(hs-CRP)、VAT.Area、Fat%、A/G、FMI均明显下降(Met组t=2.1~8.3,Sax组t=1.9~6.9,均P<0.05),胰岛细胞分泌指数(HOMA-β)、OC、25(OH)D3均明显上升[分别为:Met组HOMA-β:51.29(34.66)比36.16(37.20),OC:(17.27±4.86)比(14.16±4.12)ng/ml,25(OH)D3:(18.89±6.06)比(14.64±5.74)ng/ml,t=-1.6、-5.6、-8.2;Sax组:HOMA-β:54.40(29.36)比50.78(42.64),OC:(17.93±3.81)比(14.30±3.77)ng/ml,25(OH)D3:(19.01±6.17)比(14.13±5.06)ng/ml,t=-0.5、-7.8、-8.0;均P<0.05];Sax组左侧股骨颈BMD较前增加[(0.81±0.09)比(0.79±0.09)g/cm2,t=-2.7;P<0.05].Met组VAT.Area、FMI较Sax组下降明显[VAT.Area:(81.14±19.11)比(92.62±22.84)cm2,FMI:6.33±1.48比6.78±1.34,t=-1.9、-1.2;P<0.05].结论 二甲双胍与沙格列汀均可增加OC、25(OH)D3水平,促进骨形成及改善T2DM患者的体脂分布,其中沙格列汀可增加初发T2DM患者股骨颈骨密度;而二甲双胍对内脏脂肪面积、脂肪量指数改善效果更佳.
-
胃旁路术后体脂分布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旁路术后体脂分布的改变以及体脂分布改变与胰岛素抵抗改善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65例行胃旁路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测定术前术后6个月的代谢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以及DEXA法测定身体组成与体脂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各指标的改变情况,两变量间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下降(P<0.05).总脂肪量、躯干及上下肢脂肪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体脂率,上下肢体脂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腹型肥胖指标腰围从术前(98.10±13.03)cm降至(91.60±7.88)cm(P<0.01),Android区体脂率从术前(37.71±10.24)%降至(29.44±12.11)% (P <0.05),HOMA-IR从3.62±5.18降至1.79±1.52(P <0.05).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与腰围改变量呈正相关(P<0.01),与Android区体脂率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旁路术后体脂分布发生改变,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与腹部脂肪分布的变化呈正相关.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其中绝经后女性62例,50岁及以上男性24例,对其临床基本资料及生化指标、血清25-(OH)D和体脂成分等进行测定.按血清25-(OH)D水平分为不同的亚组,即严重缺乏组(25例)、缺乏组(44例)、不足组(17例),比较各组体脂分布是否存在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各体脂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血清25-(OH)D等指标与体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5-(OH)D严重缺乏组个体其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的比值(VAT/SAT)高于25-(OH)D不足组(P<0.05),25-(OH)D缺乏组个体其BMI高于25-(OH)D不足组(P<0.05).VAT/SAT与腹臀比、躯干脂肪质量/四肢脂肪质量、躯干脂肪百分比/腿部脂肪百分比均显著相关(P值均<0.05).BMI与除外VAT/SAT的其余各体脂指标均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示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VAT/SAT显著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体脂分布相互关联,且绝经后女性患者更为显著.
-
脂肪抽吸术对人体脂类代谢的影响
40年来,脂肪抽吸术在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和改进,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对大量案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探讨脂肪抽吸术对人体脂类代谢的影响,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将皮下脂肪抽吸改变了人体的脂肪含量和分布,对人体脂类代谢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检测与脂类代谢有关的某些直接和间接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术后人体脂类代谢的变化情况,但是所得结论各有不同.这些指标主要包括血脂水平、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体重和体脂分布等,现综述如下.
-
脂联素水平随40~65岁女性生殖衰老的变化及其与雄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脂联素水平随生殖衰老的变化及与雄激素的关联性。方法招募2013年8月至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40~65岁的健康妇女为观察对象,按照生殖衰老的不同阶段分为4组:绝经前组119例,绝经过渡期组60例,绝经后早期组(绝经时间<5年)62例,绝经后晚期组(绝经时间≥5年)64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测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总睾酮(TT)、脂联素水平,并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AI)、体质指数(BMI)。结果(1)脂联素水平呈“U形”变化,在绝经过渡期低,绝经后逐渐增高;绝经后晚期组[(13±5)mg/L]显著高于绝经过渡期组[(8±6)mg/L]和绝经后早期组[(9±6)mg/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组妇女中,脂联素水平与腰围呈负相关(绝经前组r=-0.276,绝经过渡期组r=-0.334,绝经后早期组r=-0.211,绝经后晚期组r=-0.218,P均<0.05)。脂联素水平在绝经过渡期组与SHBG呈正相关(r=0.536,P<0.05),与FAI呈负相关(r=-0.363,P<0.05)。绝经后晚期组脂联素水平与DHEA-S呈负相关(r=-0.450,P<0.05)。在校正了年龄、BMI、腰围因素后,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结论脂联素水平在绝经过渡期低,绝经后水平逐渐增高,在生殖衰老进程中呈“U形”变化。绝经过渡期脂联素水平降低与此阶段相对雄激素过多状态有密切关系。
-
雄激素对40~60岁女性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40~60岁健康妇女的横断面调查,了解其体内雄激素水平及与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22例40~60岁健康妇女按照月经状态分为生育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及绝经后,测定体内脱氢表雄酮(DHEA)、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AI)。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结果在40~60岁妇女中,生育期妇女体内DHEA、TT水平分别为(12.3±4.1)、(0.56±0.22)nmol/L,FAI中位数为1.15;绝经过渡期早期妇女体内DHEA、TT水平分别为(12.0±3.4)、(0.56±0.24)nmol/L,FAI中位数为1.37;绝经过渡期晚期妇女体内DHEA、TT水平分别为(14.2±4.7)、(0.62±0.18)nmol/L,FAI中位数为1.38;绝经后妇女体内DHEA、TT水平分别为(11.6±3.5)、(0.45±0.22)nmol/L,FAI中位数为0.94。与生育期妇女相比,绝经过渡期妇女体内雄激素水平(DHEA、TT、FAI)均无差异(P>0.05),绝经后妇女体内TT、FAI水平下降(P=0.001、0.014)。生育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及绝经后妇女全身总脂肪组织百分比依次为(35±6)%、(35±5)%、(37±4)%及(37±5)%;“男性区域”脂肪百分比依次为(43±5)%、(43±4)%、(47±5)%及(46±5)%。不同月经状态妇女之间全身总脂肪组织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312);但绝经过渡晚期及绝经后妇女“男性区域”脂肪百分比增加(P=0.026)。FAI高的妇女全身总脂肪组织含量增加(r=0.40,P<0.01),中心性分布的脂肪百分比增加(r=0.28,P=0.003)。结论自绝经过渡期开始机体脂肪趋于中心性分布。雄激素与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相关,但可能不是导致中年女性机体脂肪分布改变的主要因素。
-
绝经后早期妇女体脂分布与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在妇女绝经后具有再分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绝经后体脂趋于上半身型分布[1].自然绝经伴随着卵巢内分泌功能的一系列变化,而围绝经期妇女雄激素水平的相对升高可能与内脏型肥胖密切相关[2].本研究观察了72例绝经后早期妇女的体脂变化与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