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病变中细胞凋亡的作用
本研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脱氧尿苷三磷酸断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病变中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其在砷中毒致皮肤癌中的作用,为慢性砷中毒致皮肤病变及致癌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线索.
-
细胞周期素A及细胞凋亡在子宫肌瘤发生中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高增生、低死亡的特性密切相关.同样,子宫肌瘤也表现为这两方面的异常.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较子宫正常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强,而子宫肌瘤细胞凋亡较邻近正常平滑肌细胞减少,说明凋亡改变也是子宫肌瘤不断生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拟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周期素A(cyclinA)在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脱氧核苷酸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的凋亡情况,探讨细胞周期素A及细胞凋亡在子宫肌瘤发生中的作用.
-
生长抑素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机制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与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生、凋亡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的原代大鼠HSC,经不同浓度SST(10-6-10-10mol/L)处理72 h后,以吖啶橙(acridineorange,AO)/溴乙啶(ethidium bromide,EB)荧光染色法、末端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的改变.SST作用120 h后,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HSC增生率的变化.并通过对细胞动力学的观察,探讨SST的作用机制.结果:SST可通过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SC增生,提高HSC凋亡率.浓度为10-6mo1/L或10-7mol/L时效果尤为显著.Go/G1期阻滞是SST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结论:低剂量SST即可抑制HSC增生,并促进其凋亡,提示SST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
几种抗癌药物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能力的比较
目的:比较抗癌药物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能力,以期找到一种疗效较好的化疗药物.方法:根据临床常用的高及低剂量,分别将羟基喜树碱、三氧化二砷、紫杉醇、全反式维甲酸、奥曲肽及5-Fu与胰腺腺泡癌细胞SW1990系共同培养6、12、24h,利用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学方法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确定细胞凋亡,并利用AO-EB双重荧光染色法及PI和Annexin-V FITC双重标记下的流式细胞术定量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上述药物均可诱导SW1990细胞凋亡,凋亡诱导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紫杉醇、5-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和奥曲肽.各药物的凋亡诱导能力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其中紫杉醇的作用强且快.结论:紫杉醇可能是一种疗效较好的胰腺癌化疗药物.
-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缺血再灌注小肠绒毛细胞内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绒毛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45 min后松夹造成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动物模型,将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肠缺血组(I)、肠缺血-再灌注组(R)和aFGF治疗组(A).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又将R组和A组又分成0.25,0.5,1,2,6,12,24和48 h共8组,每组6只动物.A组和R组在松开动脉夹的同时,分别经尾静脉注入20μg/kg aFGF和生理盐水0.15 mL.各时相点取小肠组织,通过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用RT-PCR方法测定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6,和12 h,A组中大鼠小肠绒毛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17+3.49%),(42.83+5.23%)和(53.33+6.92%),显著低于C组中各对应时间点上的细胞凋亡率(P<0.05).I/R后小肠绒毛细胞内bax基因表达逐渐增强,蛋白含量升高,而bcl-2基因转录迅速降低,蛋白含量减少.在再灌注2-12 h,A组中bcl-2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含量都较C组增加,而bax基因的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均较C组降低.结论:外源性aFGF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小肠绒毛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aFGF促进bcl-2基因转录、抑制bax基因表达相关.
-
热盐水致胃黏膜细胞凋亡及对热休克蛋白表达影响
目的:研究热盐水灌胃导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生细胞和Bcl-2、Fas、HSP60、HSP70、HSP90α及P53表达状态,以探讨CAG发病机制及长期热咸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等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凋亡时DNA含量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结果:TUNEL检测细胞凋亡显示:在热盐水所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在黏膜全层均可见到,呈弥漫性分布.萎缩性胃炎中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胃黏膜(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和PCNA,显示:Bcl-2、Fas、HSP60、HSP70、HSP90α、P53及PCNA在热盐水灌胃所致的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在萎缩性胃炎时,在G0/G1峰前可见一个亚G0/G1峰,也即凋亡细胞峰出现,而在正常胃黏膜时未显示亚G0/G1峰.结论:热盐水灌胃可导致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生和细胞凋亡异常,其调控基因(Bcl-2、Fas)及HSP60、HSP70、HSP90α、P53在热盐水所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演化的关系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评价5a随访根除Hp感染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入选病例,入选时Hp阳性患者80例,Hp阴性者30例.Hp阳性患者根据自愿原则采用根除Hp治疗或采用对照治疗.全部病例跟踪随访5a.并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Hp阳性患者Hp根除前后及Hp阴性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生情况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Hp阳性观察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32.6%)显著高于Hp阴性对照组(12.0%,x2=4.147,3.893,P<0.05)和2p根除观察组(12.9%,x2=3.869,P<0.05).Hp阳性观察组异型增生的发生率(19.6%)显著高于Hp阴性对照组(4.0%,x2=3.893,P<0.05).Hp根除观察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与Hp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2p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PCNA指数(12.7%,14.6%)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2.9%,8.0%,t=7.241,6.368,P<0.01),2p根除后胃黏膜上皮细胞PCNA指数和凋亡指数(14.3%,12.9%)均显著下降(9.2%,3.6%,t=5.642,7.410,P<0.01),而Hp未根除者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增生的调节紊乱,使胃黏膜的不稳定性增加,促进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根除Hp感染能明显降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脂多糖对吸烟大鼠小气道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来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脂多糖(LPS)对体外培养的吸烟大鼠小气道平滑肌细胞Bcl-2、Bax和凋亡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小气道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凋亡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缬沙坦组和无药组各15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缬沙坦组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20mg·kg-1·d-1,溶解于饮用水中每天1次胃管灌入.无药组及正常血压对照组每天饮用水10 ml/kg灌胃.每2周测尾动脉血压.至16周龄所有大鼠乙醚麻醉后断头处死,迅速取左心室组织(包括室间隔)称重.计算心脏指数=心脏重量/体重(mg/g).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原位检测凋亡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心肌组织bcl-2及bax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应用Western印迹定量研究心肌bcl-2及bax蛋白表达.研究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以细胞凋亡指数为指标研究视网膜神经元细胞损伤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审稿、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文献阅读中,注意到在部分涉及以细胞凋亡和细胞凋亡指数为指标,评价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受损伤情况的基础研究工作,尤其以末端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biotinylated-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技术原位观察细胞凋亡和以此为基础计算细胞凋亡指数的研究工作中,存在一些明显且原则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TUNEL技术的显色结果图片质量较低,无法反映细胞凋亡概念中所述的基本表现,由此计算的细胞凋亡指数缺乏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分析
DNA甲基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它是由甲基转移酶介导,以S-腺苷-L-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在胞嘧啶5位碳原子上加入一甲基基团,DNA甲基化是常见的复制后调节方式之一,在基因表达、胚胎发育、基因组印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与某些肿瘤和遗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
-
HPLC法测定不同年龄人参DNA的甲基化水平
甲基化是指由DNA甲基转移酶介导,在胞嘧啶或腺嘌呤碱基上的第5位碳原子上加上一个甲基的化学修饰过程,这种甲基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有机体中.DNA甲基化参与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可以用来作为一个反应基因组表达的指标.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Bax和Bcl-2的表达
早期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发生跨突触变性死亡[1],近年的研究采用末端生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证实凋亡是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2].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和外周血CD4+T细胞的凋亡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之一为炎性滑膜浸润大量CD4+ T细胞,滑膜细胞增生及血管翳形成,其机理仍未阐明.有学者认为RA的发病与细胞凋亡过程异常有关,并有多种细胞参与,包括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软骨细胞等[1].本实验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术,探讨细胞凋亡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的体外模型
血管发生 (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是新血管形成的基本过程 [1].为探讨血管发生与血管新生的调控机理,评价各种因子和药物对血管形成的影响,可通过体内外模型.本文重点介绍研究血管发生和新生的体外模型.目前应用较多的为,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EC)的增殖试验,EC的迁移试验.前者通过定量 3H-胸腺嘧啶掺入内皮细胞的 DNA测定放射活性评价细胞增殖,也有用比较前后细胞计数评价细胞增殖;迁移实验较多利用标准或改良的 Boyden盒的方法,此盒中含有一定孔径的聚碳酯膜或硝酸纤维素膜,将盒分为上下两层,一侧种入细胞,另一侧加入趋化物,经过一定时间后分析迁入膜中的 EC数.此外,亦有利用融合的单层内皮细胞划横线损伤分析 EC的迁移( wound healing assay).内皮细胞凋亡可通过 TU_ NEL(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 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 )或定量特殊的标记如 Caspase方法进行测定.尽管上述方法在分析血管形成的各个阶段非常有用,但血管形成是多步骤多因子的过程,因此需要较综合的血管形成体外模型,使之更接近于体内血管形成的过程 [2].
-
多沙唑嗪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调亡
丛生蛋白是一种与调亡有关的多功能糖蛋白,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发生调亡.为了研究经25μmol/L多沙唑嗪处理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中,丛生蛋白的表达水平与PC-3细胞调亡之间的关系,Youm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应用DNA碎裂片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来评估细胞调亡的程度和丛生蛋白mRNA及蛋白质的基因时空表达.
-
尖锐湿疣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与增殖
有关尖锐湿疣(CA)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与增殖平衡方面的研究少见,故值得探讨.本研究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探讨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平衡在CA发病中的作用.
-
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IASPP、p53的表达
我们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中细胞凋亡、增殖活性及其p53凋亡抑制蛋白(IASPP)、p53的表达,探讨IASPP蛋白在脑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大肠癌胃泌素、生长抑素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对6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标本进行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表达状况和细胞凋亡情况的检测.以探讨大肠癌组织GAS、SS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状态的关系.
-
双重标记法定性检测AS斑块中的凋亡细胞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增殖和变性为主要病变的疾病,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作为一种生理性死亡形式不仅在正常的血管内存在,而且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凋亡率参与了AS的发病过程,并调节着动脉管壁中SMC的数量[1]。目前,细胞凋亡与AS关系的研究已成为探索AS发病机制的一条新途径。 尽管已有大量的形态学证据支持细胞凋亡参与AS发生发展的观点,但由于AS斑块组成的相对复杂性,要阐明AS血管壁中凋亡细胞的性质及各种发生凋亡的细胞之间的相对凋亡率等问题尚存在一些困难,本文为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技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即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对AS斑块中的凋亡细胞进行了定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