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的淫羊藿苷
淫羊藿(epimedium grandiflorum)为小檗科植物,其茎叶为我国常用中药,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淫羊藿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活性,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蛋白质合成及核酸代谢的作用尤为显著,其有效成分淫羊藿苷(icariine)的心血管活性,已得到了中医药学界的肯定和重视[1,2].据文献报道,淫羊藿苷的测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操作繁琐,往往只能半定量.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中的淫羊藿苷已有报道,但用于保健食品功效成分中淫羊藿苷的检测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优化了样品提取和色谱分析条件,比较了乙腈/水和甲醇/水两种常用的流动相对保健食品试样测定的影响.选用乙腈/水(7+3)为流动相,能将保健食品中的杂质和待测组分很好分离,方法简便,快速,应用于实际保健食品试样中淫羊藿苷含量的检测,获得满意的结果.
-
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菊科植物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类化合物(1~7),5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12),分别鉴定为(2S)-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2S)-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2S)-橙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5),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槲皮素-7-O-β-D-呲喃葡萄糖苷(7),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8),3,5-二咖啡酰奎宁酸(9),3,5-二顺式咖啡酰奎宁酸(10),1,5-二咖啡酰奎宁酸(11),1,3-二咖啡酰奎宁酸(12).结论: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共5个化合物分别为2~3,7~8,10;共10个化合物分别为2~3,5~12系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
皂苷类成分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从植物来源的化合物不只对发现新药有巨大潜力,还可为设计理想的新药提供独特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皂苷是一类较复杂的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许多中药如人参、三七、威灵仙、知母、远志、桔梗、柴胡等都含有皂苷.皂苷除了溶血、杀精、细胞毒作用以外,有些皂苷还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降胆固醇、保肝、降血糖、抗微生物和心血管活性等生物活性.
-
制首乌中1个新的四羟基二苯乙烯苷的结构鉴定及其心血管活性研究
目的从制首乌(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Preparata)水溶性部分寻找心血管活性成分.方法采用体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活性跟踪筛选,利用Sephadex,反相硅胶柱色谱、HPLC对制首乌水溶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UV,IR,MS,1HNMR,13CNMR,2D-NMR)分析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个单体化合物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6″-O-α-D-吡喃葡糖)-β-D-吡喃葡糖苷(I).结论 I为新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SMC增殖活性.
-
中药所含甾体皂苷与三萜皂苷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近年来中药皂苷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评述.结果发现了中药皂苷的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对慢钙通道的阻滞作用以及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结论上述心血管活性为开发和利用中药皂苷提供理论依据.
-
心血管活性多肽分子内调控研究
蛋白质为生命的基本构件单位,是联系基因与机体生理功能的枢纽,但蛋白质功能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人类约不到4万个基因可表达30多万种蛋白质,蛋白质种类繁多,每一种蛋白质又具有复杂的功能,众多蛋白质活性分子间的生物学效应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
-
肾上腺髓质素与抗心血管重构效应
AM是一种新发现的强力降压活性多肽,分子量为6028.8,由52个氨基酸组成,其中13~52氨基酸为其心血管活性所必需.有9个氨基酸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icitonin gene ealated peptide,CGRP)相同,同源性约为20%.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功能,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循环或周身分泌等方式协调着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代谢,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上起重要作用[1].
-
心血管活性中药的胞膜离子通道效应研究进展
胞膜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与众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在传统医学研究现代化的趋势下,随着膜片钳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心血管活性中药对心血管组织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药理作用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就这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
福参活性成分色原酮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福参(Angelica morri Hayata)的活性成分.方法:95%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手段提取分离,波谱学方法及理化常数对照进行结构鉴定;采用K+、Ca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环收缩模型对3′S-(-)-Ο-乙酰基亥茅酚和(±)-亥茅酚进行了活性测试.结果:从石油醚部分依次分离到4个色原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R-(+)-亥茅酚[3′R-(+)-hamaudol],3′S-(-)-Ο-乙酰基亥茅酚[3′S-(-)-Ο-acetylhamaudol],(±)-亥茅酚[(±)-hamaudol]和3′S-(-)-亥茅酚[3′S-(-)-hamaudol].3′S-(-)-Ο-乙酰基亥茅酚和(±)-亥茅酚对K+诱导的高钾模型呈剂量依赖型抑制效应.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亥茅酚[(±)-hamaudol]为一新天然产物;3′S-(-)-Ο-乙酰基亥茅酚和(±)-亥茅酚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而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
6-取代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自上世纪60年代确证哒嗪酮具有心血管活性以来,80年代围绕着其化学、生化、药理活性对心血管方面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在化学结构和电性效应方面与心肌和血小板的cAMP相似,可选择性地抑制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具有较高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降压及抗惊厥等作用.本文仅就此药理活性作一综述.
-
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分离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自溶、离心的方法去除发形霞水母触手刺丝囊并获取触手提取物.通过阶段梯度阳离子交换色谱,应用0%.20%,40%,100%B液4种比例洗脱液将触手提取物分成4个组分,分别观察分离各组分的溶血、心血管等活性,并与触手提取物平行对比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到具有溶血、心血管活性的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4个洗脱组分中,0%B液组分无上述3种活性,20%B液组分具有溶血活性、40%B液组分具有心血管活性,而100%B液组分则含有色素.结论通过阳离子交换色谱.初步将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中具有溶血活性、心血管活性以及色素等组分分离开来.为后续进一步纯化其单一活性组分打下基础.
-
水母毒素心血管活性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水母毒素的心血管毒性及其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Ca2+通道、儿荼酚胺受体、胆碱能受体等与水母毒素心血管效应的关系.
-
药用植物生物碱类的心血管活性成分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本文从生物碱的七种结构类型分别论述了具有心血管活性的化合物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
丹皮酚心血管活性的研究进展
丹皮酚是毛茛科植物牡丹根皮和萝摩科植物徐长卿全草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其心血管活性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尚未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丹皮酚的心血管活性作用.结果表明,丹皮酚具有显著的抗高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组织、抗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抗心律失常等多方面的心血管活性作用.因此,丹皮酚的心血管活性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宜加强其基础理论、实验及增加临床适应症等研究,尽早将其应用于临床.
-
附子研究的回顾和思考——生附子去毒和心血管活性部位或成分的研究(三)
生物碱在附子中的含量约为1%左右,其中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约为生物碱的20%,以非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为主,它们的毒性小并具有明显的减压,抑制心收缩力和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与附子的强心,升压作用相反.炮制使附子的固有成分,包括毒性成分和心血管活性成分大部分丢失.以生附子为原料,除去双酯型生物碱或二萜类生物碱,可完全去除毒性而保留有效成分并排除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产物及非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对附子强心升压作用的干扰.推测附子的强心,升压有效成分可能在非二萜类生物碱和水溶性部分中.非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在降压,抑制心收缩力,特别是抗心律失常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附子中的毒效部分分工明确,用生附子作为原料进行顺序分离,有方法简单,目标明确,作用更明显,更安全的效果.
-
7-羟基黄酮衍生物的合成
以具心血管活性的7-羟基黄酮为底物,分别与阿魏酸、烟酸、对氯苯氧异丁酸成酯,合成了三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MS和IR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