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5 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会丰;李伟

    传统评价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包括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试验等.这些均为功能性指标,只能反映临床水平的维生素K缺乏.这些指标异常时表明机体维生素K缺乏已达到严重程度.近十几年来,生物化学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维生素K的研究,揭示了维生素K生化作用机制,建立了维生素K检测技术,发现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羧化不全骨钙蛋白等新的蛋白质,使从生化水平了解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成为可能.

  • 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判断维生素K营养状况

    作者:张会丰;王丽芳;范士英;Julia Harvey;Martin J.Shearer

    至今尚无理想指标评价机体的Vit K营养状况.当Vit K缺乏或使用拮抗剂时,血清中检测到一组蛋白质,并称之为VitK缺乏或Vit K拮抗剂诱生蛋白(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f antagonism,简称PIVKA),其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变化明显.目前国际上已把PIVKA-Ⅱ作为生化水平反映机体Vit K营养状况敏感的指标[1].我们使用PIVKA-Ⅱ的单克隆抗体(mAb)率先在国内建立了PIVKA-Ⅱ检测的ELISA法,以推动我国Vit K营养问题的研究.

  •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血浆浓度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

    作者:王宪德;周文秀;刘苏;赵宏;陈子英;刘林力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极其重要,监测不当可导致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我们通过动态监测3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病人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II)血浆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R)与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PIVKA-II血浆浓度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 小于胎龄儿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作者:韩丽萍;尹文红;张会丰;刘伟

    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相当一部分存在维生素K缺乏,当机体缺乏维生素K时,会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临床发生出血倾向.小于胎龄儿是新生儿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发生率为7.5%,对小于胎龄儿的维生素K营养状况,国内尚缺乏系统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的方法,对小于胎龄儿的维生素K营养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 小儿急性白血病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宝玺;杨秋格;张会丰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出血倾向与机体维生素K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它是反映机体维生素K缺乏敏感的指标.结果40例ALL和ANLL化疗前和化疗后及20例正常儿童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均小于低检测限(0.15 AU/ml),结论小儿白血病的出血与维生素K无明显关系.

  • 孕妇口服维生素K1改善新生儿维生素K营养状况

    作者:张会丰;李根山;刘兰芬;张玉华;乔立敏;莫桂初;Martin J.Shearer;Julie Harvey

    目的探索早期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孕妇口服维生素K1,观察能否改善其新生儿的维生素K营养状况.结果对照组新生儿骨钙蛋白未羧化率高于维生素K组(66.66%±18.20%和13.41%±11.96%,P<0,001).对照组新生儿PIVKA-Ⅱ的阳性率为26.45%,而维生素K组PIVKA-Ⅱ阳性率降至0%(P<0.001).结论让孕妇在分娩后期服用维生素K1可使其新生儿的维生素K营养状况得以改善,孕妇口服维生素K1是早期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新途径.

  •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

    作者:廖建湘

    我国7省自治区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发病率平均为2.4‰,病死率为30.3%[1].新生儿和婴儿存在较严重维生素K缺乏亚临床现象,足月婴儿脐血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或称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PIVKA-Ⅱ)阳性率达44.7%[2].根据1979~2000年间文献报道3970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2%,病死率22%[3].

  • 晚发型VitK缺乏性出血高发区孕妇及新生儿VitK状况的研究

    作者:张会丰;王小康;李伟;李芳;李根山;贾俊娟;吕志华;林秀芝;李华忠;刘秀萍;Shearer MJ;Harvey J

    研究晚发型VitK缺乏性出血高发地区孕妇及其新生儿的VitK营养状况.山东省栖霞县是迄今为止晚发型VitK缺乏性出血发病率高的地区.采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的ELISA法测定了栖霞县76名健康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结果显示:孕妇凝血酶原前体蛋白阳性率为31.58%;新生儿为55.26%.凝血酶原前体蛋白阳性孕妇,其新生儿凝血酶原前体蛋白阳性的几率为70.83%.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同时阳性的17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中,孕妇和新生儿水平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26,P<0.05).母亲凝血酶原前体蛋白阴性,其新生儿阳性的几率为48.08%.提示:当孕妇有亚临床VitK缺乏时,其分娩的新生儿大部分将发生VitK缺乏.孕妇VitK缺乏会导致新生儿VitK缺乏.即使孕产妇不存在亚临床VitK缺乏,由于胎盘屏障的作用,仍有48.08%的新生儿会发生亚临床VitK缺乏.

  • 新生儿VitK营养状况的研究

    作者:张会丰;阎华;田秀巧;安秀书;刘岩平;范士英;Julia Harvey;Martin J Shearer;陈连元

    为了通过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研究足月新生儿VitK的营养状况,对96例健康的足月新生儿脐血,采用针对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的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检测.结果:96例新生儿脐血标本中24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阳性,检测值高于0.15 AU/ml,阳性率是25%.范围0.170~8.860 AU/ml.大约有25%的新生儿处于VitK缺乏状态.

  • 标本不同处理方法对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李彦会;刘永春;李伟皓;李伟;张会丰;M.J.Shearer;刘晓雷

    伴随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se of Antagonist, PIVKA-Ⅱ)的发现,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有了敏感指标,他能从生化水平反映机体的维生素K状况,较之传统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更能反映机体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状况[1].

  • 孕妇与新生儿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善浦;董虹;吴月超;李素琴;龚爱敏;罗春林;吴叶健;陈松德

    目的 探讨孕妇与新生儿脐血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集在本院住院待产的74名健康孕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孕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PIVKA-Ⅱ水平,>2 ng/ml为PIVKA-Ⅱ阳性.结果 74名孕妇PIVKA-Ⅱ阳性仅1例,阳性率为1.4%.74名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每一对双胞胎按1例计)脐血标本中,PIVKA-Ⅱ阳性33例,阳性率为44.6%,其中足月单胎新生儿占31例.仅1例PIVKA-Ⅱ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血PIVKA-Ⅱ为阴性,33例脐血PIVKA-Ⅱ阳性的新生儿母亲PIVKA-Ⅱ均为阴性.结论 新生儿普遍存在亚临床维生素K(Vit K)缺乏现象,而且不能以孕妇PIVKA-Ⅱ水平推断新生儿实际的Vit K营养状况.

  •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在华法林抗凝效果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李伟皓;李彦会;李伟;张会丰;M.J.Shearer;刘永春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口服抗凝剂,具有服用方便、疗效确切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多以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片段1+2(F1+2)等指标对华法林抗凝效果进行评价.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escursor of Prothrombin.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ense of Antagonism,PIVKA-Ⅱ)作为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敏感的指标[1],其作用已被医学界公认,但其对评价华法林抗凝效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研究,报道如下.

  • 新管理模式下南海官兵守礁期间凝血功能变化及干预研究

    作者:何俐勇;许辉;玉石;姜新禄;张佳君;卢受强

    目的 新管理模式下,观察南海官兵守礁期间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 induced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和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守礁后期针对性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94名官兵为研究对象于2014/01-03月南海守礁3个月,守礁分为前期、后期各45 d,其中室内值班54人(室内组),室外站岗40人(室外组),室内组守礁期间未进行干预,室外组前期未进行干预,后期给予综合性干预,分别于上礁第3天(上礁后)、守礁中途、下礁前3天(下礁前)各取血1次,检测PIVKA-Ⅱ、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指标,比较其变化.结果 ①守礁中途、下礁前室内,室外组PIVKA-Ⅱ含量与上礁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变化(P>0.05).②凝血分析指标:守礁中途,两组官兵FIB增高与上礁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下礁前,室内组FIB仍然增高与上礁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室外组经干预后,FIB降低但与上礁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仅HB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目前补给、管理模式下,官兵守礁期间血液中可检出凝血酶原前体蛋白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维生素K(vitamin K)的营养状况缺乏,但得到有效的控制;增高的纤维蛋白原经过干预后得到纠正,可防止守礁官兵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 头孢菌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小儿维生素K吸收的影响

    作者:周金平;王小革;戴玉良;苗桂杰;李根山;张会丰

    目的:研究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小儿维生素K(Vit K)吸收状况的影响.方法:ELISA法测定38例患儿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的变化,分为A组24例(抗生素治疗组)及B组14例(抗生素治疗+Vit K1干预).结果:A组头孢菌素治疗前PIVKA-Ⅱ为(1.751±1.265)ng/mL,治疗后为(3.658±1.851)ng/mL,治疗前后PIVKA-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治疗前PIVKA-Ⅱ为(1.869±0.975)ng/mL,治疗后为(0.754 5±0.75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可影响小儿对Vit K的吸收,引起亚临床Vit K缺乏;Vit K1配合治疗可使之得到改善.

  •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定量用于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的初步研究

    作者:郝冀洪;朱芸;宋文杰;李伟;张会丰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5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监测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PIVKA-Ⅱ含量,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因子Ⅱ活性,比较华法令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PIVKA-Ⅱ血浆含量、PT及因子Ⅱ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华法令组病人血浆中PIVKA-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中PT和因子Ⅱ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而治疗组中PT平均为正常对照组的1.72倍,因子Ⅱ活性仅为正常对照组的43%.PIVKA-Ⅱ与PT、INR、因子Ⅱ活性相关性分别为0.788、0.715、-0.878,即PIVKA-Ⅱ与PT、INR呈显著正相关,PIVKA-Ⅱ与因子Ⅱ活性呈负相关.结论PIVKA-Ⅱ定量用于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灵敏度高、稳定、结果直观,可作为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的指标.

  • 头孢菌素对儿童维生素K状况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周金平;刘利祥;戴玉良;苗桂杰;张会丰

    [目的]通过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的测定,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儿童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影响.通过维生素K1预防性治疗,改善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状态.[方法]选择2005年10~12月间38例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住院患儿,分为A组24例(抗生素治疗组)及B组14例(抗生素治疗+维生素K1干预).ELISA法测定血浆中PIVKA-Ⅱ.PIVKA-Ⅱ≥2μg/L为阳性(正常参考值<2μg/L).[结果]A组治疗前8例PIVKA-Ⅱ≥2μg/L,阳性率为33.33%,抗生素治疗后20例PIVKA-Ⅱ阳性,阳性率为83.33%(χ2=12.343,P=0.001).B组治疗前PIVKA-Ⅱ>2μg/L者8例,阳性率为57.14%,使用维生素K1后全部转阴.[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引起小儿维生素K缺乏.抗生素治疗期间给予维生素K110 mg预防性治疗可改善维生素K缺乏状态.

  • 城乡地区新生儿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会丰;卢飞;曹文珍;谷素兰;刘钧秋;王振荣;屈平;刘士琨;李根山;Julia Harvey;Martin J.Shearer

    新生儿、小婴儿发生出血的危险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维生素K是维持机体正常凝血功能的营养素,“机体的凝血功能状况”正逐渐被“机体的维生素K营养状况”所替代。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是生化水平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指标,它能敏感地反映机体是否有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1]。我们使用ELISA法对石家庄市及其周围县市的新生儿脐血进行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定量检测,以比较城乡新生儿出生时的维生素K养状况。

  • 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含量与晚发型Vit K缺乏性出血的关系

    作者:张会丰;卢飞;孙艳红;李伟;李芳;陈源;M.J SHEARER

    [目的]探讨晚发型Vit K缺乏性出血治疗与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的关系.[方法]使用ELISA法定量检测12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并与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令抗凝的患者维生素K缺乏程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分别于维生素K治疗前、治疗12 h内、12~24 h内、24~48 h内各2例,采血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检测值分别为34.96 AU/ml和36.06 AU/ml、38.36 AU/ml和39.92 AU/ml、39.88 AU/ml和28.49 AU/ml、30.99 AU/ml和38.81 AU/ml等.复查凝血酶原前体蛋白2例.分别从12~24 h的39.88 AU/ml和28.49 AU/ml,降到48~72 h的18.01 AU/ml和14.65 AU/ml.4例于维生素K治疗后8d采血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检测值为2.86、0.29、0.33、1.52 AU/ml.1例于维生素K治疗后14d采血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已经不能检测到凝血酶原前体蛋白.12例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的范围17.44~25.13 AU/ml,均数±标准差为(21.77±3.28)AU/ml.[结论]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具有很高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维生素K治疗后48~72 h,其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接近华法令抗凝的患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在外周血的持续时间长达8 d.

  • 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会丰;王卫平

    维生素K的发现者Dam初认为维生素K只参与凝血,于是称之为凝血性维生素.几十年来维生素K也一直被作为抗凝剂使用.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出血,而维生素K能有效改善这种出血.人们似乎不再把维生素K视为营养素.在传统临床医学实践中,通过测定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试验等来了解机体凝血功能状况.当凝血因子浓度或活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试验为服用维生素K所纠正,认为机体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有维生素K缺乏.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评价是由评价机体凝血功能状况反映的.诚然,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上述指标,但其他许多因素可导致上述指标异常.而且这些均为功能性指标,揭示临床水平维生素K缺乏,表明机体维生素K缺乏已到达严重程度.因此,用凝血功能指标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是不准确、不敏感的.例如,当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下降50%时,凝血酶原时间可仍然在正常范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