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巨大腭部混合瘤1例报告
患者男,38岁.于20天前发现左侧上腭部有一蛋黄大小的肿物,无痛性缓慢生长,不影响开口.近期自觉睡眠增加,余无异常.专科检查发现2cm×1cm×1cm,表面光滑无结节,粘膜无充血、破溃,触摸质地较韧,边界清楚.同时于左侧下颌角可摸到一个1cm×1cm×1cm的肿物,推动口内肿物可以感到下颌角处之肿物随之运动.皮肤无颜色改变,皮温正常.颌下区淋巴结未见肿大.CT片显示肿物位于颌升支内侧,上颌窦后壁之后的翼腭凹处,并且突向上腭及下颌角.肿物周围骨质有不规则状吸收痕迹.
-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1~2010-12在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40例,其中女22例,男18例;年龄大67岁,小19岁;病程1~3周。随机分为针刺配合泛昔洛韦治疗组20例,泛昔洛韦对照组20例。疱疹损害均位于患者面部中线一侧,范围涉及口角、上下唇、颌下区、耳前、眼眶下区、鼻背、颞部等面部皮肤及口腔内软、硬腭黏膜或颊黏膜受累,检查可见大小不等、成簇的浆液性清亮水疱,小部分水疱融合。所有患者颈部、躯干处皮肤均未见疱疹。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
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超声表现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偶然发现左颌下区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好.体检:可触及左颌下区2.5cm×2.5cm大小包块,质中等硬度,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颌下区淋巴结无肿大,颌下腺导管未见红肿.超声检查:左颌下腺内距皮下6mm处探及一椭圆形低回声包块(见图1),大小为23mm×20mm,以低回声为主,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央可见强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检查:包块内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
-
超声诊断颌下腺炎并结石1例
患者,男,56岁,因右颌下区肿物一年,近一月感其生长加速伴触痛入院.检查:于右侧颌下腺区触及一质地硬、活动度好伴明显压痛的肿块.超声所见(见图1):右侧颌下腺较对侧明显增大,大小约39×27cm,呈不均质强回声,边界清楚,表面尚光滑,内可见一1.4×1.7mm的强回声光斑,后伴声影,其近端涎管扩张内径约1.7mm;彩色Doppler检测示颌下腺组织血流信号丰富.
-
颌下腺粘膜相关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56岁.因左下颌无痛性肿块2月入院.检查:左下颌区有一6cm×5cm大小的肿块,质较软,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其他症状;B超示:肿块为实质性,6cm×5cm×5cm血供较丰富,肿块质地较致密,分布均匀,回声偏低.术中见肿块位于左颌下区,表面光滑,行肿瘤与颌下腺摘除术.
-
2例面部巨大肿瘤
病例1:患者男性,6岁,因右面无痛性肿块5a余而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发现右侧颌下区一无痛性肿块,肿块逐渐长大,曾在当地诊治,诊断不清,近两年来肿块生长较快,肿块表面出现溃烂,并流黄水,伴有疼痛.
-
颌下腺摘除术后并发颌下区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
味觉出汗综合征(gustatory sweating syndrome),亦称耳颞神经综合征(auriculotemporal nerve syndrome)或Frey综合征,是临床罕见症状,它的特点是在进食或咀嚼时产生相应区域的皮肤表面出汗、发红、温热感,偶尔稍有疼痛的体征.它常出现于腮腺切除术后,而颌下腺摘除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非常罕见,现报道1例.
-
颈阔肌肌皮瓣血供解剖及临床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在临床应用已近百年历史.1887年Gersann报道应用蒂在颌下区的颈部皮下蒂皮瓣修复颊粘膜缺损.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Agarwal[1]、宋凤金等[2]对颈阔肌肌皮瓣进入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颈阔肌肌皮瓣解剖或通过医学影像的方法,初步摸清了颈阔肌肌皮瓣的动、静脉血供.该瓣以其血供丰富、肌质菲薄且色泽好、移转灵活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临床上逐步得到推广.
-
依托咪酯过敏一例报告
患者,男,7岁,体重23kg,因先天性腭裂拟行腭裂修补术.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无药物过敏史,术前阿托品0.25mg肌注.入室HR105次/分,SpO2 97%.当麻醉诱导静注依托咪酯7mg后,HR降至67次/分,同时颈、胸部及颌下区出现大片红色荨麻疹.立即静注琥珀胆碱50mg,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此时,心电图示严重窦性心率不齐,HR降至55次/分,立即静注阿托品0.2mg、地塞米松10mg.约10分钟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荨麻疹逐渐消退.在维库溴铵、芬太尼加安氟醚吸入下完成手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后10分钟完全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
右颌下栅状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栅状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我科收住1例,现报告如下.
-
刺伤颌下区引起大出血1例报告
我科收治1例刺伤颌下区引起大出血,临床上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高××,男性,23岁.住院号:48574.患者于1997年2月6日晚上7时许被人用三角刀刺伤左颌下区、左颊面部,当时出血不止,由家属陪同来院急诊.
-
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腮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疾病,其中95%的肿瘤来源于腺上皮,常见的为多形性腺瘤[1],恶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20%.手术切除是腮腺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法[2].经典的手术入路是从耳前绕下颌角的类"S"型切口,其优点是能充分暴露术创,但是遗留耳前、颌后、颌下区疤痕影响美观.本研究采用根据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美容切口,行腮腺肿瘤切除,评价其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
-
颏下、颌下区穿通伤的治疗
颏下、颌下区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损伤后可产生许多并发症,轻者致畸,重者发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笔者自1991至2001年共治疗颏下、颌下区穿通伤16例.现将抢救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
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颌下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开放颌下腺手术创伤大,术后颌下区还会有一条较长的瘢痕[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整形外科自2003年自行设计了一种微创外科新术式即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颌下腺摘除术.其优点是创伤小、切口相对美观、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细程度都得到明显提高.
-
28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误诊误治分析
舌下腺囊肿一般分为舌下型,舌下--颌下型和颌下型.由于颌下型囊肿位于颌舌骨肌下方,肿物多突向颌下区,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其它囊性病变.我院1990年~1998年收治28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误诊误治病例,现就其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
124例颌下区病变的临床分析
发生颌下区的病变类型较多,易造成误诊,在治疗上涉及药物、手术、放疗.本文将我院1991年1月~2001年12月治疗的颌下区病变进行系统分析,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现分析报道如下.
-
颌下区转移性贲门部腺癌1例
患者,男性,77岁,左颌下区杏核大小无痛性包块2周,在当地区医院行细胞学穿刺为转移性癌.于1997年5月17日在本科门诊拟"左颌下区转移性癌"收住.既往史中有因贲门腺癌而手术史,入院后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心肺(-)腹部一手术疤痕,腰椎3、4处压痛,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均正常.
-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发现左耳下区肿块4天.患者自诉在无明显诱因下于4天前发现左耳下区有一肿块,渐行增大,有轻度中通不适,在我院门诊行CT示:左侧腮腺区囊性占位,B超示:左侧颌下区混合性包块.行肿物病理穿刺,细针吸出淡黄色液体约5 mL,抽液后包块消失,显微镜下呈红染均质状,其中见大量巨噬细胞,少许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
复发性多灶性颌下腺混合瘤一例报告
颌下腺混合瘤是临床常见病,病理学特征是包膜不完整的肿瘤.往往因不适当手术或不规范检查等,易造成种植复发.作者治疗了1例经初次颌下区肿瘤单纯剜除术后,在颌下腺腺体内外又复发了7个单独存在瘤结节,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以颌下区肿痛为首发症状的流行性腮腺炎误诊分析
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3~15岁,平均7岁,其首发症状均为颌下区弥漫性肿痛,伴或不伴体温升高,单侧发病12例,双侧发病3例.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8例,急性颌下腺炎4例,急性牙源性颌下蜂窝织炎3例.13例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占87%,2例在发病前有疲倦、发冷、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临床查体示,15例均有单侧或双侧颌下腺区弥漫性肿大,边缘不齐,轻度触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热,无波动及搏动感,也无凹陷性水肿,颌下腺导管口分泌液少,有的呈蛋花样液体溢出,无脓性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