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能穿透细菌生物膜的天然抗生素
细菌感染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直到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偶然发现了青霉素,人类才找到了战胜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但是随着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各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很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而难以控制,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原来是细菌生物膜在作怪.
-
细菌生物膜——细菌耐药的利器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多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超级细菌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细菌耐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导致很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而难以控制,这其中与一种叫做细菌生物膜的细菌群落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围绝经期妇女牙周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1],牙周病是细菌侵袭和宿主防御之间维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所发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一些全身因素,如免疫缺陷、内分泌失调等均可降低宿主的防御力和修复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剧病情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生变化,女性到了围绝经期(40~50岁左右),性腺功能明显减退,性激素(包括雌、雄激素)水平均显著下降,各靶器官的性激素受体密度发生改变,失去了性激素的保护,全身的骨质逐渐丢失而疏松,更增加了对牙周病的易感性[2,3].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
在病理学形态上有多种疾病在光镜下都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如结核病、结节病、麻风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患者及不同病变时期,其上皮样肉芽肿病理表现的典型性也不同,在病理诊断中常难以鉴别这类疾病,容易引起误诊.在病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的是结核病,故在病理诊断中应特别注意结核病的诊断与排除诊断.目前结核病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测是抗酸染色,但其灵敏度较低[1];文献报道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定DNA序列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痰液、胸腹水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省时、易操作,用于诊断肺结核病取得较好效果[2].
-
结核病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防病措施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调查分析表明,结核病死亡居各种疾病死因第7位,占全部传染病死亡的66.5%,我国全人口结核病死亡率高达35/10万.1993年4月23日在英国举行的结核项目协调咨询评审会上.WHO采取特别步骤宣布结核病全球告急[1].
-
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成年人中80%~97%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牙周病是人群中广泛流行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成年人失牙的首位原因.
-
牙周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牙周炎是影响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牙周附着丧失、牙龈退缩,严重者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炎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严重时,菌斑微生物将扩散至龈下,细菌及其毒性产物会刺激牙周支持组织,引发机体的慢性炎症,并且激活机体的防御系统,在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破坏形成牙周炎的同时,毒性产物及其引发释放的炎性介质可以随血液循环至全身,进而影响系统性疾病的进程.世界卫生组织对35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慢性牙周炎的发病率约为40%~75%.2002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35~44岁牙周病的患病率为97.2%,而67~74岁可高达99.4%.牙周炎被称为糖尿病的第6并发症,与低出生体重婴儿、心血管疾病等也都有密切的关系[1-2].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牙周疾病与全身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和重视,并成为口腔医学研究热点.
-
梅毒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几乎可以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其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梅毒在欧洲流行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迅速蔓延.20世纪60年代后,性观念的变化和避孕药的推广使梅毒的发病率显著上升,70年代末,随着AIDS的出现,性传播疾病(STD)逐渐得到重视,而梅毒作为促进HIV传播的因素之一,引起世界各国新的研究兴趣[1-3].
-
重视腹腔及盆腔结核诊断中影像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常见,占80%~90%;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可并发肺外结核,肺外结核(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EPTB)侵犯主要部位是腹部、盆脏脏器,占11%~12%,发达国家肺外结核的报道占文献27%~49%[1-4].
-
调节性T细胞与慢性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对T细胞及其亚群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近年来,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的效应和意义受到了高度关注,它作为一个具有调节功能的成熟T细胞亚群,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耐受、肿瘤免疫、微生物感染等发病过程[1],本文拟重点介绍Treg在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血管紧张素Ⅱ与高血压病氧化应激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4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35例为高血压组,同期选择血压正常者19例为对照组.经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除外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继发性高血压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纽约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下,已服用降压药物者,停药约5个半衰期.据有无高血压家族史又分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组(FH组)18例,无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组(NFH组)17例,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对照组(FN组)9例,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对照组(N组)10例.
-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0配体表达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连续选择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胸痛患者149例,男94例,女55例,年龄60~82(67.43±14.58)岁.纳入标准:(1)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年龄≥60岁.排除标准:(1)近期患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2)自身免疫性疾病;(3)恶性肿瘤;(4)合并脑卒中;(5)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6)风湿性疾病;(7)高热以及应用炎症抑制药物.
-
白细胞计数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1999年1月~2002年8月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348例,根据入院即刻的白细胞计数按照四分位法将入选患者分成4组.1~4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是<6.8×109/L(91例);(6.8~8)×109/L(85例);(8~10)×109/L(82例)和>10×109/L(90例).NSTACS的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合并各种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入选.
-
梅毒相关眼病
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梅毒几乎可以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在眼部可引起包括虹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实质性角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盘炎、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疾病,且常双眼受累,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
骨关节结核的菌种鉴定和耐药分析
骨关节结核是结核杆菌主要经血行播散引起的继发性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约占结核病患者的5%~10%.
-
利用干细胞及细胞因子再生牙周组织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牙周炎导致的牙齿缺失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美观及身心健康.传统牙周治疗方法尚不能使丧失的牙周组织获得理想的再生.因此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是口腔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牙周骨移植术、引导组织再生术等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牙周再生能力,但仍不能完美的再生牙周组织.目前研究表明,利用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牙周炎、再生修复缺损的牙周组织效果良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利用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再生牙周组织的研究进展做一系统阐述.
-
重度慢性牙周炎伴Sweet综合征一例
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又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细胞皮肤病,1964年由Sweet医生首先报道[1].有发热、白细胞增多、急性发作的疼痛性红色斑块、真皮乳头层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特征.有研究表明,慢性感染性疾病可能为该病的诱因之一,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2].
-
重视和规范牙周基础治疗的必要性
作为慢性感染性疾病,无论是局限于牙龈组织的菌斑性牙龈病,还是破坏牙周支持组织的各类牙周炎,都是以菌斑微生物为主要病因.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表明,去除龈上和龈下细菌沉积物是牙周治疗的首要环节;80年代后的研究则认为通过龈下机械性治疗使得微生物转向非致病菌或益生菌,可以大量改善临床症状.迄今为止,以清除和控制菌斑微生物为核心内容的牙周基础治疗是控制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1].
-
肺结核的化学治疗
结核病是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疫情国家之一.肺结核是结核病中常见的临床类型,肺结核、尤其是痰涂片检查阳性的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而这些病人多数常首诊于基层医院或各级综合医院,因此,提高肺结核的治疗水平是所有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
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科慢性感染性疾病1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科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科收治15例骨科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2例.男9例,女6例;年龄3471岁,平均52.3岁.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6.5分.手术予清创,创口内置载抗生素骨水泥串球.结果: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感染均未复发,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和压痛.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Harris评分为79-92分,平均8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X线片示假体及内固定物固定可靠,无松动迹象及骨溶解发生.结论:清创后创口内置人载抗生素骨水泥是治疗骨科慢性感染性疾病较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