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热休克蛋白70与多环芳烃相关肺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热休克蛋白70抗体(HSP70-Ab)与多环芳烃(PAH)相关肺癌的关系,为PAH相关肺癌发病机制及诊断指标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检测PAH相关肺癌患者(肺癌组,52例)、非肿瘤性肺病者(配比组,34例)和健康者(健康组,30例)血浆中HSP70-Ab的抗体滴度.结果 肺癌组不同抗体滴度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配比组和健康组(均P<0.05),配比组、健康组各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触苯并(a)芘[B(a)P]、同时接触粉尘及B(a)P与HSP70-Ab(1:40)密切相关(分别为OR=5.107 4,P=0.043 3和OR=2.787 4,P=0.020 9).结论 HSPT0可能与PAH相关肺癌患病有关,血浆HSP70-Ab高滴度(1:40)可能是PAH相关肺癌的血清学标志物.
-
反式—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 检测苯并(a)芘的代谢产物反式—BPDE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53基因突变,探讨苯并(a)芘在人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P53抑癌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点突变情况。结果 经反式—BPDE处理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20 d后,P53基因第8外显子出现点突变。结论 结果提示,P53基因点突变可能是苯并(a)芘诱发肺癌的早期分子事件。
-
苯并(a)芘对健康人胚肝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苯并(a)芘[B(a)P]在体外实验条件下致健康人胚肝细胞(L-02细胞)DNA损伤的作用,建立B(a)P致肝细胞DNA损伤的体外实验研究模型.方法对L-02细胞分别用高(50μM)、低(25μM)剂量的B(a)P染毒2 h,然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选用Oliver尾矩值作为DNA损伤的分析指标,并依据尾部DNA含量/总DNA含量统计DNA损伤分级.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高低剂量的B(a)P均能引起L-02细胞明显的DNA单链断裂损伤,其Oliver尾矩值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高、低剂量的B(a)P对L-02细胞的DNA损伤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a)P剂量升高,引起肝细胞损伤的Oliver尾矩值也增大.实验组的总彗星样细胞数均较对照组高(P<0.01),高、低剂量的B(a)P引起的总彗星样细胞数间差异没有显著性.高、低剂量的B(a)P诱导不同损伤级别的细胞数不同(P<0.01),B(a)P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无损伤及轻度损伤细胞数较少,而中、重度损伤细胞数增多.结论低剂量的B(a)P即可引起L-02细胞DNA的明显损伤.
关键词: 苯并(a)芘 L-02细胞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 -
苯并(a)芘对人群尿1-OH-Py及外周血CYP1A1mRNA的影响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enzo (a)pyrene,B(a)P]暴露对职业人群尿中1-羟基芘(1-OH-Py)及外周血CYP1A1mRNA水平的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18名焦化厂车间作业工人接触组和63名非职业接触人群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工作班后6h尿样,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法检测尿中1-OH-Py的含量,QT-PCR检测外周血细胞中CYP1A1 mRNA水平.结果 接触组1-OH-Py为(0.623±0.762)μmol/mol Cr,对照组为(0.272±0.231) μmol/mol 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CYP1A1水平为0.309±0.552,对照组为0.479±0.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1-OH-Py水平与外周血CYP1A1的基因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219,P=0.017).结论 尿中1-OH-Py的水平可以作为职业暴露人群的外暴露生物标志物,接触B(a)P的职业人群外周血CYP1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两者之间有相关性.
关键词: 苯并(a)芘 1-羟基芘 外周血 CYP1A1 mRNA 职业人群 -
孕早期苯并(a)芘暴露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早期BaP暴露对胚胎着床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BaP对雌性生殖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aP组,每组30只,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每组10只.从妊娠第1天对照组用玉米油、BaP组用0.2 mg/(kg·d)剂量BaP进行灌胃染毒,至妊娠的第4天(D4)、第5天(D5)、第6天(D6)处死并取材.计数小鼠胚胎着床点数目,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浆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α (estrogen receptor-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水平.结果:比较对照组与BaP组的胚胎着床数,BaP组的着床点数在妊娠D5和D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组血浆雌激素水平和孕激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染毒时间的雌激素水平与孕激素水平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妊娠D6、D5、D4,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的mRNA水平在BaP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染毒时间ERα的mRNA水平不同,妊娠D6的表达高于妊娠D4和D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mRNA水平在BaP组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也表明苯并(a)芘暴露组小鼠子宫中ERα表达量升高,PR表达量下降.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也表明BaP组小鼠子宫中ERα表达量升高,PR表达量下降.结论:BaP可能通过影响孕鼠雌孕激素水平及PR的表达模式,终导致胚胎着床点数的下降.
-
苯并(a)芘通过干扰Wnt7a影响小鼠胚胎着床
目的: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被证实是对生殖有不良影响的雌激素类似物,研究发现苯并(a)芘影响胚胎着床,本研究检测BaP对早孕小鼠子宫中Wnt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其干扰胚胎着床的机制.方法:将成年雌雄昆明鼠进行交配,次日见阴栓记为妊娠第1天(D1).将孕鼠随机分为玉米油对照组(n=45)和BaP处理组(n=45),玉米油对照组从妊娠第1天开始给予玉米油灌胃,BaP处理组则给予0.2 mg/(kg·d)的BaP进行灌胃,直至妊娠的第4、5、6天(D4、D5、D6)分别处死,收取子宫材料,计数着床点数目,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所收集子宫内膜材料中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苯并(a)芘染毒后,引起胚胎着床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荧光定量PCR显示Wnt7a mRNA水平在BaP组较对照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β-catenin mRNA在BaP组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3、P=0.011);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也均显示BaP染毒后Wnt7a的表达下降,β-catenin的表达有所上升.结论:苯并(a)芘可能通过干扰Wnt7a、β-catenin的表达影响小鼠胚胎着床.
-
苯并(a)芘对子宫内膜细胞中雌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苯并(a)芘对人子宫内膜雌激素代谢相关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苯并(a)芘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以0.016、0.8、0.4、2.0、10 μmol/L BP作用RL95-2细胞12 h,2 μmol/L BP作用RL95-2细胞6、12、24、36、48 h,细胞经收集、裂解后,用Western blot分析方法检测总细胞提取液中CYP1A1、CYP1B1和CYP3A4蛋白表达, 并用表达了CYP450酶的supersomes作为阳性对照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不同剂量BP作用于RL95-2细胞12 h后,CYP1A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2 μmol/L BP作用于RL95-2细胞不同时间后,CYP1A1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作用48 h后到大值,呈现良好量效和时效关系(P<0.05).其他细胞相关蛋白CYP1B1和CYP3A4没有改变.结论 苯并(a)芘可诱导CYP1A1表达增加,可能引起雌激素代谢发生改变,并进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裂增生.
-
凝胶色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餐饮用油中苯并(a)芘
目的 建立餐饮用油脂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方法 BaP经乙酸乙酯+环己烷(1∶1)提取,经凝胶色谱(GPC)净化,容积转换浓缩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5μm,4·6 mm×250mm),流动相为乙腈-水(95+5),流速1.0 ml/min,激发波长290 nm,发射波长430 n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BaP标准曲线在1.0~1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回收率为88.0%~95.0%,RSD均小于4%,方法检出限0.1 μg/kg.结论 该测定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可适用于餐饮用油脂样品BaP的测定.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苯并(a)芘
目的 建立植物油中苯并(a)芘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法.方法 采用CleanertBaP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测定样品中苯并(a)芘.色谱条件:C18柱(250×4.6mm,5 μm),柱温:35℃,流动相:乙腈-水(82∶18),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荧光检测器:发射波长406nm,激发波长384 nm.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 方法检出浓度为0.30 μg/kg,线性范围2.625 μg/L~21.0 μg/L,相关系数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88.7%~94.6%,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
重庆市区主要交通干道苯并(a)芘污染状况及其危害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区交通干道苯并(a)芘质量污染状况,分析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方法 测定重庆市区主要交通干道空气中苯并(a)芘质量浓度、总悬浮颗粒、PM10、PM2.5和PM1浓度,分析各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除隧道外,重庆市主要交通干道苯并(a)芘浓度高为0.570 7μg/m3,TSP为1.516 7mg/m3,PM10为0.857 5 mg/m3,均超过国家环境卫生标准.结论 表明重庆市区大气中苯并芘[B(a)P]污染已极为严重,有必要对其引起的人群健康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
HPLC-FLD测定多种植物提取物中苯并(a)芘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植物提取物中苯并(a)芘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FLD法,用Agilent Li Chrospher PAH色谱柱(250 mm x4.6 mm),流动相为乙腈,检测器为荧光检测器(入ex=365 nm,入em=470m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C,进样量10 ul.结果 线性范围为1~25 ng.ml-1(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7.67%(RSD=9.85%).结论 所建方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能准确快速地测定植物提取物中苯并(a)芘的含量.
关键词: 苯并(a)芘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植物提取物 -
大鼠BPDE-DNA加合物生成及其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aP)诱导大鼠产生(7R,8S)-二羟基-(9S,10R)-环氧-7,8,9,10-四氢苯并(a)芘(BPDE)-DNA加合物的生成.建立以血液为样品的检测染毒大鼠BPDE-DNA加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选用清洁级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苯并(a)芘二甲基亚砜溶液(以1%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溶剂)100 mg/kg,5 h后取股静脉血.提取抗凝全血中的DNA,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DNA的提取效果.将提取的DNA在 0.1 nmol/L HCl、90 ℃恒温水浴箱中酸水解4 h,乙酸乙酯提取酸水解产物--四醇-苯并(a)芘.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确认.结果 BaP 染毒组与溶剂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有新的色谱峰产生,质谱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与四醇-苯并(a)芘一致.结论 本实验的染毒方法能使大鼠产生 BPDE-DNA 加合物;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血液为样品检测 BPDE-DNA 加合物.
-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苯并(a)芘致实体瘤小鼠IL-2和IL-6的影响
目的:通过IL-2、IL-6的测定,探索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抑制肿瘤的机理及苯并(a)芘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及苯并(a)芘实验组40只,再将苯并(a)芘实验组随机分为苯并(a)芘10 mg/kg组、苯并(a)芘20 mg/kg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并以二甲亚砜溶解苯并(a)芘,然后分别以苯并(a)芘10 mg/kg和20 m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注射10次,以DMSO 100μL/只腹腔注射作为对照,2个月后将苯并(a)芘10 mg/kg组、苯并(a)芘20 mg/kg组再分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2组(乙醇回流法提取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每组10只,分别给予白花蛇舌草流浸膏20 g/kg、10 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周后取材。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及IL-6;取肝、脾、肾、胰、胃肠、肺等器官,常规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IL-2浓度,对照组、苯并(a)芘10 mg/kg组、苯并(a)芘20 mg/kg组分别为(360±15.92) ng/L、(92.59±6.12)ng/L、(83.84±5.89)ng/L,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蛇草总黄酮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 IL-6浓度,对照组为(32.65±5.32)pg/mL,苯并(a)芘10 mg/kg组、20 mg/kg组分别为(21.78±4.62) pg/ml、(24.54±9.89)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蛇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苯并(a)芘对肝脏、胃、肾脏有明显损害,癌前病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对胃的损害,苯并(a)芘20 mg/kg组明显高于苯并(a)芘10 mg/kg组,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实验组肺脏、胰腺均未见明显损害。结论:实验各组IL-2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苯并(a)芘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有明显抑制作用;苯并(a)芘对肝脏、胃和肾脏均有明显损害;胃癌发生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剂量组IL-2浓度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而IL-6浓度无显著差异,提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有一定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对抗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而实现。
-
苯并(a)芘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周期改变及BPDE-DNA加合物形成
目的:通过观察苯并(a)芘(BaP)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周期改变及BPDE-DNA加合物形成的情况,探讨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BaP(0、l、2、4、8、16、32 μmol/L)染毒16HBE细胞24 h,用16 μmol/LBaP染毒16HBE细胞不同时间(0、1、2、4、8、12、24 h)以检测BaP染毒16HBE细胞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再根据上述结果选择16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4h后,恢复不同时间(0、1、2、4、8、12、24 h),处理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酶联免疫法和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BPDE-DNA加合物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BaP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S期细胞所占比例均增加(P<0.05或P<0.01).16 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4h后,恢复早期(4~12 h)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恢复0h相比明显增加(P<0.05),恢复24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24.52%)与恢复0h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与正常对照组(26.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16HBE细胞内BPDE-DNA加合物含量逐渐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后恢复1h时BPDE-DNA加合物含量与恢复0h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而后随恢复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回归分析显示BaP染毒后细胞S期所占比例与BPDE-DNA加合物含量符合Cubic方程(R2=0.386,P=0.01).结论:BaP染毒所致BPDE-DNA加合物的形成与S期阻滞密切相关.
关键词: 苯并(a)芘 细胞周期 BPDE-DNA加合物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
苯并(a)芘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上皮样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变化
目的:观察苯并(a)芘[benzo (a)pyrene,BaP]染毒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和上皮样肺成纤维细胞(W138)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方法:以16HBE和W138细胞未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为溶剂对照组。分别以不同浓度(1、2、4、8、16、32μmol/L)的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分别以16μmol/L 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1、2、4、8、12、24 h)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分别以16μmol/L 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作用4 h后,再经过不同时段(0、1、2、4、8、12、24 h)的恢复期后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随着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16HBE和W138细胞S期所占比例均增加(P<0.05);16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4 h后,经2~12 h的恢复期(正常条件下培养), 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刚染毒后细胞(32.43%)相比明显增加(P<0.05),恢复2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24.52%)与阴性对照组(26.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μmol/L BaP染毒W138细胞4 h后恢复0~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阴性对照组(32.42%)相比明显增加(P<0.05),恢复8 h开始减少,2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32.89%)与阴性对照组(32.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引起细胞周期分布变化,主要为S期阻滞,G1期和G2期变化不明显。
-
长期高剂量苯并(a)芘染毒对小鼠肺脏microRNAs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长期高剂量苯并(a)芘[B(a)P]染毒对小鼠肺组织miRNAs表达谱的影响,探讨miRNAs在B(a)P健康损害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0只1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经口灌胃给予小鼠50 mg/kg B (a)P,每周2次,持续8周,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的橄榄油,染毒结束后继续饲养8周.取肺脏组织,提取总RNA,采用SOliD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miRNAs表达谱,进行miRNAs差异表达分析,并用real time-PCR验证miRNAs表达,TargetScan,miRanda及picTar软件预测miRNAs可能调控的靶基因.结果:绝大部分miRNAs在肺组织的表达信号强度较低.与对照组相比,B(a)P染毒组小鼠肺组织中共有109个miRNAs发生差异表达,其中50个miRNAs表达上调,59个miRNAs表达下调.上调幅度大的为7.43倍,下调幅度大的为40.63倍.为验证测序的结果,取下调较为明显的miR-20b进行real time-PCR分析,结果显示与测序结果相一致,靶基因预测显示miR-20b可能调节与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及肿瘤发生相关的蛋白.结论:长期高剂量B(a)P染毒可引起小鼠肺组织miRNAs表达产生特异性改变,差异表达miRNAs可能在B(a)P致机体健康损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真菌提取物AMH的肿瘤化学预防活性组分追踪
目的:对真菌提取物AMH进行活性组分追踪,为分离其活性化学成分、开发抗癌药物提供基础.方法:采用苯并(a)芘诱发小鼠肿瘤实验,评价AMH的5个组分对苯并(a)芘诱发肿瘤的预防作用.结果:苯并(a)芘能诱导昆明种小鼠多个脏器发生肿瘤.AMH 5个组分对苯并(a)芘诱发小鼠肿瘤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组分A、B、C、E具有促进肺腺瘤发生的作用(P<0.05);组分B和E能抑制苯并(a)芘诱导的脏器肿瘤(P<0.05);组分D具有抑制苯并(a)芘诱发小鼠脏器肿瘤和肺腺瘤的作用(P<0.01),是AMH中具有肿瘤化学预防作用的活性组分.结论:AMH组分D具有肿瘤化学预防作用,是下一步活性追踪的功效组分.
-
苯并(a)芘和滴滴涕联合暴露对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滴滴涕(chlomphenothane,DDT)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小鼠肝脏细胞的毒性效应.方法:成年雌性昆明种小鼠66只,随机分为11组:分别为0.5、5、50 mg/(kg·d)B(a)P染毒组,0.025、0.25、2.5mg/(kg·d)DDT染毒组,0.5 mg/(kg·d)B(a)P+0.025 mg/(kg·d)DDT联合染毒组,5 mg/(kg·d)B(a)P+0.25 mg/(kg·d)DDT联合染毒组,50 mg/(kg·d)B(a)P+2.5 mg/(kg·d)DDT联合染毒组,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和溶剂对照组(植物油处理).染毒组用含B(a)P、DDT的食用油进行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21 d,于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取肝脏制作冰冻切片,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5和50 mg/(kg·d)B(a)P染毒组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50 mg/(kg·d)剂量组显著高于0.5和5 mg/(ks·d)剂量组(P<0.05);各DDT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联合染毒组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联合染毒组细胞凋亡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染毒组细胞凋亡率和相应的B(a)P染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P的单独暴露以及与DDT的联合暴露均可导致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可能引发其他毒性效应.
-
苯并(a)芘对褐菖鲉肝脏DNA损伤与抗氧活性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对褐菖鲉的毒性效应.材料与方法:将褐菖纳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10、100、1 000 ng/L)的苯并(a)芘,0、7、25和50 d以及恢复期7、20 d取鱼肝脏,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DNA单链断裂指标.实验同设溶剂对照组.结果:总SOD活性在Bap暴露7 d后被抑制,25 d后,10 ng/L和100ng/L Bap组SOD活性升高(P<0.05);50 d时,1 000 ng/L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10 ng/L BaP暴露7 d以及100 ng/L和1 000 ng/L BaP暴露50 d时,GSH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GST活性在100 ng/L和1 000 ng/L BaP分别暴露25 d、50 d时显著增加,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增加,各BaP浓度组DNA损伤呈加重趋势.结论:褐菖鲉肝脏SOD、GST酶活性与GSH含量结合使用以及DNA单链断裂损伤可以作为监测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p63和p 73的表达与苯并(a)芘致 H1299和16HBE细胞DNA损伤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研究p63与p73的mRNA表达与BaP致人肺腺癌细胞(H1299)和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DNA损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BaP(8、16、32、64和128 μmol/L)处理H1299和16HBE两种细胞,在4 h和12 h时,使用相应的生化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裂解液中MDA的水平和SOD、GSH-Px的活性,用qRT-PCR方法测定处理后细胞的p53、p63、p73、mdm2和mdm4的mRNA水平;用Comet实验评价细胞DNA损伤程度.结果:16、32和64 μmol/L BaP处理4 h时,两种细胞MDA水平显著性升高,SOD和GSH-Px活性显著性下降(P<0.05).用BaP处理H1299和16HBE细胞4 h和12 h时均观察到DNA损伤随浓度增加而加重,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mdm2、mdm4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不过仅在12 h时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在4 h和12 h时点,仅在H1299细胞的p63和p73 mRNA表达增加(P<0.05). 结论:在BaP致p53缺失的H1299细胞的DNA损伤中,BaP可能通过不依赖p53信号通路激活了p63和p73 mRNA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