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评价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从单性状基因转化发展到复合性状基因转化,并能在一种植物中转化多个目的基因并获得各自的生物学性状.本文综述了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定义、种类,实现复合性状转化的3种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单一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特点.
-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其他物种中,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由这些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自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马铃薯问世以来,目前各国已经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在我国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西红柿、番木瓜和甜椒。
-
转基因植物致敏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人体接触特异性抗原后由于过度的免疫保护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的反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健康问题[1,2].
-
山东建设我国首家转基因植物制药企业
-
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BALB/c小鼠IgG及其亚类和IgE的动态观察
目的 动态观察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IgG及其亚类和IgE的变化.方法 热絮凝法提取转Eg95-EgA31基因苜蓿疫苗叶蛋白,配成浓度为20μg/μl.8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00/μl(约含1μg融合抗原)口服灌胃和10μl(约含0.1 μg融合抗原)滴鼻接种分别免疫小鼠,每3 d 1次,连续免疫2个月.末次免疫后0、2、4、6、8、10、12、14、16、18和20周各组随机剖杀4只小鼠,眼球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结果 口服灌胃组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l、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末次免疫后2~14、2~14、4~20、6~12、6~12和4~16周升高,分别在末次免疫后4、4、6、8、8和10周达高水平;滴鼻接种组小鼠的血清IgG、IgG2a、IgG2b、IgGl、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末次免疫后2~14、2~18、4~10、6~14、8和6~12周升高,分别在末次免疫后4、4、6、12、8和6周达高水平.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在免疫早期(2~12周)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和Th2混合型免疫应答.
-
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诱导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小鼠用Eg原头节攻击后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方法 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的叶蛋白,配成浓度为20 μg/μl.分别用100 μl(约含1 μg融合抗原)口服灌胃和10 μl(约含0.1 μg融合抗原)滴鼻接种免疫BALB/c小鼠,每3 d 1次,连续免疫2个月.同时设转空质粒(pBI121)苜蓿叶蛋白及正常苜蓿叶蛋白对照组.末次免疫后8周,每只小鼠用50个Eg原头节腹腔注射感染.感染后24周杀鼠,检获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减少率;分离脾细胞,体外经Eg粗抗原(EgAg)或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与正常蛋白对照组相比,疫苗口服灌胃组小鼠检获包囊质量明显降低,囊重减少率为64.1%.两免疫组小鼠的脾T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对照组(P<0.01);口服灌胃组小鼠的脾T细胞增殖水平高于滴鼻接种组(P<0.01).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接种可诱导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口服接种是一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
提高营养价值的转基因番茄研制现状
番茄是一种优良的蔬菜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提高营养价值的转基因番茄的研制现状.
-
细菌转基因番茄疫苗研制现状
番茄是一种优良的蔬菜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变形链球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DPT菌、鼠疫耶尔森氏菌、结核分支杆菌和真菌的转基因番茄的研制现状.
-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及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兴起以来,对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即方兴未艾.研究者对许多植物进行了基因遗传改造,取得许多重大进展,获得了许多转基因植株.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育种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已获得了许多转基因作物品种,有些品种已通过安全性评估而获准大面积栽培和环境释放.这些转基因作物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和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单链抗体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抗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识别抗原的部位在其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variable region).如果将抗体的可变区(VH和VL)通过弹性多肽接头(peptide linker)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即为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s variable,scFv).scFv大小仅为完整抗体的1/6,但其完全保持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及抗原的结合能力,同时由于为单链,在大肠杆菌或植物体内等容易表达,无须组装即能保持活性.在植物研究领域,其可用于植物病理诊断、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检测、定量分析与分离精制;而将单链抗体基因转入植物细胞,更可使转基因植物获得诸如增强对病毒、除草剂等的抗性,体内生理活性物质增加,次生代谢产物量提高等新的特性.特别是通过转入单链抗体基因,提高药用植物中具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量的技术,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育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明了目标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情况下,提高其产量.
-
转基因植物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由于目前很多重组药用蛋白主要是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昆虫)的细胞、组织培养以及细菌和真菌作为表达系统来制备的.它们大的优点是可以正确合成和处理哺乳动物产物,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细菌细胞不能完成许多病毒蛋白质的转录后修饰作用,不利于蛋白质的重新折叠,导致其免疫性通常较弱;多数动物培养系统表达水平低、需要的生长培养基昂贵、从培养上清液中提取的产物产量较低等,这些都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难以大量生产.当前对生物药品需求量增加,因而有必要利用另一种转基因系统来生产价格低廉、使用安全的重组生物药品.
-
浅析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
以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药用蛋白如抗体、疫苗和多肽等具有很多优点,目前已成为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概述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基本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疫苗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2年,Charles J.Arntzen和Huge S.Mason首先提出了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用疫苗的新思路,促成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的兴起.
-
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现状
植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易于转化并能提供廉价的蛋白质,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新型疫苗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途径.本论文阐述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优点、转基因植物的表达系统、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实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进展
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植物生物反应器将会成为抗体、血液替代品、疫苗生产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进展,并对提高药物重组蛋白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的研究策略进行了探讨.
-
转基因食品中标志基因aph(3′)-Ⅱa等安全性评价
标志基因是一类可以帮助对基因工程生物体进行筛选和鉴定的外源基因,被广泛地应用于转基因植物中[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被批准商业化应用,由此衍生而来的转基因食品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转基因食品不同于传统食品,因而其安全性受到普遍关注[2~4].利用DNA重组技术导入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及其编码产物,是引起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疑虑的焦点.本文对目前转基因植物性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标志基因aph(3′)-Ⅱa及其编码蛋白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
转基因植物在疫苗等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基因转化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并使其在后代植物中得以表达的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植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深入研究和植物细胞培养及再生方法的完善,人类在成功改变植物遗传性状的同时,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人类所需昂贵药品的廉价的"生产工厂".近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原体抗原的编码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能够表达出较好保留天然免疫原性的抗原,这些研究结果为转基因植物作为疫苗等药品的生产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
-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基因组构成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1].主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生物的遗传物性,并使其性状、营养价值、物种品质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
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发展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基因组构成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1].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技术产品,由于它不可避免的不成熟性和不确定性,使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综述如下.
-
转基因植物可食用疫苗研究进展
在第三世界国家,传染病仍旧是威胁儿童和青少年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每年引起1300万人死亡[1].全世界每年有1.2×10\+8个新生儿需要接种水痘、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等16种疫苗,因而对疫苗的需求量巨大.预防接种的理想疫苗应该是安全、简易、廉价、耐高温、便于运输和发放,传统的疫苗通常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此,现在许多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探索利用转基因植物系统生产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用疫苗就是运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将抗原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从而得到带有特异抗原基因的植物,人类或动物食用这些植物就可以达到免疫效果,不仅使人们免受针刺的痛苦,更为那些无法承受针剂疫苗的储藏、运送等所需昂贵费用的国家带来新的希望[1,2].本文对该类疫苗的生产原理与技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