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头族当心右手肌肉萎缩
16岁的男孩小李是个典型的“低头族”,因为经常在网吧上网玩游戏,加上回家接着玩手机不间断,两年前小李发现自己的右手前臂肌肉萎缩的症状.而不幸的是近日医生又确诊他患上了罕见的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那么,低头族可能会遇到的健康威胁有哪些呢?下面一一介绍.颈椎病专家表示,人体平视时,颈椎正常曲度是生理前曲25.,此时肌肉和骨骼都保持平衡.如果长期低头,颈椎曲度会逐渐变小,导致神经受压迫,血管扭曲、身体局部供血不足,以至于在颈椎病的早期,往往是颈、肩酸胀不舒服,严重的会出现双手麻木.
-
针刺治疗手-口综合征9例
手-口综合征表现为以口周为中心的半侧面部及上肢远端独特分布的感觉障碍,是局限性感觉障碍的一种特殊症候群.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9例,报告如下.
-
临床表现不同的Dysferlinopathy二例
例1患者女,38岁。因进行性肢体无力14年于2011年11月就诊。患者14年前出现右下肢远端肌群无力,踮足站立困难,行走、跑步速度不及正常同龄人,其后逐渐出现双上肢近端及左下肢远端肌群无力,出现下蹲起立、爬坡上楼及梳头困难,服用激素半年,上述症状加重,且血压升高,停用激素,其后未予诊疗,症状逐渐加重。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此类疾病患者。查体:踮足站立不能,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双上肢远端肌力Ⅳ级,手部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消失,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未见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4096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0 IU/L,乳酸脱氢酶591 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4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2 IU/L。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
-
青年人急性右腋动脉起始段损伤救治一例
患者男性,31岁,车祸致右胸壁刺伤,右上肢肿痛,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入院查体:贫血貌,嗜睡,双肺呼吸音清,经充分扩容后血压仍无法维持在70/40 mmHg(左上肢,1mmHg =0.133 kPa)以上;右胸前锁骨下两处创口,加压包扎后外侧创口仍有明显活动性出血;右上肢肿胀,未及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反应消失,肌力Ⅲ级,感觉麻木;右上肢远端血氧饱合度为0,心率110次/min。
-
超声诊断胎儿四肢畸形1例
患者女,20岁.孕1产0,孕36周,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双顶径8.7 cm,头围32.1cm,腹围32.7 cm,股骨长7.1 cm,ROA,胎盘左侧壁,2级,羊水大无回声区2.7 cm,羊水指数6.7 cm,胎心率138次/min,右上肢近段可显示,远端未显示,左上肢近段可显示,远端见一手指,余手指似未见明显分离,右下肢可显示,足底长3.2cm,足趾未显示,左下肢可显示,足底长4.8 cm,第一、二足趾似可显示,余足趾未显示(图1),胎儿颈部见U形压迹,余未见明显异常,灰阶超声检查,无CDFI显示.超声提示:(1)单活胎,头位;(2)胎儿双足畸形,左上肢远端异常待排;(3)羊水偏少;(4)可能脐带绕颈1周.孕妇不同意进一步检查,足月顺产1女婴,四肢远端肢体缺陷畸形:右手掌、右足缺失,左手、左足分别有一指、趾,余指、趾缺失,其他情况良好(图2~3).
-
超声诊断胎儿桡骨缺失伴多发畸形一例
孕妇22岁,孕1产0,孕26周,平常身体健康,孕前3个月内曾染发1次,无放射线接触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孕4个月在外院行黑白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未行母血清唐氏综合征筛查.本次在我院行常规超声显示:胎儿头位,双顶径5.9 cm,头围22.1 cm,腹围20.3 cm,双侧股骨长均约4.4 cm;胎儿右上肢远端仅可见一根长骨回声(尺骨),长约2.4 cm,手掌向桡侧弯曲(图1),右手仅见四指,拇指缺如.左侧尺、桡骨均可显示,尺骨长约4.1 cm,桡骨长约3.8 cm.
-
老年人非酮症高血糖合并偏身舞蹈症2例
例1 女性,66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多动1个月,于2004年11月7日入院.既往:糖尿病史20余年,间断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稳定.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左侧面、唇、舌不自主多动伴不自主眨眼,左上肢远端多动重于近端,手指过屈,左拇趾不自主背屈,睡眠中消失.肌力5级,左下肢病理征可疑.头颅CT显示右侧尾状核头部和豆状核高密度影.血糖20.2 mmol/L,尿酮体阴性.诊断:糖尿病合并偏身舞蹈症.给予血管活性药、降糖药及氟哌啶醇1 mg每天2次,3 d后左侧舞蹈样动作逐渐消失.
-
平山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cuscul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早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Keizo Hirayama)在1959年报道.目前全球报道本病约1500例,主要发生在日本等亚洲国家及欧美国家,多为散发,罕见家族史.平山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但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预后与运动神经元病完全不同.笔者就平山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30%~50%的ET患者有家族史.传统观点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1].
-
原发脑内尤文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因1个月内发作性抽搐并神志不清3次入院.患者发作时表现为先有左侧口角抽搐伴左眼向外侧斜视,后依次出现左上肢、左下肢抽搐,伴有神志不清,每次发作约2 -3 min,不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查体除左上肢远端肌力Ⅳ+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行头颅CT检查发现右额叶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图1),进一步行MRI检查发现右额叶一大小约3 cm×3 cm×2.5 cm边界相对清晰的脑内占位,T1像上呈稍低信号,中间部分高信号;T2像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中间部分表现为更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灶周轻度水肿(图2),考虑为恶性肿瘤伴卒中.行长程脑电图检查后发现右额有异常放电,行全身CT及ECT扫描未见全身其他部位肿瘤,后行显微手术切除病灶.术中所见:颅骨正常,硬膜完整,肿瘤无包膜、灰红色,鱼肉状,边界欠清,瘤内有陈旧性出血.
-
平山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征象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又名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the distal upper extremity,JMADU),是一种与颈椎屈曲活动相关的良性自限性颈脊髓疾病.该病主要集中于日本,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 Keizo Hirayama)于1959年首次报道[1].我国自1990年后报道该病190余例[2],亚洲其他国家如韩国、印度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亦有散在报道[3-4].平山病临床症状与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中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PSMA)相似,临床极易误诊,但治疗方法不同,预后差别很大,因此对平山病的准确、及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
一例神经纤维瘤的误诊分析
1.临床资料1.1病史:患者女,25岁.左锁骨上窝发现肿物3个月.3个月前,患者无意当中于左锁骨上窝触摸到一个皮下肿物,约1.0cm×1.5cm大小,表面光滑,无疼痛,压之有轻微的麻木感,向上肢远端放射,除此之外无其它不适症状,所在市医院诊断为臂丛神经上干雪旺细胞瘤,建议手术切除.
-
青年人上肢远端肌萎缩1例
青年人上肢远端肌萎缩是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因此又称平山病,一般青少年期起病,15~25岁是发病高峰,男性占绝大多数,突出表现为一侧上肢远端肌萎缩,病后1~3年病情开始稳定,在临床上与运动神经元病一肌萎缩侧索硬化及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表现相似而预后却截然不同.现将临床上遇到的1例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
癔病性瘫痪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患者,男,18岁,主因四肢力弱4小时入院.患者于5公里跑中觉双下肢无力倒地,病前1周有上感史.查体:脑神经(-),双上肢远端肌力为2级,近端为3级,双下肢远端肌力1级,近端肌力2级,感觉正常,腱反射(+),病理征(-).
-
良性经过的特殊类型癫痫的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年龄6岁~12岁, 平均8岁. 性别: 男12例, 女5例. 全部病例发病前后身体、智力发育正常. 病史中仅1例可疑有高热惊厥, 2例有癫痫家族史, 1例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 2. 临床表现: ①感觉异常13例. 1例表现阵发性阴茎疼痛; 8例表现四肢不同部位的疼痛, 主要有大腿内侧, 足跟, 上肢远端;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1例报告
患者许××,男,74岁,退休干部。主诉:进行性双上肢肌肉萎缩,活动不利3年多。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麻木及拇指僵硬感,不伴疼痛。3月后,出现双上肢远端肌肉萎缩,尤以大、小鱼际、骨间肌萎缩明显,双手握拳困难,活动不利。当时未予以重视,1998年7月在本市人民医院作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考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先后给予B族维生素、针灸理疗等治疗,疗效不明显。近1年来,患者双上肢肌肉萎缩更加严重,同时伴有双上肢肌肉跳动,活动不利,抬举困难。近1个月,患者出现说话不清,吐字含糊,吞咽困难,呛水。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病史及家族史均无异常。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系统未发现异常,双上肢岗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骨间肌、大、小鱼际萎缩。双上肢可见肌束颤动,呈“鹰爪手”。双上肢远端肌力Ⅱ级,近端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双上肢痛、温觉缺失,深感觉正常。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实验室检查:颈部CT报告:①C4椎体向后滑脱。②C3~4、C5~6、C6~7椎间盘向后突出,硬膜囊受压。MRI示:椎管狭窄(C6~7脊髓节段明显),脊髓有轻度成角畸形。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脑电图,脑脊液及其它实验检查均无异常。入院后,经专家会诊,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
-
脊髓空洞症合并Arnold-Chriari Ⅰ型畸形1例
患者,男,26岁,司机,主因右侧肢体进行性乏力1 a,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1 a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呈进行性加重,从轻微乏力感发展至右侧肢体明显乏力,走路不稳,跛行,乏力以右上肢远端明显,伴右侧肢体无汗、怕冷.
-
青霉素过敏致神经毒性1例
患者,男,41 岁,因"右上肢及手背部油性物烧伤1 d"就诊.查体:体温37.6℃,心率74次/min,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上肢远端外侧及手背部约20 cm×5 cm×6 cm范围的Ⅰ度烧伤创面,表面有渗液.
-
物理因子对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1 对象与方法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患者治疗组 45例 , 男 32例 , 女 13例 , 年龄 45~ 79岁 , 平均 62岁 , 病程 1~ 10年 , 平均 3.5年 . 病变累及上肢 15例 , 累及下肢 30例 , 主要症状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出现下肢小腿部、足部或上肢远端疼痛、麻木 , 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 , 四肢肌力减退 , 肌萎缩、运动乏力、浮肿等 , 深浅感觉明显减退 , 跟腱、膝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 . 对照组 (单纯药物治疗 )40例 ,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糖水平经过统计学处理 , 差异无显著性 .
-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突出症状的高嗜酸细胞综合症1例报告
患者,女,40岁.因四肢疼痛、麻木无力20天于1999年5月1日入院.20天前无诱因双下肢皮肤出瘀点、瘀斑.翌日右上肢远端麻木无力,继而四肢疼痛、麻木无力.双手不能系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