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肩背酸又痛,揉揉后溪穴
后溪穴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它对应我们后背的督脉脊椎,督脉是阳脉之海,阳气旺盛,就好像火气很盛一样,需要水的滋润.我们这个后溪穴,就是专门为督脉提供水源的地方,所以古人说"后溪专治督脉病".就是说脊椎上的病都可以找后溪穴来治疗.这个穴有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的作用.
-
内外养生法:总有一款适合您——太极拳内外养生法系列谈(11)
1、旋捏手指内外养生法基本理论:手指28个小关节,节节活动--常旋捏也是太极拳手指松柔法的内容之一.旋捏大指通畅肺经、旋捏食指通畅大肠经,旋捏中指通畅心包经,旋捏无名指通畅三焦经,旋捏小指通畅心经和小肠经.有空闲时间想起来就旋捏,次数越多越好!
-
手指刷一刻疾病减一寸--刷指防治百病
中华先祖以非凡的智慧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并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人们早已知道,人体中有12条经络与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息息相关.其中6条(肺经、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心经与小肠经)是以手指尖为出发点的,因此,中医认为"手为诸阳之会".经常对手指进行刺激,就可以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
-
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对30例健康人心经及小肠经循经微循环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体感音乐低频声波(16~160 Hz)对健康人心经及小肠经循经微循环的影响,以及体感音乐治疗疾病的经络生物物理机制。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心经及小肠经附近,按顺序播放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同时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循经穴位的微循环变化,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对心经及小肠经有不同影响,差异显著;同一频率对同一经络上的不同穴位影响相似。其中 F1(43.65 Hz)对心经影响显著,F2(87.31 Hz)对小肠经影响显著。结论:心经及小肠经对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特性,特定频率声波可引起心经及小肠经共振,心经的共振频率为 F1(43.65 Hz),小肠经的共振频率为 F2(87.31 Hz)。
-
针刺小肠经不同腧穴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的特异性研究
目的:通过针刺小肠经不同腧穴观察小肠经腧穴与耳的相关性,比较其主治特异性.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听宫"组、针刺"肩贞"组、针刺"后溪"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以庆大霉素肌注(每日80 mg/kg,连续20 d),造成庆大霉素耳毒性模型,造模同时针刺组每日分别针刺"听宫""肩贞""后溪"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20 d.观察各组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耳蜗铺片、听毛细胞缺失数、热休克蛋白活性表达及透射电镜下听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针刺"听宫"组耳蜗铺片、听毛细胞缺失数、听毛细胞超微结构情况均明显好于模型对照组,同时,针刺"听宫"穴可以明显增强内耳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他4组比较P<0.01.针刺"后溪"和"肩贞"二穴对各项检测指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结论:并不是小肠经上的所有腧穴都与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只是局部穴位才具有这样的特点,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
-
电针经脉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
我们过去的工作证明,电排针刺激心经、小肠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本研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表里相合"的理论,在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上,观察电排针刺激心经"神门"-"通里"段和小肠经"养老"-"支正"段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
-
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
白花蛇舌草治疗口腔溃疡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性甘寒,入胃、大小肠经.功效清热,利湿毒、消痈.临床用治痈肿疮毒、蛇毒咬伤,热淋等.现代多试用癌症治疗,笔者取白花蛇舌草煎液含漱,治疗口腔溃疡效果较佳.举例如下.
-
白花蛇舌草善治急性肾炎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其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尿通淋.临床常用治疗热毒疮痈,肠痈及热淋等证.笔者以大剂量白花蛇舌草为主药治疗急性肾炎疗效颇佳,且疗程短,无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
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现状概述
中药穿心莲,性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喜炎平注射液是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溶液,有抗病毒、抗菌、解热作用,可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
胃结肠韧带裂空疝所致急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男,54岁.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周"以"急性肠梗阻"于2011年10月9日入院.查体:T:36.5℃,P 74次/min.R 20次/min,BP:120/80mm Hg.腹部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中下腹有压痛,轻度反跳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常规:WBC6.50×109/L,NEU% 69.7%,HGB 149 g/L,PLT 297×109/L.血淀粉酶:23 U/L,尿淀粉酶405 U/L.腹部立位平片:小肠见多发液气平面;钡剂灌肠造影:未见异常.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腹水,小肠广泛充血水肿,明显扩张,肠腔内触及散在肠石(术中挤压成小碎块).距回盲部约45~50 cm小肠空瘪,其上方小肠扩张.探查胃结肠韧带(胃大弯下缘),有一"纤维环",小肠经环进入小网膜囊长约10 cm.剪断纤维环,小肠梗阻松解,其血运尚可,将小肠内容用手轻轻挤压通过回盲并辨入结肠,修补胃结肠韧带裂孔.术后第9天痊愈出院.
-
闭孔疝二例误诊分析
病例1 女,68岁,身高160 cm,体重41 kg,生产6次.因腹胀痛5 d,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2 d求诊.查体:腹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著,伴轻度反跳痛,无明显肌紧张.未行CT检查.术前诊断为肠梗阻.右侧经腹直肌入路,向外提出扩张肠管,寻找扩张、狭窄交界处时,发现小肠经右闭孔管突出腹腔并嵌顿于此处,证实为右闭孔疝.拉出小肠,证实无坏死后,内翻疝囊并切除结扎,将闭孔内肌筋膜与耻骨骨膜缝合,闭合闭孔管内口.术后随访7年无复发.
-
鸭跖草的采收加工与伪品鉴别
鸭跖草为较常用中药,始著录于唐代《本草拾遗》.陈藏器曰:"鸭跖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好为色,有角如鸟嘴."《本草纲目》释名: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兰姑草.李时珍日:"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生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植物名实图考》亦记载有鸭舌草,云:"处处有之,固始呼为鸭儿嘴.生稻田中,高五六寸,微似茨菇叶……开小蓝紫花六瓣,大小相错;黄芯数点,袅袅下垂……"综其上述,结合《植物名实图考》鸭舌草植物形态图,可知古之记载与今种一致.本品味甘、淡,性寒.归肺、胃、小肠经.具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等症.
-
山西连翘为道地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其味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治疗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高热烦渴等。
-
药物引起的营养缺乏症
1药物引起的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症1.1维生素B1亦称硫胺,主要在小肠经主动转运吸收,一般很少发生维生素B1缺乏,据报道,阿司匹林能增加维生素B1从尿中的排出.大量饮酒者会因为硫胺缺乏而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和韦尼克氏脑病.
-
柴草瓜果篇第十一讲车前草(车前子)
车前草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全草和成熟种子均可入药,为药食两用植物。车前草在抽穗至开花前,药效高,可进行采集,把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泥沙,干燥,切断入药。车前草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具有清热,利尿通淋,祛痰,凉血,解毒作用,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抗炎、利尿、镇咳、平喘、祛痰等作用。古今医籍多有记载,如车前初以种子入药,始载于《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别录》并用叶及根。《药性论》载: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日华子本草》载: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本草纲目》载:止暑湿泻痢。《雷公炮制药性解》载: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赤白带浊,血闭难产。
-
去甲斑蝥素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
人类用斑蝥治疗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木经>中称其味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大肠和小肠经,具有攻毒蚀疮,逐淤散结的功效.斑蝥抗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素,主要用于治疗肝癌,食管癌及胃癌等.但斑蝥素对泌尿系统刺激作用较强烈,应用受到限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斑蝥素的衍生物,是从斑蝥中提取斑蝥素并经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型低毒的抗癌药物,具有抗癌和升白细胞的作用,是当今国际上第一个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抗癌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NCTD的抗癌作用机制有一定的了解,现就NCTD的研究进展和与乳腺癌的关系作如下介绍.
-
皮的药用(三)
槟榔皮槟榔皮又称大腹皮、腹毛、槟榔衣,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主产于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其性微温,味辛,入脾、胃、大肠、小肠经,含有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成分,具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气滞、胸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本草经疏》载:"大腹皮,即槟榔皮也.
-
《药性赋》释义
金铃子 又名川楝子、楝实,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每年秋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即可人药.其性寒,味苦,有毒,人肝、胃、小肠经.据测定,其有效成分主要为川楝素,以及苦楝子酮、脂苦楝子醇、21-0-乙酰川楝子三醇等,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川楝素具有杀虫作用,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川楝子常用于治疗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本草纲目》载:"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言其补精血,但尚无文献记载.
-
活血化瘀中药三七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三七,又名田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主产于云南、广西及四川等地,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及小肠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补虚等功效,主治咯血、衄血、外伤出血及跌打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