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大口服降糖药餐前餐后有学问
近2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100人约有3~4人得此病.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中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其中,以口服降糖药为常用.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三大类: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的作用各有特点,服用佳时间不一,如果掌握它们的特点,将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中药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
业已共识,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消渴病的中药及方剂。本文仅就某些中药及成分与方剂的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中药及其成分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 近20年,对糖尿病的病因,病理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进展。口服抗糖尿病的西药也有相应的发展,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尚在临床试用的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等。因此,不少学者也从上述不同途径探讨了中药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药理作用。以下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作一介绍。
-
肝源性糖尿病40例临床及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肝源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肝源件糖尿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控制饮食、保肝、小剂量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治疗及良好的护理指导,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易发生糖代谢紊乱,发生机制可能与肝炎病毒对胰腺细胞的直接损伤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肝源性糖尿患者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治疗.良好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患者抗糖尿病药物的选择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其中具特征性的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即所谓的糖尿病肾病( diabetes nephropathy ),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此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常可合并其他各种肾脏病变如高血压肾病、尿酸性肾病、慢性肾炎和泌尿系感染等,而导致肾脏受损或肾功能不全,可广义地称为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200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 NKF)公布的指南提出了新的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定义[1],指南将慢性肾脏病的确定基于肾损伤的证据和肾小球滤过率,与病因无关。慢性肾脏病的肾脏损伤的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可以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1)病理学检查异常;(2)肾损伤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蛋白尿(微量或大量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K/DOQI指南及ADA建议使用CG、MDRD等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临床非常常见,糖尿病慢性肾病病变患者如何合理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二肽酰酶4抑制剂、胰高糖素肽-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等几乎均不同程度经肾脏排泄或降解,故临床在使用或选择抗糖尿病药物时,应了解其是否存在肾脏病变及其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
-
阿卡波糖(卡博平)——降低餐后血糖,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
为什么说阿卡波糖(卡博平)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主要有4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中只有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针对中国饮食量身定制的一种降糖药品.
-
降糖治疗分阶段,有效避免低血糖
口服药--药物越新通常越好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常被认为低血糖发生风险较低.新型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一般认为引起低血糖的风险远低于老的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
-
解读阿卡波糖(卡博平)在降糖治疗中的地位
阿卡波糖(卡博平)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要了解阿卡波糖的作用特点,我们必需先了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
糖尿病患者如果肝功能损伤该如何吃药?
近20年来,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降糖药引起的肝损害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分为磺酰脲类、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五大类.
-
口服降糖药在逆转糖尿病前期中的作用
背景 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是正常与显性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阶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这是独立于糖尿病进程的.据数据显示,有各种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帮助人们从糖尿病前期回复到正常血糖.目的 评估口服降糖药物逆转糖尿病前期的疗效.方法 在MEDLINE(1950~2011年11月)、EMBASE(1990年~2011年11月)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索引至2011年9月)上进行检索,并手动搜索了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和综述,以找出额外的相关研究报道.包括了随访12周或更长时间来评估口服降糖药逆转糖尿病前期到正常血糖的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效应模型被用来计算95%可信区间(CI)的比值比(OR).结果 十三项研究(n=11,600人)包括在荟萃分析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前期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使血糖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增加一倍(OR 2.03. 95%CI 1.54~2.67).在评估各类口服降糖药物时,噻唑烷二酮类(OR 2.33,95%Cl 1.93~2.81)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OR 2.02,95%CI 1.26~3.24)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然而,双胍类(OR 2.04)和磺脲类药物(OR 1.84)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06和0.39).结论 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治疗中,口服降糖药与安慰剂相比,血糖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增加:只有噻唑烷二酮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了使血糖恢复正常的可能.
-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背景:随着新兴口服降糖药不断出现,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急需对它们进行疗效对比.目的:总结关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二代磺脲类、双胍类、TZDs、格列奈类以及α-葡萄糖昔酶抑制剂类)利弊的英文文献.资料来源:MEDLINE、EMBASE以及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中始于2006年1月份的原始文献以及始于2005年的系统回顾文章,加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公开的数据以及工业数据.资料分析:相关临床试验证据对主要临床终点(如:心血管死亡率)不具有决定性,因此,回顾主要限于研究中期终点(intermediate end point).大部分口服药物(TZDs、二甲双胍以及瑞格列奈)降血糖作用与磺脲类相当(A 1 C绝对降低1个百分点).安慰剂对照试验间接对比分析表明那格列奈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效果稍差.与其它口服药相比,TZDs是唯一一类对HDL-C有益(相对平均升高0.08到0.13mmol/L[3~5mg,/dL])但对LDL-C有害(相对平均升高O.26mmol/L[10 mg/dL])的药物.二甲双胍可以使LDL-C降低大约0.26mmol/L(10 mg/dL),而其它口服药对LDI-C无明显疗效.除二甲双胍外大部分口服药可使体重增加1到5 kg.磺脲类和瑞格列奈与低血糖危险相关性较高,TZDs与心力衰竭危险有较高相关性,二甲双胍较其它口服药胃肠危险陛较高.服用二甲双胍而无共病(comorbid condition)的患者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低于服用其它药物的患者.局限性:关于主要临床终点的资料比较有限.除了低血糖症,关于其它不良事件的报道不一致,不良事件的定义因研究资料不同而异.一些实验没有评价相关有害因素,一些观察性研究或许被忽略.结论:与更新、更贵药物(TZDs、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以及格列奈类)相比,在血糖控制、血脂以及其它间接终点方面,较早药物(二代磺脲类和二甲双胍)与之疗效相当或稍胜一筹.为了比较各种口服药对严重临床终点的疗效,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比较研究.
-
目前哪些口服降糖药特别有效
口服药是糖尿病病人常用的药物.所谓口服降糖药,就是指经口服用后有降糖作用的药物,主要指西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二酮4类.
-
拜唐苹必须跟着主食吃效果才好
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属于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由于这类药物在小肠内发挥作用的时间有限,大约为半小时,而且只对主食等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引起的高血糖有效,因此佳服药时机是与第一口主食一起嚼服.
-
伏格列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商品名"倍欣",天津武田公司产品)是新一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能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1].我们对我院内分泌科经饮食运动治疗及其它口服降糖药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加用倍欣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治疗
2型糖尿病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其中少部分(约15%)在早期阶段通过饮食、运动和减轻体重等疗法可以控制病情,而大多数需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目前除了传统的磺脲类和双胍类外,还有一些新型口服降糖药,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等.
-
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1 临床资料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均为Ⅱ型糖尿病,症状多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已有并发症的出现.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注射治疗,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三种.对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采用相应专科治疗.结果,42例出院时空腹血糖4.8-6.5 mmol/L,餐后血糖5.8-8.3 mmol/L.
-
那格列奈的药理特性与临床应用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的内分泌系统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itus,NIDDM,又称2型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1.2亿,其中90%为NIDDM.除胰岛素外,口服降血糖药也可用于NIDDM的治疗.在传统的口服药物中主要有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双胍类(如:苯乙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其中餐时血糖调节剂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进展较快、引人关注的药物之一.
-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纪要
1 有关胰岛素增敏剂自第1代磺脲类降血糖药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以来,迄今已逾越半个世纪.伴随对糖尿病研究的进展,口服降糖药已打破传统的磺脲类、双胍类的结构模式,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胰升血糖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拮抗剂、肾上腺能α2受体拮抗剂、糖原异生抑制剂和有机氧钒化合物等相继问世.
-
四亚类抗糖尿病药的临床应用评价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在于通过非药物(饮食、运动、血糖监测与教育)和药物治疗(俗称“五驾马车”治疗)以减轻患者症状,并将其长期并发症(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降至低。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也需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依据临床相关指南,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可采用4级阶梯:二甲双胍是首选,若无禁忌证,应一直保留在药物治疗方案中;如果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二线治疗);如果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三线治疗);如果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四线治疗)。
-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新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苯甲酸阿格列汀
2型糖尿病是以糖代谢自身稳定功能受损而致高血糖为特征的综合征,其患者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双胍类、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进展,单药治疗失效、治疗中的低血糖和体质量增加难以避免,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达标。近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抗糖尿病药的研发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日本武田制药公司开发的阿格列汀( alogliptin)就是这众多新药中的一员。
-
口服降糖药的新挑战: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2抑制剂
作为世界性的慢性或终身疾病,同时亦是全球和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防治已成为世界关注和药物研发的热点。通过非药物(饮食、运动、血糖监测与教育)和药物治疗(俗称“五驾马车”治疗)借以减轻症状,并将长期并发症(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风险降至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由此,催生了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的作用机制和靶位不断拓展,迂回于传统作用途径--胰岛B细胞之外,主要增加组织与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抑制小肠刷状缘上的α-葡萄糖苷酶;或增加基础状态下糖的无氧酵解,或通过肠道肠促胰素L-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或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以减少GLP-1的降解。包括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P-1类似物、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2型转运体抑制剂等,给血糖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防范、联合用药带来了期盼,并有望成为对抗糖尿病的新颖的和重要的策略。但其所致心血管、胰腺炎、感染的风险也不容乐观,在追求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应引起极大关注,权衡利弊、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