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龈反复出血中医有方

    作者:冯崇廉

    牙龈出血从西医角度来看,主要是牙周炎,牙医一般通过局部清洗和消毒杀菌,马上就能见效.然而,如果是反复地牙龈出血,这就可能与其体质相关.牙龈出血中医叫齿衄,是以牙龈齿缝出血为主证的病证.出现齿衄的入主要是两类人群,一类是体热、胃热的人,另一类人则是脾虚.前者由于体热或胃热,而导致“迫血妄行”,出血量较大,且血色鲜红.后者的话,则是缘于“脾不统血”,出血量不大,且血色黯淡.

  • 健脾止血方对脾不统血证大鼠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文亮;王淑美;张淑慎;魏玉林

    目的:研究健脾止血方对脾不统血证大鼠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归脾汤组),健脾止血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小承气汤+阿司匹林灌胃法建立大鼠脾不统血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5 ml,归脾汤组给予归脾汤6.0 g/ kg 灌胃,健脾止血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健脾止血汤2.0 g/ kg,4.0 g/ kg,6.0 g/ kg,每日1次,共2周。检测各组大鼠出凝血时间、凝血指标[(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健脾止血方高剂量组出凝血时间明显缩短,PT、APTT、TT 缩短,FIB 明显增加,血小板聚集率提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健脾止血方高剂量组作用优于归脾汤组(P <0.05)。结论健脾止血方能够促进脾不统血证大鼠血液凝固,其止血作用优于归脾汤。

  • 运用脾统血理论指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

    作者:褚雨霆;陈信义;李天天;陈科;侯丽

    “脾统血”是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义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反之,这种生理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病理现象.基于中文“统”字解释,提出广义的“脾统血”概念.指脾有“统领”和“总辖”血液功能,并通过文献查阅和临床实践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慢性期出血与“脾不统血证”极为相似,涵盖了统则血生、统则血行、统则血止、统则血裹4种生理变化、病理过程及其治疗法则.

  • 健脾益气摄血颗粒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珺;张蕴;张玲;张雅月;马薇;陈科;陈信义;侯丽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摄血颗粒改善“脾不统血证(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症状及止血疗效.方法:应用中央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ITP患者按3∶3∶2分为中药组(健脾益气摄血组)、联合组(健脾益气摄血联合强的松组)、西药组(强的松).治疗21d,每周访视1次,采集症状与出血等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临床症状疗效中药组(104例)、联合组(103例)在临床证候显效率与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7d后出血程度较入组时明显减轻(P<0.05),中药组的血小板均值及增长趋势始终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健脾益气摄血颗粒在改善“脾不统血”ITP患者的脾(气)虚症状及出血症状上,疗效优于并早于单用强的松;联合用药优势更加明显,并且对强的松可能潜在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爱萍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广木香、大枣、生姜等组成.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不寐及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之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皮下出血.我院临证灵活运用于治疗冠心病、汗证、白细胞减少症,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 冠心病患者,男,65岁.2005年10月8日初诊.有心肌梗死病史一年,近两个月自觉呼吸困难、气短乏力、活动则加剧,曾服硝酸异山梨酯、卡托普利、肠溶阿司匹林、地高辛等药.

  • 功能性子宫出血与脾不统血

    作者:张安富;邓玉霞;夏良佳;吴驹;何霞;陈美玲

    功能性子宫出血系现代医学诊断术语,凡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非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不正常阴道出血,统称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其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机能密切相关,一般分为排卵型和无排卵型两大类,前者有排卵和黄体形成,但黄体不健或萎缩不全,多见于生育期妇女,且往往出现在流产或足月产之后;后者卵巢不排卵,无黄体形成,多发生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治疗方面,二者除对症止血外,主要使用激素,尤其是性激素,以恢复排卵功能或协助完成月经周期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 漫谈"乳衄"及中医的治疗

    作者:哈孝贤

    "乳衄"是中医的病名,主要指乳头血液外溢的症状.早提出这一病名的,是清代医学家顾世澄,其在所著的<疡医大全>一书中说:"妇女乳房并无坚肿、结核,惟孔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他认为,所以发生乳衄,是由于"思虑过度,肝脾受伤",以至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所统",从而"成衄也".

  • 仙鹤草的临床应用

    作者:严玲;孙书华;王国强

    仙鹤草始载《图经本草》,原名龙芽草,性味苦涩、微温,人心、肝、脾经,功能收敛止血、补虚.仙鹤草在临床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确切,略述如下.1 仙鹤草治疗各种出血证据药理研究[1],仙鹤草所含仙鹤草素、维生素B及鞣质,有增加血小板及加快凝血的作用.经临床验证,凡遇有出血患者,用之确有止血之效.但应注意本品药性收敛固涩,单味药宜慎用,以防血止留瘀,临证时应先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伍以它药使用:①治疗崩漏出血,属血热妄行者常配伍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属脾不统血者,以仙鹤草60g,加用党参、白术、黄芪等药;属虚寒漏下出血者,配合鹿角胶、艾叶炭;瘀血所致的崩漏当配合花蕊石、血余炭、蒲黄炭、三七粉;②治疗胃热呕血,常配藕节炭、竹茹、大黄炭以清热和胃、降逆止血;③治疗肺结核咳血及支气管扩张咯血以仙鹤草为君,辅以百部、白及、川贝母以养阴润肺;④治痔漏便血,酌情配伍栀子、槐花、生地黄;⑤治痢下便血可配马齿苋、白头翁、秦皮;⑥治疗泌尿系感染尿血则配马鞭草、白茅根、墨旱莲等;⑦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仙鹤草100 g,配伍党参、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疗效甚佳.

  • 归脾汤异病同治略论

    作者:徐凤春

    归脾汤,史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后经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又增补了脾不统血之功效.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从此一直沿用至今,现将笔者临床应用此方的心得报道如下.

  • 归脾汤的应用

    作者:陈宝明

    归脾汤一方出自<济生方>,方中由白术、茯神、黄芪、人参、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等十味药组成,<校注妇人良方>又补入当归、远志,总共十二味药,用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所致之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妇女月经提前,崩漏等.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补气、生血,养心益脾;黄芪、白术、甘草、姜枣益气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益心脾;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安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故本方为养心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临床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

  • 归脾汤加减治疗少女月经先期34例

    作者:韩鸿雁;陶艳玲;袁丽颖

    目的 观察归脾汤加减治疗少女月经先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病34例,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进行辨证治疗.结果 34例中,治愈22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1%.结论 以归脾汤为主方治疗少女月经先期证属心脾两虚、脾不统血型疗效显著.

  • 归脾汤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郑燕;李良;黄天生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此为中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精神[2]。
      归脾汤原载宋代严用和所撰《济生方》一书。原方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及当归、远志(后两味由《校注妇人良方》补入)组成。功用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等,均属本方适应范围。此外,妇人脾不统血所致的崩漏也属本方适应证。本方因其配伍合理,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现以治疗失眠、郁证、心悸、汗证等病案举例说明。

  • 脾主统血理论的内涵与拓展

    作者:李天天;褚雨霆;杨璐;陈信义

    按照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脾有"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其中,脾统血被描述为具有统摄血液于经脉之中循行,并防止其溢于脉外的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针对脾统血理论提出了以下见解:1)脾脏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脾主运化有赖以脾气的推动;主升清有赖于脾气的升发;主统血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并指出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2)主统血理论具有独立性:脾统血生理功能可用"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常态运行,而不溢出脉外"描述;与之对应的"脾不统血"病理特性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应当描述为:"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基础上,并见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3)脾主统血理论具有拓展性:狭义的脾统血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脾统血应当包括生血、行血、止血、裹血四种生理与病理变化过程.拓展的脾统血理论认为,生血为统血之本,行血为统血之道,裹血为统血之枢,止血为统血之果.

  • 脾不统血与肝不藏血出血机制之辨析

    作者:吴华强

    脾不统血与肝不藏血均可导致出血,但二者的病变机理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需加析别.

  • 鼻衄灵方治疗小儿鼻出血

    作者:魏久贞

    鼻出血是小儿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该病与肺经热盛、脾不统血、肝火上逆、胃热炽盛、肝肾阴亏等密切相关.自2001年以来,笔者自拟鼻衄灵方治疗小儿鼻出血23例,辨证为肺经郁热,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益血宁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辨析

    作者:邹鑫

    目的:观察益血宁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服用益血宁,30 d为1疗程,1疗程后做血常规化验,观察血小板变化.结果:182例中,显效155例,良效21例,无效6例,有效率94.5%.结论:益血宁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

  • 艾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

    作者:王洪英;马海燕

    功能性子宫出血属祖国医学“崩漏”的范畴,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之证,为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笔者对未发现明显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子宫出血28例,用艾条隔姜灸神阙、隐白穴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均为门诊女性患者;年龄18~30岁4例,31~40岁14例,41岁以上6例;病程在1 a以内者18例,1 a以上者10例;出血持续1个月以上者11例,1个月以内者17例;已婚22例,未婚6例;病由产后、人工流产后4例,上环后5例,原因不明者19例。2 治疗方法  取神阙及双侧隐白穴,将鲜姜切成厚约3 mm的薄片,贴于神阙及双侧隐白穴上,点燃艾条,隔姜悬灸(以患者自觉温热为宜),每穴30 min,1次/d或2次/d,7次为1个疗程。止血后,第2个月再隔日灸疗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1个疗程内出血停止者为显效;2个疗程内出血停止者为有效;3个疗程以上出血仍未停止或出血仍多者为无效。3.2 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4 体会  《血证论》说:“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漏”。脾统血,故取脾之井穴隐白以健脾益气;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统一身之阴经,神阙归任脉,为先天精气进入之处,故取之以滋肾阴,调冲任、益精血。两者合用则脾肾可补、冲任可调,则统摄有权,血自归经而漏下可止。

  • 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疗效观察

    作者:沈霖;沈迪;杨胜兰;范恒;谢晶;王爱莲;高兰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方对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48例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98例用自拟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西药组50例用安络血、维生素C、K、P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止血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缺陷的恢复率.[结果]中药组止血总有效率为89.8%;西药组为54.0%(x2=45.83,P<0.01);中药组血小板聚集缺陷的恢复率为72.4%,西药组仅4.0%(x2=62.06,P<0.01).[结论]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疗效优于常规西药.

  • 脾不统血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作者:沈迪;沈霖;王爱莲;杨锐;杨焰;魏文宁

    目的:探索脾不统血证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中医诊断脾虚证伴有慢性多部位反复出血患者,选择其中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像无明显异常者共146例,采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应用3种常用诱聚剂诱导患者血小板出现聚集缺陷者76例,其缺陷率占52.05%;对照组为脾虚证无出血者82例,其血小板聚集缺陷者21例,占25.61%。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4.63,P<0.01)。结论:脾不统血证慢性反复出血的发病机制,半数病例可能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有关,但其确切病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 脾虚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林代华;钟梁;黄英;彭成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建立的脾虚动物模型,将其分为四类:泻下法、饥饱失常法、偏食苦味法、偏食酸味法、过食肥甘法、劳倦法、利血平法及复合法建立的脾气虚动物模型;应用泻下法和伤湿法建立的脾阳虚动物模型;过酸法、醇酒法、破血法建立的脾气虚脾不统血动物模型;甲状腺素加番泻叶法建立的脾阴虚动物模型.还概述了脾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并从一般表现、形态学、免疫、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指标对各种脾虚模型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指出虽然有较多的造模方法,也建立了多种脾虚模型并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需对模型复制的各环节作进一步规范;理论上还应有脾气下陷病机的动物模型,但少有报道:现代分子生物学发现,大多数的临床表现都可以归结到基因的异常表达上,而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临床疾病均是病证统一的,而病证结合的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也才刚开始.这些都应该是脾虚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