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病患者也可以享"性福"
研究显示,在经历了急性心血管事件后,多数病人的性生活和婚姻质量是不令人满意的,超过50%的病人在心梗后都经历了性生活次数和满意度的下降.心梗后是否能过性生活?性生活会不会导致再次心梗?这是很多男性患者及其伴侣共同关心的问题.
-
温阳益心法治疗冠状动脉闭塞验案三则
温阳益心法是基于胸痹阳虚痰瘀病机提出的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治法,该法温通并用、标本兼治,具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停减硝酸甘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多重作用,同时可较为有效地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本文以三则验案为例,介绍温阳益心法的应用,启发治疗大面积冠脉狭窄的用药新思路,在有创性血管重建之外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
"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点、干预时机,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刍议瘀毒内涵及其在冠心病事件发生中的意义
瘀毒的内涵是瘀、毒两种病因的共存及其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转变从化;涉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组织坏死等病理过程,其现代医学表征当首选具有危险分层及预后价值的指标;治疗上,活血解毒是冠心病瘀毒证的基本治法,根据毒邪浅深,分别应用清透解毒和清热解毒药.
-
活血解毒中药抗炎及稳定易损斑块的探索与思考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血管的慢性炎症病变,其累及心脏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AS危险因素的深入了解和积极控制,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一级预防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全球每年约1900万人突发急性心血管事件.这迫使我们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心血管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
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历经百年,但仍缺乏根本性的突破.近年来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对稳定斑块而言,易损斑块更易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有研究表明,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也因此,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
-
社区综合防治护理管理在心血管病急性事件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并探讨护理管理应用于社区急性心血管护理过程中,对急性心血管患者血压状况及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对在社区治疗的20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00例.干预组实施社区综合防治护理管理;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血管患者的血压状况,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度,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
早期检测易损斑块的无创方法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往往以急性血管事件表现出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附着、形成,进而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一系列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尽管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方面已取得比较好的进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高居榜首,在美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25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39 s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故如何早期预测慢性冠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突然出现的急性血管事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血管事件首要表现是: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卒中.更进一步来说,尽管我们以积极的治疗使一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存活下来,但存活者发生一系列后续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仍较高.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冠脉斑块易损性有关,故如何识别和稳定易损斑块,在斑块破裂之前即进行早识别、早治疗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旨在结合近年来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对易损斑块的早期无创识别进行综述.
-
您所不知道的糖化血清白蛋白
GA帮您鉴别"真假糖尿病"GA是血中葡萄糖与血浆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血浆中占70%左右的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7~19天,所以GA值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测定前2~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当人在急性应激时,如外伤、感染以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等病变发生时,非糖尿病患者在此时出现的高血糖,很难与糖尿病鉴别,而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联合测定,就有助于判断高血糖是暂时性或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从而鉴别高血糖是糖尿病还是单纯应激状态.
-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检测方法学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本身是一种动脉壁的疾病,其斑块的具体结构和成分比造影所示的管腔狭窄程度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更为重要.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罪犯病变恰恰是造影所并不在意的轻、中度狭窄病变(狭窄度40%~70%),常常缺乏先兆症状而引起突发性心脏事件.因此,开展新的检测技术以尽早检出易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斑块,对防治ACS有重要意义.
-
远程监护技术在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临床应用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突发急性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等),其中有70%以上发生在院外,失去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救治从而导致死亡.如果早期发现患者出现的先兆,及时救治,不但可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危险性的特点,要防治心血管疾病就必须对患者的心电进行长时间实时监测[1].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
心血管外科术后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病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致病因素、疾病经过和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1-02间,39例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观察分析本组患者的病种与手术方式,术者与手术例数分布,以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特殊治疗经过等指标.结果:39例患者中,有11例在术后早期出现意识障碍伴谵妄躁动,其中2例患者合并典型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与39例患者相关的18位主刀术者中,单个主刀术者完成的手术例数从1例至6例不等.其中在9位主刀术者完成的9例(每人1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有5例出现意识障碍伴谵妄躁动和1例急性心血管事件,而1位主刀术者完成的6例患者中,术后早期仅1例出现意识障碍伴谵妄躁动.全组患者经过镇静、脱水和中枢神经代谢支持等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心血管外科术后因脑血管和冠状动脉气栓导致的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应予以重视和明确诊断,以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手术过程中对排除心室腔和大血管内残余气体的重视程度,必要的监测和引导设备,手术技巧和规范操作等因素与术后气栓密切相关.气栓的量和所累及脏器功能损害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过程和预后.
-
全导联远程实时传输Holter的临床应用及心电学危急值的思考
目的:心脏病发作常常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容易漏诊,不易捕捉,甚至发生猝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病史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我国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约300万人,其中70%以上是在社会和家庭突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失去宝贵的早期救治时间而导致死亡。有的研究表明,网络心电图的心电异常检出率40%以上,而常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只有1.1%。早期预警、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危机心电异常,是防止突发心血管急性事件死亡的有效措施。新型12导联同步记录实时传输Holter可以实现远程心电监测,24 h移动实时监测等功能。为探讨全导联远程实时传输Hol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阜外医院的1000例远程心电监护数据。
-
延迟强化降压治疗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有关
一项大型分析发现,当患者收缩压高于150 mmHg后再行强化降压药物治疗,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高血压患者强化治疗推迟6周左右以及药物治疗后随访延迟,均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Wenxin Xu博士和同事在2月5日发表于BMJ的文中指出,该研究旨在观察高血压检查和强化降压药物治疗之间以及强化药物治疗和随访测量血压之间的佳时间。目前,高血压检查及其管理之间时间延迟,甚至高血压1级患者佳干预时间方面的数据均很少。作者写道,“收缩压140~149 mmHg的患者治疗尤其争议颇多。” -
心血管外科术后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病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 针对心血管外科患者发生术后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将我院心血管外科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术后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发生术后意识功能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密切关注,重点围绕上述术后并发症产生的患者群体以及其主刀术者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基于患者病情及术者两方面进行病因分析,同时总结临床治疗体会.结果 在所选的100例患者中,共有30例于术后早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躁动、神志不清等),5例患者合并伴随一定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同其病种显著相关(本次临床实验中心脏瓣膜病且行瓣膜替换术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P<0.05),同主刀术者单人完成手术例数关联性不大(P>0.05);经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急性心血管事件概率同其心血管急性种类密切相关,且多与冠状动脉、脑血管气栓密切相关,故要提供充分的早期干预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
超敏 C 反应蛋白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是血浆中的一种 C 反应蛋白,又称为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 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血清 hs-CRP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无症状心肌缺血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dial ischemia, SMI),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终会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早期发现高危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并进行干预对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 hs-CRP 在预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远期预后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
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降脂治疗的策略
目前心血管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药物治疗和再血管化策略的进展已经明显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但仍有许多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估计美国2010年有785000人将新发冠脉事件,470000人将再发事件[1],虽然没有统计学数据,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可能每年有更多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
-
心血管急救绿色通道中的拐点
拐点在数学上称为一条轨迹或曲线上曲率半径为无穷大的点.在临床实践中则是个转折点、关键点、临界点,或者是平衡点.急救绿色通道代表快捷、高效、不间断的救治过程,为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救治环节保障.然而,在绿色通道运行中,对急症病理生理机制的变化,救治时限的要求,以及采取救治场所的要求方面,都应注意其中的拐点问题.
-
辛伐他汀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的抗炎作用
目前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一些因子可能促使和维持此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炎症。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巨噬细胞清除受体可能减少和处理动脉壁的LDL颗粒,从而形成泡沫细胞和发生炎性反应。已知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的一个临床标志,血浆CRP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严重性和范围相关。CRP水平较高可作为心肌梗死的生存者和稳定或不稳型心绞痛患者冠脉事件预后的标志。有学者报告,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应用他汀类降低血清胆固醇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或延长生存。近有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除降脂作用之外,还具有非脂质效用,包括抗血栓和抗炎特性。近两项初步报告指出,应用他汀类治疗可降高脂血症的冠脉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和降低脂多糖激发的血标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浓度。波兰Jacek Musial等进行一项研究,评价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高胆固醇血症者的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此项研究包括33例总胆固醇(TC)>6.5 mmol/L的无症状男性成人和25例临界高胆固醇水平(5.2与6.5mmol/L之间)冠心病男性成人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两组均在3个月辛伐他汀疗法(每日20~40 mg)的前后测定CRP、TNF-α、IL-6和IL-8水平。前一组在应用辛伐他汀之前及合用时给予2周阿司匹林(300mg/d)治疗的前后也测定上述炎症标志项目。结果,两组的CRP和TNF-α均明显降低;仅显著高胆固醇血症者的IL-6水平下降。阿司匹林对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无影响。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男性成人的血清CRP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小剂量阿司匹林不能增加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摘自Int J Candiol, 2001,77: 247)
-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急症,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主要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其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病因导致心肌缺血。临床上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大约30%的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反复发作,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