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司匹林量小预防作用不小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早在1968年就被注意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对自愿者的试验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有效治疗得到证实.几十年来,在加拿大、美国等不少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国家的许多试验和观察证明:在预防心血管病方面大剂量阿司匹林并不比小剂量更有效.30~1300毫克范围内的使用剂量抗血栓形成的效果是一样的,这就不必担心大剂量引起的损伤胃、肾的药物副作用.
-
血小板L-Arg/NO系统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小板除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外,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现已证实,血小板内含有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能利用左旋精氨酸(L-Arg)合成血小板一氧化氮(platelet-derived nitric oxide,PDNO),PDNO通过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GMP)升高,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作用.而原发性高血压时血小板存在一系列功能的异常,其中血小板L-Arg/NO系统功能改变是其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
依诺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术中抗凝方案仍未统一.传统的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抗凝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回顾性、非随机研究的结果,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依据,在合理剂量及理想抗凝强度方面仍存在争议.因此,探寻PCI术中合理的抗凝方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与普通肝素相比,在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其血浆半衰期更长、生物利用度更高、促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更强、促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弱,因此逐渐在PCI术中得到了应用.已有一系列试验对PCI术中应用LMWH抗凝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其中应用依诺肝素(enoxaparin)进行的研究较多,本文将讨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COX)-1,阻止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A2(TXA2)形成,从而发挥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汇总分析表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高危患者血管性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卒中或死亡)发生率降低25%~30%[1],但是仍有10%~20%的患者5年内再发血管性事件[1,2 ].
-
使用阿司匹林,你应该知道的几个问题(上)
从阿司匹林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发现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医学家发现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近50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明,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达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无论是二级预防还是一级预防都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且物美价廉,性价比极高.
-
氟比洛芬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兼具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炎症、发热和轻、中度痛的对症治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活性,干扰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合成酶(prostaglandins synthetase,PGs)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是NSAIDs抗炎、解热、镇痛的重要机制.
-
云南麻烘罕的化学成分研究
麻烘罕Jatropha curcas L.是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云南傣、彝、壮族医生用其根、茎、叶的水煎剂治疗高血压病有明显的疗效,该植物大量野生于滇西、滇南沿江河谷沙滩,村寨路旁或栽培于农舍四周.经过对其近20多年国内外关于药理毒理及临床资料的检索表明,麻烘罕根茎主要含有一些黄酮类、木脂素类、萜类、甾醇类化合物,其药理作用表现为多功能性,尤以调脂、降胆固醇、改善微循环、利尿降压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此外,尼日利亚用麻烘罕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苏丹用于治疗便秘,泰国、日本等进行了诱变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植物根茎提取物无致突变效应.
-
天麻醋酸乙酯提取物抗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及机制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茎,古名赤箭,是传统的平肝息风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及其制剂具有镇痛、镇静、催眠、延缓衰老、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本室前期研究发现天麻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主要成分为以4,4'-二苯酚甲烷、三聚对羟基苯甲醇等为主的酚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天麻醋酸乙酯部分进行柱色谱分离,筛选出活性强的b段,观察其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
HPLC法测定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是伞形科当归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的贮藏根入药,是一种常用中药材,有"十方九归"之称.有补血、和血、调经止血、润肠通便之功效.当归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6种化合物,阿魏酸是其中之一.当归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与阿魏酸有关.本实验以阿魏酸为测定指标,采用HPLC法对当归中阿魏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优选,并测定其含量.
-
分蘖葱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蘖葱头Allium cepa L. var. agrogatum Don (缩写为ACAD)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我们曾对ACAD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系列及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1~7].从ACAD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ATS)等8 种含硫化合物[2]和具有降压作用的前列腺素A1[3],又测定了该植物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含量[4~6],且在体外实验中证明其醇提取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干扰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其环氧化酶途径,抑制血栓素A2及12(S)-羟基-十七碳三烯酸合成的作用[1,7].为了寻找新的生理活性成分,我们对该植物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从ACAD的鳞茎中得到3 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理化常数及光谱分析分别确定为槲皮素、槲皮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和槲皮素-3,4'-O-二-β-D-葡萄吡喃糖苷.
-
盐酸噻氯匹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脑缺血是临床常见且预后不良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使脑血管完全、不完全阻塞或引起供血量不足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将引起脑组织缺血性病变,甚至坏死.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措施.噻氯匹啶是噻吩吡啶的衍生物,具有广谱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笔者采用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致脑梗死机制相关的动物模型,观察噻氯匹啶对脑缺血的治疗效果.
-
聚集素蛋白与神经变性疾病
1983年Fritz等[1]在大鼠的睾丸液中发现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因其具有促进睾丸Sertoli细胞的聚集作用,故将其命名为聚集素蛋白(clusterin).
-
阿司匹林应用有禁忌
阿司匹林有致皮肤、内脏出血及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以下禁忌.一忌剂量过小或过大.研究发现,服用50毫克阿司匹林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开始受到抑制,当剂量达到75毫克后,血小板的聚集被完全抑制.因此,一般推荐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剂量为75~325毫克,国内常用剂量为100毫克,一次顿服.剂量太小或分开几次服用,均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
潘生丁在皮肤科的新用途
潘生丁自1961年首次人工合成后,因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绞痛等疾病.近年来经实验表明和临床实践发现,该药还有抗病毒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取得较好效果.
-
茶色素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观察
茶色素(Tea Pigment,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的多元酚类物质,经化学结构的转化而形成的水溶性色素[1],茶叶以及茶叶中的某些提取物(茶多酚、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凝、促纤溶、改善血小板功能等作用[2].通过对茶色素的体内外试验,对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观察,同时以阿司匹林作为对照,发现茶色素与阿司匹林相似,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患者的防治.
-
老年消化道出血警惕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易致消化道出血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指不含皮质激素而具有抗炎、镇痛、解热、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老年人用得很普遍.非甾体类抗炎物分为苯胺类、吡唑酮类等,临床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芬钠酸、双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损害,可出现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需要高度重视的消化道出血,甚至导致死亡.
-
盐酸替罗非班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受体GPⅡb/Ⅲa高选择性拮抗药,它能够与该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纤维蛋白原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达到阻止血小板聚集的目的,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并延长出血时间[1].该药不仅对各种因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2].本实验对盐酸替罗非班含量测定进行了方法学研究,进行了方法专属性、系统适用性、耐用性、定量限、检测限、线性、回收等实验建立了盐酸替罗非班的测定方法.
-
口服阿司匹林致胃肠黏膜损伤的护理干预
阿司匹林(ASA)近年来作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备受关注,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目前世界上用量多的抗血小板药物.但随着ASA副作用的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胃肠道黏膜的毒性,亦越来越受到重视.有调查显示,长期服用ASA胃溃疡发病率为10%~20%,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为2%~5%,内镜下溃疡发病率为14%~44%[1].而在口服ASA所致胃肠道黏膜损伤中,除患者本身对该药的服用方法、时间及注意问题不了解外,还有来自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不具体等因素.为此,我们对2004年11月-2005年9月接受ASA口服治疗的住院患者200例,通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降纤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注射用降纤酶(中国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为新型抗血栓制剂,具有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粘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我科对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静滴降纤酶治疗心肌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胸科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术后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是肺癌和食管癌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改善老年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具有强效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和治疗。对于为预防血栓形成性心脑血管事件而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推荐至少在术前7天内停用阿司匹林。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急性肺损伤[2]和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3]。本文通过对110例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肺癌和食道癌患者术后观察,研究阿司匹林对老年胸科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