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女子五禽戏
清代的席裕康在<内外功图说辑要>中专门为女子健身介绍了女子五禽戏,运用"虎形法、熊形法、鹿形法、猿形法、鹤形法"使女子同样"五气朝元,六腑调和,元气无损,从此百病不生".
-
舌质增厚特征的形成机制探讨
舌质增厚是临床实证类病证患者常有的体征之一.舌是肌肉器官,舌质形状取决于舌肌,肌肉由脾所主,舌质形状反映脾的功能.实证类病证的发生与六腑气机壅滞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六腑气机壅滞表明消化道肠腔内发生物质壅塞或气机阻滞,是"脾主运化"功能障碍的表现.因此,我们认为舌质增厚特征的形成机制是六腑气机壅滞,即六腑的"腑气壅滞",提出从舌质形状变化推理机体腑气功能的诊疗思路.
-
五脏俞穴的临床应用近况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腧穴,可直接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俞即肺、心、肝、脾、肾5个背俞穴,可用于诊察五脏、六腑及其相应五官五体的疾病.《灵枢·背俞》首次记载了五脏俞的名称和位置[1];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五俞穴"夹脊相去一寸五分"[2]73.
-
论中医“胃”相当于解剖学的整个消化道
笔者通过中医古文献“胃主受纳”“胃主降浊”“五脏以胃气为本”,以及“脾主运化”、小肠“分清泌浊”等概念的原始含意的分析,认为中医“胃”的实质是整个消化道,其功能不仅包含了容纳、饮食物的作用(解剖学的胃的功能),还包含了对饮食物的分解消化为营养成份并吸收入的功能(解剖学的小肠的功能),以及降浊、排泄糟粕的功能(解剖学的大肠的功能).中医“胃”“脾”“小肠”三者的司职分工协作如下:“胃”的功能是容纳、消化饮食物和吸收营养成份(“水谷精微”);“脾”的功能是,把“胃”消化和吸收后转输而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人体成分(气血津液);“小肠”的功能是,把“胃”通过“降浊”功能传导给小肠的食物残渣(“糟粕”)分为尿液(“清”)和粪便(“浊”).
-
论六腑以通调平和虚实交替为用
古代医家以<黄帝内经>有关于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又因六腑病见气实上逆不顺诸证时,多用通泄降逆之方药而获效的实践,总结出了"六腑以通为用"或"六腑以通为补"的学说.此说虽然被许多中医学者广为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效果,然而作为一种理论论述,"六腑以通为用"说有偏离阴阳"纲纪"之处,用于指导临床亦出现了许多偏差,故有必要修正之.笔者初步认为应修正为"六腑以通调平和、虚实交替为用".
-
表里、枢机与脾胃相关性浅识
1脾胃与脏腑的藏泻关系脾胃与脏腑、表里的关系:<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
从"六腑以通为用"谈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1]>.据北京、上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2]>.
-
百草箴言
"二阳结谓之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责者,死不治."——<素问·阴阳别论><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二阳"即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结"是指"结滞";"消"是指"消渴".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结滞,六腑以通为顺,结滞则不通不顺,从而容易化热,胃热则消谷善饥、疲乏无力、日渐消瘦,大肠热则大便干燥.
-
试论调节"六腑"在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中医药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特色和优势日益明显,"六腑"与亚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认识亚健康状态,"六腑"是很好的切入点.对亚健康状态的病机的把握,"六腑"在位置和转归方面都是关键.从"六腑"入手调理亚健康状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必要针对"六腑"在亚健康状态的预防、调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
晃身健体——鹤翔功
晃身健体法,俗称鹤翔功,是一种简易健身法.其主要作用有:健四肢,兴五官,益内脏,舒六腑.运动练习起来,既不受条件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约束.
-
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在中医学里,咳嗽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咳嗽既可以由肺脏本身疾病引起,又可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气上逆而致.<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把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至今对于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主要论述五脏咳.
-
疗养院在"治未病"中的优势
祖国医学特别重视"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许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
中药治病意义深远
用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植物给人治病,中医治病的根据在哪里?中医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天地初分之后,便生阴阳二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乃动也,故亦称五运.阴阳二气相互流行,则生火、热、风三阳气与寒、湿、燥三阴气,统称六气.人生天地之间,为天地氤氲的产物,天地阴阳运气反映于人身,则阴阳二气,化生男女,五运化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故为万物之灵,亦可谓人身一小天地也.世间昆虫禽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亦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亦随五运六气而长,故其性与人相通.其与人所异者,唯不得天地之全气, 仅得天地之偏气,故其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为苦寒,或为辛热.此万物不及人之处.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探析
<内经>指出:咳嗽与五脏六腑均相关,揭示了咳嗽虽是肺系病变而各脏腑病变可累及肺系而致咳嗽的道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于肺胃两脏关系为密切.上述理论运用于具体疾病的诊治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对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六腑以通为用"在临床中的应用
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六腑病症的治疗,以通腑泄下为主.以承气类方为代表方药.根据这一理论,通腑泻下之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运用通腑泻下的治疗方法,对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的治疗,疗效明显;对于胸腔积液、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肺炎,甚至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五脏主藏,六腑主泻
《素问·五脏别论》根据脏腑藏、泻、满、实的特点,提出了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理论.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
浅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祖国医学认为人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发病的过程中,肺腑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可见《咳论》对本病的认识,非为就肺谈咳,见咳止嗽;而是从人身肺腑整体观念去认识疾病的,并强调看内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较为客观地反应了咳嗽病变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临床辨治内伤咳嗽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说,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是科学的.当然受历史条件所限,对咳嗽的病症在其微观上是缺乏本质的认识,也反映了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辨证论治头痛
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
汉字中六腑隐义探微
采用分析文字形、音、义以及推理方法研究中医六腑观念,发现六腑字义中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所涉器官的特定功能,甚至体现深刻的心理、文化关系,从而有助于深刻了解六腑医学内涵.
-
从古文化角度看"六腑"的含义
从古代文化角度考证研究,指出"六腑"在古代原写作"六府",是类比借用夏初时王制政权下的国家财税机构"六府"而来;"六"数的采用则源自于古人"天六地五"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