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公共选择理论对医院管理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理论,它是经济工具在政治上的应用与扩充,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集体性,单个自己的决策不考虑在范围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是社会必需的。二是规则性,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利益)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所以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的偏好的规则。
-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诊断方面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治疗方面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在肝癌的治疗已经有多种治疗方法处在临床应用中,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取代其他方法对每位病人都有很好的疗效.从全身化疗到手术切除,从规则性肝叶切除到局部切除,从肝移植到射频治疗,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只有充分认识到每种方法的特点,并针对每位病人个体化选择方法,才能提高医疗水平.
-
ADA/EASD新指南的四大改变
变化一: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相比以往,新指南中少了规则性的东西,没有给出流程图,而更多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建议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意愿(如是否愿意进行注射)和耐受程度来确定治疗方案(也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方案).新指南指出,如果条件允许,所有治疗决策的制订都应有患者本人参与.同时,新指南还强调,任何治疗方案都应以饮食、运动和教育为基石.总之,新指南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说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张地图,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给出一条线路.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一些关键问题探讨
重症急性胰腺炎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连续的研究,近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预计在今后5 ~ 10年内还会有更大的进展.国内的外科治疗探索起于20世纪70年代.先通过手术引流和坏死组织清除术,使存活率达到57.7%,继而通过规则性切除术,使存活率达到62%.为了寻求新的突破,于80年代开展了动物实验研究,在自身胆汁和胰蛋白酶混合液胰管注射的犬ANP模型中发现,坏死感染的动物死亡,而坏死无感染的动物存活,坏死灶由胶原纤维增生替代以致胰腺组织不能完全修复.
-
完全腹腔镜左肝规则性切除14例经验总结
自从1991年Reich等[1]首次进行腹腔镜肝脏浅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术以来,由于肝脏解剖的复杂性、断肝器械及经验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尤其是完全腹腔镜下的肝段(叶)切除目前仍被认为是一项难度高、风险大的复杂手术.相对于其他的部位,左肝在解剖学上具有容易控制入肝血流与出肝血流的特点,具有易行腹腔镜下肝切除的优势.我们于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共施行完全腹腔镜左肝规则性部分切除术14例,现报告如下.
-
肝癌外科若干问题的我见
刘永雄教授要我在"2005中华肝胆胰脾(国际)学术论坛"就肝癌外科若干问题作一发言,如"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思路和策略;国外肝癌切除多用'规则性'肝切除,我们主张局部切除,所以复发率高;门脉高压症病人合并肝癌的外科处理是否合适;还有综合治疗的应用等".下面结合这些问题讲点"我见"."我见"的依据一是文献,二是我所的结果,三是个人的观点.
-
21世纪初肝脏外科展望
肝脏外科已有百余年历史,20世纪中叶由于奠定了肝脏规则性切除的基础而有了实质性进展;1963年Starzl首例肝移植又开创了肝脏外科的一个新纪元;70年代小肝癌切除则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肝癌切除后的生存率;微创外科及其观念以及肝癌局部治疗的兴起,对肝脏外科的发展又产生深远影响;近年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必将导致21世纪肝癌外科发展的重大变化.肝脏外科的对象无论就全球或我国而言主要是肝癌(原发性或转移性),在原发性肝癌中又主要是肝细胞癌.1990年肝癌为全球第四位癌症杀手,而2000年则上升为第三位(Parkin等,200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即为第二位癌症杀手.尽管在一些研究中心肝癌预后有所改善,但以人群为基础的肝癌生存率仍未见明显提高.本文拟展望该领域21世纪初的主要变化.
-
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左肝结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3年,加重6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发现异常,腹部不膨隆,肝脾未扪及,右上腹及剑突下有轻度压痛.
-
完全腹腔镜规则左半肝切除10例临床经验与分析
1996年Azagra报道首例腹腔镜规则性左肝外叶切除术.近年来完全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术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对10例患者施行的完全腹腔镜规则左半肝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
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治疗肝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
肝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是否能够进行半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目前尚存争论.我们对2例肝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了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
精准肝切除在肝癌外科治疗中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肝癌手术治疗认知的不断加深,肝癌切除术式先后经历了“盲目”肿瘤切除、楔形肝切除、规则性肝叶切除、解剖性肝段/半肝切除等多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外科医生总结出肝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彻底清除原发病灶;②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乃至肝区段无微转移;③残余肝脏体积足够代偿患者生理功能;④尽可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创伤.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自1991年Reich[1]成功施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以来,因其符合现代外科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理念,一度受到关注和期待.然而,在初的十余午时间里,该技术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应用,适用范围局限在肝脏左外叶及容易显露的肝脏边缘区域的病灶.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对肝脏的显露、血流阻断和肝实质内结构处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半肝切除、规则性肝切除等都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腹腔镜肝切除开始显现出替代传统开腹肝切除术的趋势[2].
-
应用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
目的 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临床效果和旋转稳定性;探讨如何减少术后散光轴位的偏差.方法 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120例(120眼),随机分A、B两组各60例(60眼),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 IOL(A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SA60AT(B组).观察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未校正视力(UCVA)及总散光度,对两组术后视觉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比较A组60眼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IOL散光轴位的旋转度,评价其在囊袋的稳定性,探讨如何减少术后散光轴位的偏差.结果 术后120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时A组60眼的UCVA为(0.78±0.15),B组60眼的UCVA为(0.53±0.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提高优于B组.6个月时A组的总散光度从术前的2.07D降至0.67D,下降了约68%,B组的总散光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善.A组术后3个月IOL的旋转度平均值是(3.66±2.81)度,术后6个月IOL的旋转度平均值是(3.65±2.74)度.术后6个月IOL的旋转度与术后3个月IOL的旋转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rySof Toric IOL能显著减少术后散光,使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术后散光轴位出现偏差的原因与术者操作密切相关.
-
散光基本概念的表达辨误
鉴于在已发表的有关角膜地形图的报道[1,2]中,对于散光概念定性和定量的基本表达尚存在模糊和混乱,笔者提出相关说明和分析,以供读者参考,更希望可共同讨论,以达到取得基本共识的目的。 一、“大轴性散光”和“大散光轴径” 屈光学中的散光概念包括眼散光(ocular astigmatism)和面散光(surface astigmatism);面散光分角膜散光和晶状体散光两种。根据大量文献报道,面散光中角膜散光占90%以上,而且人眼的角膜散光主要来自于角膜的前表面,使用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可测量其数值。由于眼睑的重力生理学作用,人眼角膜表面呈橄榄形,即球柱形(spher-cylinder),亦称Toric面,点光源在该面上形成相互正交的两条焦线。弱屈光度所在散光面子午线为基弧子午线(basic-curve meridian),即小镜度子午线;强屈光度所在散光面子午线为正交弧子午线(cross-curve meridian),即大镜度子午线。两子午线的屈光度差为散光度,弱屈光度的镜度为球镜度,其所在子午线为散光轴。此为规则性散光[3]。
-
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10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完善检察、明确诊断后,采取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肝切除术式,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108例患者治愈25例,治愈率为23.1%;术后并发症28例,发生率为25.9%,其中胆瘘11例(10.2%),切口感染9例(8.3%),膈下脓肿8例(7.4%),无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术后有结石残余13例,残石率为12.0%;术后随访观察5年,结石复发21例,复发率为19.4%.结论 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复发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肝内胆管结石在欧洲和美洲很少见,但在亚洲却很常见,被认为是远东地区的地方病.它对广大患者,尤其是东亚地区农村人群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由于在病因学分类和疾病分型上存在困难而无法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治疗标准[1].目前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手段既有手术方法(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括约肌成形术、胆肠吻合术和肝切除术),又有非手术方法(包括胆道镜取石、经肝穿刺胆管扩张取石、水压碎石、体外震波碎石和药物治疗).
-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与评价
20世纪80年代电视腹腔镜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外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很多腹部手术都能在腹腔镜下完成.1991年Reich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腹腔镜肝切除[1],3手后我国也开展了该手术[2].由于肝脏血运丰富,切除时极易出血,而传统的开腹切肝技术在腹腔镜下难以应用,使得腹腔镜肝切除的发展较为缓慢,到2001年底10年间全世界腹腔镜肝切除仅约200例[3].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的改进,近年来腹腔镜肝切除发展很快,从2001年底到2004年初2年多全世界腹腔镜肝切除已超过500例[4].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月共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68例,其中左半肝切除7例,右三叶切除1例,腹腔镜肝切除的范围己由肝缘浅表病变的局部切除扩大到半肝乃至更大范围的规则性切除[5].至此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已较为成熟,本文将简要介绍腹腔镜肝切除的临床应用,并对其技术进行简单评估.
-
21世纪初肝脏外科展望
肝脏外科已有百余年历史,20世纪中叶由于奠定了肝脏规则性切除的基础而有了实质性进展;1963年Starzl首例肝移植又开创了肝脏外科的一个新纪元;70年代小肝癌切除则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肝癌切除后的生存率;微创外科及其观念以及肝癌局部治疗的兴起,对肝脏外科的发展又产生深远影响;近年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必将导致21世纪肝癌外科发展的重大变化.
-
规则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规则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规则组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非规则组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住院时长、手术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及总有效率.结果 规则组住院时长短于非规则组,手术出血量少于非规则组,术后输血率低于非规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则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低于非规则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5,P<0.05).规则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非规则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00,P<0.05).结论 肝胆管结石患者应优先选择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该手术疗法的安全性高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且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更有利.
-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方式
增强心肺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以规则性、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有效.能够促进心肺功能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有一定运动量,对心肺功能的促进为有效的运动,如骑车、游泳、爬楼梯、慢跑、快速走路、爬山等.每周从事这类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