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ICU重症感染不同抗菌治疗方案药效经济比研究
传统的抗生素使用分为一线、二线、三线3档,并主张由低至高档用药.近几年形成的新治疗观点却主张对院内获得性中重度感染应首选高档抗生素治疗,本研究将结合临床分析上述两种方法的药效经济比(cost-effectiveness)[1,2],以探讨合理方案.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999~2000年住我院ICU危重病人且合并有中等以上程度的感染,其指标包括体温升高(体温>38.5℃)或冷休克(体温不升).白细胞水平>1.2×109/L,中性分类>85%,有明显的感染灶或高度怀疑败血症(菌血症),且随后细菌培养结果阳性(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
104例医院获得性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临床研究
医院获得性肺炎NP是院内感染的常见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和器官移植的推广,尤其是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和病原菌的变迁,革兰氏阴性杆菌已占院内肺炎病原菌的50%~80%[1],且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治疗困难.现将我科2001~2003年院内获得性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104例NP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报道如下:
-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防治建议解读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发表"院内获得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防治专家共识"[1](简称专家共识)后半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共同邀请部分中国专家起草并发表了"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防治建议"[2](简称防治建议).
-
龙南医院近5年行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造影剂导致的肾病(造影剂肾病, contrast-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大原因[1]。本文对在我院接受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发生CIN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预后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等提供参考。
-
新生儿疾病监护中心院内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是儿科质量建设的延伸,它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是儿科急救中发展较完善的医学专业.但由于收治群体的特殊性和医疗救护方法的特异性,其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病区,并且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感染也是导致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降低NICU的院内感染,笔者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供医院决策层参考.
-
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HA-ARF)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和转归.方法 对1990-200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RF的成年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12例ARF患者中,HA-ARF 88例,占41.5%,社区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community-acquired renal failure,CA-ARF)124例,占58.5%.HA-ARF患者入院时平均血肌酐和尿素氮(BUN)值为(88.4±20.33)μmol/L和(7±3.46)mmol/L,发生ARF后血肌酐和BUN峰值为(433.1±213.92)μmol/L和(29±16.12)mmol/L.HA-ARF可发生于各个科室,但以ICU多见,占23.6%,而CA-ARF以肾内科多,占61.3%.在HA-ARF的病因中,常见的是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占40.4%;缺血性因素29例,占32.6%;大手术后19例,占21.6%;药物中毒性肾病12例,占13.6%.在CA-ARF的病因中,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37例,占29.8%.88例HA-ARF患者中,7例出院,死亡81例,病死率为91%;CA-ARF死亡37例,病死率为29.8%.结论 HA-ARF相当多见,其中表现为MOF者占首位,而CA-ARF的病因以ATN多.在术后HA-ARF患者中,肾前性因素是需要注意的危险因素,而在药物性因素中,抗生素,特别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应用仍需慎重.HA-ARF的病死率较高与MOF的发生率高有关.
-
尘肺病人并发绿脓杆菌肺炎13例防治分析
尘肺病人由于长期接触生产性矿物粉尘,呼吸系统的清除防御机制受到严重损害,加之尘肺病人慢性进行性的长期病程,病人抵抗力明显减低,故尘肺病人常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 [1],导致部分尘肺病人住院周期较长,院内获得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发生率较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现就本院近 10年发生的 13例尘肺并发绿脓杆菌肺炎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回顾性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做好尘肺病人的预防性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ICU院内获得性大肠埃希菌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引起院内获得性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逐年增加.大肠埃希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其多见于ICU内,已成为ICU中心静脉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本文对我院2001年2月至2006年8月ICU患者并发大肠埃希菌性中心静脉感染做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
针对性护理用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用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帮助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呼吸通畅,改善缺氧症状,降低肺炎重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实际生活中应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
早产低体重儿获得性感染34例临床分析
早产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存在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发生获得性感染的机会较多,现就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早产低体重儿发生院内获得性细菌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
改良式体位干预防治机械通气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因此机械通气病人发生院内获得性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较高,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4%~18%[1].而体位对预防VAP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同行对体位预防机械通气病人VAP、肺不张已有相关报道.现采用改良式变换体位法预防机械通气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结果如下.
-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造影剂肾病( contrast - induced nephropathy, 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位病因[1~3],其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近年来造影剂肾病的定义、诊断、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血流感染研究进展
新生儿病房系医院感染高危部门,2012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报告指出,儿科新生儿组医院感染现患率(5.34%)居医院科室排名前5位[1],为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重点部门。其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患儿均为(极)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重症疾病新生儿等病情危重患儿,侵入性操作多,故更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国内孙庆芬等[2]报道 N IC U 感染率高达11.68%。N IC U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血流感染、肺炎等,其中血流感染系发达国家N IC U常见的医院感染,国内丁璐等[3]研究也指出血液和下呼吸道是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部位。另外近年来由于深静脉置管技术在N IC U的广泛应用,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 CLABSI)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同时由于新生儿本身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一旦发生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 ,BSI),死亡率往往较高。故为对院内获得性BSI的研究等提供参考,现将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血流感染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
改良式体位干预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肺部并发症的效果研究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因此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获得性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较高,国外报道[1]其发生率为14%~18%,而体位对引起VAP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同行对体位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肺不张已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针对改良式变换体位对机械通气患者肺部并发症预防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
肝硬化合并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
细菌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失代偿期肝硬化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住院时并发感染或住院期间并发院内感染的占20%~60%,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肝硬化患者大多数细菌感染为院内获得性[2],常见的细菌感染不仅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还有尿路感染、菌血症、肺炎、结核、软组织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在感染的细菌中,多数为肠道菌群,大肠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3].许多药物包括抗菌药物经肝脏代谢而排出体外,肝功能损害时,药物的体内过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预防肝病患者的细菌感染,是改善肝病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近几年,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多,同时亦有不少相关报道.为提高临床对肝硬化合并各种细菌感染的认识,现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氟康唑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白念珠菌肺炎临床研究
收集61例老年院内获得性白念珠菌肺炎患者,应用氟康唑静脉滴注和口服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0.0%,白念珠菌清除率为90.3%和86.6%,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轻微.结果表明,氟康唑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白念珠菌肺炎疗效确切且安全,静脉滴注和口服抗菌活性相近.
-
神经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神经外科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的较为常见,这是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发病率比其他住院患者高很多,而住院、插管或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以及先前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又是导致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2].
-
肝移植术后患者ICU真菌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感染是肝移植围术期的第一死亡原因,有文献报道肝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30%~40%之间[1].由于术中侵袭性操作,术后免疫抑制药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受体术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尤以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为主.
-
ICU病房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87例分析
为了解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能更好地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住杭州市第一医院综合性ICU病房确诊为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的8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
基层医院脑外伤后气管插管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的价值
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脑外伤的患者在基层县医院越来越多.脑外伤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咳痰困难,常行气管切开术,极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占据主要地位,死亡率占20%~50%.为控制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的发病率及其死亡率,本院收集此类标本187例,对其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希望借此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