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医家探索、积累的许多宝贵临床经验和知识,长期以来不断发展形成的精辟中医理论,在保障人类健康过程中因行之有效而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医治则治法、经方验方、民间单方、传统特色疗法等,散见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有待深入挖掘和继承.
-
中医“和法”辨析
从治疗思想、治则与治法三个层面回顾了古今有关“和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内在特点,进而明确“和法”的概念及其范畴.
-
从《黄帝内经》看"通法"
传统中医的治法,重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是却轻视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治法--"通法"(姑且命名).纵观<黄帝内经>全文,在许多篇章都强调了"通"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阴阳气道不通""脉道不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防病治病的大法便是要"气脉常通".
-
滋阴勿忘益气
古方大补阴丸、左归饮、地黄丸(汤)等之类补阴剂,是治疗肾阴虚代表方剂,尽是一大队滋阴重味药物组成.强调单方面"滋阴",一直为临床医生治疗肾阴虚所习用.笔者经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运用"滋阴益气法",即滋阴剂恰加二、三味如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等之类补气之品,或咸寒滋阴增液之品.
-
从肝病的论治谈"实证可补论"
对于肝病,历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上均未论及肝气虚和肝阳虚,每谈起肝气即是肝气郁结,论及肝阳即是肝阳上亢,没有肝气不足,辨证分型中只有寒滞肝脉,没有肝阳不足,对于虚证,只限于阴血,病理上重视气滞气郁气逆化火化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等,理论上认为"肝无补法""肝多有余",临床上倡导肝病以湿热瘀毒等邪气为主,治以清利为主法,对于肝气肝阳没有足够的重视,温肝补肝没有系统的理法方药,导致中医理论不完善,临床治疗入误区,成了病情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
浅谈治疗中风"虚宜升、实宜降"
古今医家对中风的论述非常丰富.但对于中风的治疗,<内经>的升降理论尤为重要.很多学者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1],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中风的治疗有虚宜升、实宜降的规律,并结合临床病例,阐述如下.
-
温肾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本文对近15年温肾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研究从三方面进行了综述:脾肾阳虚证是UC的重要证型;温肾健脾法治疗UC的常用的方剂、药物及疗效;温肾健脾法治疗UC的机理与提高免疫力、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功能、抗菌及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和酶的释放有关。提出温肾健脾法治疗UC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望。
-
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方(养阴通脑颗粒基本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方法 将312例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养阴益气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组(治疗组)226例,血栓心脉宁对照组(对照组)86例.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及其兼证急性期、恢复期构成比;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红细胞压积、ESR、TC、TG、HDL-C、LDL-C变化.结果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及其兼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是两组的基本证型.治疗组愈显率(71.24%,161/226)明显高于对照组(43.02%,37/86),治疗组总有效率(91.15%,206/226)高于对照组(76.74%,66/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症状积分、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红细胞压积、ESR、TC、TG、HDL-C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养阴益气活血方随证加减可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症状,并对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红细胞压积、ESR、血脂异常代谢等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气阴两虚致血瘀的病理变化,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证型.
-
健脾温肾疏肝中药治疗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37例 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健脾温肾疏肝法治疗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健脾温肾疏肝中药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干预.结果:健脾温肾疏肝法为主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温肾疏肝中药治疗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运用辩证法解析争议中的“和法”
“和法”作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源自《内经》,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发挥。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颇有分歧,究其原因,在于解析“和法”所运用的方法论不一致。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对中医“和法”从抽象的治则、具体的治法及疗效这3个层面分别从广义及狭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可得出相应结论:“和法”在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各有其特殊的内涵。同时,“和法”之争也应辩证看待,不可在不顾层面或无前提的情况下将“和法”限定为某一具体方法。运用辩证法指导中医基础理论,或可为现代临床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
-
论缺血性脑卒中气阴两虚致血瘀的基本病机与养阴益气活血治法的应用
以本课题组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中医学脑卒中风、痰、火、虚、瘀的证候标准,明确提出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着气阴两虚致血瘀的基本病机,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风、痰、火、虚、瘀相互关联为病;建立了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基本证型和养阴益气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案,提出了缺血性脑卒中新的辨证施治体系.
-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十一法考释
综述了12年来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进展.认识到慢支炎病情复杂,病位涉及多脏,治疗当根据疾病所处阶段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另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意客观指标选择及疗效标准的统一.
-
类比思维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意义
类比思维是中医学广泛使用的逻辑思维形式.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三种:比类、类推、比附,三者在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类比思维之中.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治则治法.中医对治则的确定多利用类比思维,取法自然之理,推入医学之中,成为医学之治则.古代医家往往善用类比思维,而能独辟路径.
-
通瘀法治疗肝病的临床运用及体会
运用通瘀法为主,结合利胆、调理冲任、荡腑、涤痰等治疗肝炎黄疸、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等四则病例.提示通瘀法治疗肝病有较好疗效.
-
肺癌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回顾总结知网建国以来肺癌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文章,寻找规律,指导肺癌临床治疗。
-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及病理研究报道证实,中医药在逆转或阻断胃癌癌前病变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实验模型研究、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以及分子水平研究方面进行了归纳,论述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
本文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讨论了其与高成勉等的中医学顶层本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利用Protégé3.3建立本体的方法;后本文还对中医治则治法的形式化作了原则性的探索.
关键词: 本体 中医治则治法 Protégé3.3 beta 中医信息学 -
周超凡诊治糖尿病经验
周超凡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教授,对中医治则治法有深入的研究,擅于将中医传统理论同现代药理相结合,擅长糖尿病、高血压、偏头痛的治疗.现将其诊治糖尿病的思路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