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07急性乙醇染毒大鼠肝脏谷胱甘肽耗竭影响因素的研究
-
微波湿法消解大鼠肝脏的佳条件探索
近年来,人们对微量元素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不仅确知微量元素与生物体所需的其它营养素之间有协同作用关系,而且微量元素的缺乏与过量都可导致疾病[1],影响健康.要准确测定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关键之一是样品的消解.采用干式或湿式消解,因其为间接、不均匀、敞开式加热,不仅费时费电还容易损失易挥发元素,带进干扰,且不易消解完全.采用微波消解,由于微波辐射引起的内加热和吸收极化作用及所达到的较高温度和压力,使消解速度大大加快,消解效率大大提高,并减少了氧化剂用量[2].采用密闭溶样罐进行微波湿法消解,在"生物样品的微波湿法消解研究"[3]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微波消解肝组织的佳条件,着重讨论了各消解条件的经验和理论选择依据.
-
丙烯腈染毒对大鼠肝脏钙稳态某些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观察了丙烯腈对大鼠肝脏Ca2+-ATPase、Mg2+-ATPase、Na+/K+-ATPase和磷酸化酶a(P-a)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肝脏钙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各ATPase活性均逐渐降低,而P-a的活性却逐渐升高(P<0.01),其中高剂量(50 mg/kg)组的各观察时段和染毒42天时各染毒组酶活性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具有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果提示,丙烯腈可影响大鼠肝脏钙稳态某些指标变化,并可能导致肝脏钙稳态的失调.
-
不同脂肪酸饮食对大鼠肝脏磷酸化eIF2α的影响
内质网应激(ERS)是指细胞内质网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的一种亚细胞器病理状态.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ERS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对p-eIF2α有无影响,进一步阐明ERS是否参与了脂肪酸饮食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机制.
-
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浆内皮素与肝病理损害的关系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是遗传、环境、代谢相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FLD包括乙醇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 ALD)和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 ET)与FLD大鼠肝脏病理损害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FLD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
-
地塞米松对脓毒症大鼠肝脏Toll样受体4的干预作用
研究发现,一族被称为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的跨膜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参与了细菌致病过程[1],其家族成员TLR4可与革兰阴性菌内毒素(LPS)及部分厌氧菌毒素结合,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途径,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2].肠道中存在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可对机体造成损害.而肝脏是清除内毒素的重要器官也是首先遭到攻击的器官,本文通过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制备脓毒症模型,探讨脓毒症肝损伤与TLR4信号转导的关系,以阐明脓毒症肝损伤的部分机制及防治策略.
-
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 IRS-1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彩色蚕茧水提物-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的调节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高剂量组和丝胶治疗低剂量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空腹血糖≥11.1mmol/L作为成模标准。待模型成功建立后,丝胶治疗高(2.4g/kg/d)、低(1.8g/kg/d)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丝胶灌胃35天,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35天。釆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IRS-1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糖为(29.45±4.82)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糖(10.83±2.03) mmol/L(P<0.05);丝胶治疗高、低剂量组大鼠的血糖分别为(13.20±4.09)mmol/L、(13.18±2.30)mmol/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脏IRS-1 mRNA的表达水平为(0.0099±0.0040)拷贝数/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0.0251±0.0041)拷贝数/μl(P<0.05);丝胶治疗高、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的IRS-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108±0.0039)拷贝数/μl、(0.0131±0.0036)拷贝数/微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 P<0.05)。结论:IRS-1是胰岛素PI3 K/Akt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提示丝胶可能通过提高PI3 K/Akt信号通路IRS-1的表达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
大鼠肝脏 X受体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对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
目的::肝脏X受体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可以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增殖以及炎症反应,在肝脏的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旨在观察卵巢被切除的情况下大鼠肝脏内脂质含量以及肝脏X受体在肝脏的表达情况,并调查更年期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用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OVX组、OVX+E2组、OVX+iCR组,每组7只。卵巢切除术后,给予大鼠相应药物4周。通过油红O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切片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OVX脂滴数量增加,在OVX+E2组和OVX+ICR组表达有所下降;大鼠肝脏X受体在OVX组表达降低,并在OVX+E2组和OVX+iCR组表达有所增加,但仍低于SHAM组。肝脏X受体可能是更年期肥胖的重要机制之一。
-
卷苦肝泰对CCl4肝损伤大鼠肝脏线粒体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卷苦肝泰对慢生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肝病提供@定依据.方法:用CCl4灌胃4 wk复制慢性肝损伤模型.予卷苦肝泰6 wk.检测并观察了各组大鼠:肝线粒体膜总磷脂(DL)、总胆固醇(Chol)的含量及膜脂质组分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神经磷脂(SM)、心磷脂(CL)的含量.结果: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卷苦肝泰煎剂能降低膜胆固醇含量,维持膜磷脂稳定;显著提高PC、PE、CL含量;降低膜老化指数Ch/PL,SM/PC.结论:卷苦肝泰具有保护肝线粒体膜的作用即抗膜磷脂降解作用;降低膜胆固醇含量;稳定膜流动性、防止膜老化.
-
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TGFβ1及其受体mRNA与Smad3,7的表达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pl(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R)、Smad3、Smad7的定位及表达.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以40%四氯化碳皮下注射8 wk后处死.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TGFR Ⅰ与TGFRⅡ;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Smad3,Smad7在肝脏的表达及细胞内的定位;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透明质酸,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RT-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内TGFβ1、TGFR Ⅰ与TGFRⅡmRNA表达明显增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与Smad3表达增加,而Smad7的表达降低,TGFβ1与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Smad7主要在肝细胞质表达(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TGFβ1、Smad、Smad7平均光度分别0.61±0.33与1.57±0.53,0.248±0.042与0.785±0.904,4.674±1.143与0.470±0.097,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明显增高(正常组大鼠78.4±19.2 μg/L,模型组263.2±107.0 μg/L,P<0.01),肝组织HE染色支持肝纤维化改变.结论:肝内TGFβ1,TGFR Ⅰ,TGFRⅡ,Smad3表达增强、Smad7表达减弱,提示TGFβ1及其受体与Smad信号通道蛋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可作为防治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新途径之一.
-
γ-干扰素对大鼠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肝脏胶原代谢的作用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影响肝脏胶原代谢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IFN-γ5万U/只,im,bid,共4 wk.观察大鼠的体质量、肝脾重质量等一般情况.大鼠肝脏HE染色与丽春红胶原染色,分级分期观察肝组织的炎性坏死与胶原纤维沉积变化.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析肝组织间质型胶原酶(interstitialcollagenase,MMP-1)活性,检测肝组织I型前胶原[a1(1)]基因表达.结果:模型大鼠肝脏胶原纤维间隔形成,肝小叶与肝窦内胶原增生沉积明显;脾脏明显增大;血清ALT活性升高;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上升,MMP-1活性轻度上升,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γ-于扰素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29.8±u.0μg@g-1,vs 44.7±14.2μg@g-1,P<O.05),减轻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沉积,降低血清ALT活性(478.4±156.4 nkat@L-1,vs 1055.2±l28.4 nkat@L-1,P<0.05),提高肝组织MMP-1活性(39.8±6.5 u,vs 32.O±2.8 U,P<0.05),降低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84.8±9.5%,vs 112.3±8.7%,P<0.05).结论:IFN-γ有良好的治疗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纠正纤维化肝脏异常胶原代谢,即抑制肝脏纤维过度增生,促进增生沉积的胶原降解.
-
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细胞生长周期的调控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肝硬变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动物模型肝组织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B和D的表达以及癌基因调节蛋白的变化,研究Cyclin及其癌基因调节蛋白在肝细胞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L4制作大鼠肝硬模型,切除大鼠肝脏的左叶和中叶.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大鼠肝脏Cyclin A和Cyclin D及相关因子变化.结果:术后肝细胞Cyclin A和D mRNA的表达和分布基本相似,主要在胞质和胞核内.在中央静脉等静脉血管的周围,其阳性表达量高且表达出现时间早,在术后6 h已有明显的表达出现.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Cyclin A和DmRNA的表达明显,呈局灶样分布.Cyclin B和Rb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胞质内,在术后6-24 h,Cyclin B和Rb在肝细胞有较强的阳性表达.P27的表达在术后24 h开始出现,术后1 wk点显著,RB蛋白也呈现较强的阳性表达.结论:肝细胞再生机制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中药肝脂复煎剂对酒精和高脂饲养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肝脂复煎剂对酒精和高脂饲养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高浓度酒精灌胃合高脂饲料饲养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肝脂复煎剂治疗,以二甲双胍为对照.通过检测血清肝酶谱、肝组织匀浆甘油三脂含量和肝脏组织学变化,观察不同剂量肝脂复煎剂对脂肪肝的防治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肝酶活性(ALP、GGT)、血脂和肝组织甘油三脂含量升高(ALP:8 156±2 696 vs 4 478±2 229;GGT:52±14 vs24±21;TG:615±106 vs454±113,P<0.05;肝TG:53±10 vs27±8,P<0.01).肝脂复剂量组肝细胞脂肪变显著减轻,肝酶活性(ALP、GGT)、血脂和肝组织甘油三脂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ALP:5 666±2 187 vs8 156±2 696;GGT:24±14 vs52±14;TG:442±148 vs615±106;肝TG:35±4,36±6,38±6 vs 53±10,P<0.05-P<0.01),二甲双胍组肝组织甘油三脂含量较模型组下降(32±1 vs53±10,P<0.01),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脂复煎剂对脂肪肝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
高压氧加自由基拮抗剂对大鼠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加自由基拮抗剂对大鼠肝脏损伤早期及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2 wk和8 wk分别给予高压氧结合自由基拮抗剂、高压氧、自由基拮抗剂处理,放免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以了解细胞外基质合成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MMP-2蛋白以及其调节相关的生长因子TGF-β1蛋白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MMP-2 mRNA水平.结果:实验2 wk末模型组高压氧结合自由基拮抗剂组肝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及点状坏死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MMP-2蛋白及mRNA,TGF-β1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MMP-2:5.04±1.34 vs 56.75±3.03,P<0.01;MMP-2 mRNA:0.155±0.005 vs 0.547±0.013,P<0.01;TGF-β1:3.28±0.33 vs 4.96±0.28,P<0.01).血清HA虽低于模型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8 wk末模型组肝小叶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并形成粗细不等的纤维条索,高压氧结合自由基拮抗剂组以肝细胞脂变和细胞水肿为主,纤维结缔组织无明显增生,肝组织MMP-2蛋白及mRNA,TGF-β1蛋白表达和血清HA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为低(MMP-2:12.53±2.51 vs 160.57±5.54,P<0.01;MMP-2 mRNA:0.506±0.013 vs 0.685±0.014,P<0.01;TGF-β1:4.97±0.35 vs 7.76±0.39,P<0.01;HA:116.8±17.7μg/L vs 87.8±31.6μg/LP<0.01).高压氧组、自由基拮抗剂组在2 wk末和8 wk末肝损伤略轻于模型组,MMP-2蛋白和TGF-β1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且高压氧组MMP-2 mRNA表达亦较模型组低.结论:高压氧结合自由基拮抗剂可以降低CCl4损伤大鼠肝脏MMP-2表达,可以迟滞肝纤维化病变的发展.
-
雌二醇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胶原沉积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表达的影响,研究雌激素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设立模型组、治疗对照组、雌二醇组和正常对照组,以四氯化碳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雌二醇组在四氯化碳应用的同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 mg/kg,2次/wk,共8 wk.大鼠肝脏HE染色与Masson染色,分级观察肝组织的炎性坏死与胶原纤维沉积变化,并观察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表达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对TGF β1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四氯化碳模型大鼠出现典型的肝纤维化表现,肝脏胶原纤维间隔广泛形成,肝小叶与肝窦内胶原增生沉积明显,Ⅰ,Ⅲ型胶原(0.58±0.26vs 6.34±2.24,1.07±0.49 ys 5.28±1.28,P值均<0.001)及TGF β1基因表达明显增多;雌二醇应用可以明显减轻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沉积(P<0.05),抑制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2.47±0.76 vs 6.34±2.24,3.02±1.20 vs5.28±1.28,P值均<0.05)及TGF β1的合成表达.结论:雌二醇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及TGF β1的合成表达,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
大鼠肝再生相关基因LRRP1的克隆化
目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并通过同源引物反转录PCR的方法克隆大鼠肝再生相关基因LRRP1的全长序列.方法:分别提取肝脏部分切除术后24h以及对照大鼠肝脏mRNA,以之为模板合成cDNA,称为测试和驱动.酶切消化后将测试分成两组,分别与不同的接头连接,分别与驱动进行杂交,然后混合两份杂交液,加入过量的驱动不经变性进行第二次杂交即消减杂交.之后进行两次PCR扩增,将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构建差显文库,测序后以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通过同源引物反转录PCR的方法克隆基因全序列,并用软件分析其蛋白结构.结果:成功构建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的cDNA差显文库,消减效果良好.将所得的部分基因进行测序分析,选择一个未知序列,通过同源引物反转录PCR的方法克隆到大鼠肝再生相关基因LRRP1的全长序列,并初步分析了其蛋白结构.结论:确定了大鼠肝再生相关蛋白LRRP1的基因序列,并证明其在大鼠肝再生过程中高度表达.
-
高频超声对正常SD大鼠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目的:了解正常SD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大鼠肝脏疾病模型的观测和评估提供参考.方法:SD大鼠100只,体质量200-400 g,采用5.0-12.0 MHz高频探头观察肝脏多普勒声像图,测量门静脉管径及大血流速度,肝固有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大鼠门静脉;正常SD大鼠门静脉管径为:0.180 cm±0.028 cm;门静脉大血流速度为:16.21 cm/s±3.86cm/s;肝固有动脉PSV、EDV、RI分别为:57.60cm/s±15.41 cm/s、26.46 cm/s±10.96 cm/s、0.54±0.13.结论:高频多普勒超声能获得清晰的大鼠门静脉声像图,并能测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大鼠实验研究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手段.
-
正常及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目的:了解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正常及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状态.方法:用人血白蛋白免疫攻击的方法制备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肝脏中TIMP-1 mRNA和相关抗原表达,同时用PCR技术检测肝脏中TIMP-1基因水平.结果:实验组肝脏中TIMP-1相关抗原表达在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汇管区及纤维间隔中明显,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胞质中,未见细胞核表达.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也展示了上述相同的分布和定位.正常大鼠肝组织中可见TIMP-1基因表达,但表达水平极低.实验组肝组织中TIMP-1呈高水平表达.结论:在肝纤维化中,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是TIMP表达的主要细胞.随着病损肝脏中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TIMP-1基因表达水平随之增高.
-
肝细胞生长因子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对MMP-1,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对大鼠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HGF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Wistar ♂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6只),肝纤维化模型组Ⅰ(B组,54只),HGF治疗组Ⅰ(C组,10只),采用CCl4复合因素造模,治疗组于造模同时予HGF 0.5 μg/Kg,ip,qd,6 wk末造模成功处死C组大鼠,同时随机处死A组及B组大鼠各6只;对B组剩下大鼠行二次随机分组为模型对照组Ⅱ(D组,12只),HGF治疗组Ⅱ(E组,1 0只),E组于第7周开始给予HGF治疗,10 wk末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IV);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MMP-1,TIMP-1的表达.结果:C组与B组比较,ALT,AST,HA,LN,CIV,PcⅢ均显著降低(P<0.01),MMP-1活性升高(0.25±0.02,vs0.22±0.05,P<0.05):TIMP-1活性明显降低(0.34±0.05,vs0.45±0.05,P<0.01).E组与D组相较,MMP-1活性变化无显著性,TIMP-1活性有明显降低(0.31±0.07,vs0.42±0.06,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可能通过促进MMP-1的活性或抑制TIMP-1活性而促进肝纤维化降解.
-
丹参酸乙的抗氧化作用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生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酸乙(salvianolic acid B,SAB)的抗氧化作用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allate cells,HSC)增生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灌注法消化大鼠肝脏,108g@L-1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SAB或MDA/SAB处理细胞,3H-TdR掺入法观察细胞的增生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变化及凋亡情况.结果:1和10 tanol@L1SAB可显著抑制HSC的增生(2862±123M&2988±407 vs 4986±727,P<0.05,P<0.01),这种作用主要是抑制了细胞周期过程中G期向S期的过渡;1和10 pmol@L1SAB均可抑制MDA刺激的HSC增生(3067±73l&3042±321vs4007±587,P<0.05,P<0.01);两组剂量的SAB均不促进HSC的凋亡.结论:丹参酸乙可抑制体外培养HSC的增生,这种抑制作用与SAB的抗氧化作用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