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两种菌株流行情况及其防治
β-内酰胺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生素,随着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大量应用,对此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菌株越来越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是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和常见原因.目前产ESBLs菌株日益增多,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
-
肠杆菌科细菌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自1983年首次报道至今,已经有近百种衍生酶,它们可引起产酶菌株对广谱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具有快速转导耐药基团的能力,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SHV型ESBLs鼻分布广泛,美国、法国、瑞士、希腊、日本等许多国家均有大量报道.近几年来我国浙江[1]、北京[2]、上海[3]、广东[4]等地有关此酶的报道也明显增多,但在湖南地区尚未见SHV型ESBLs检测的报道.
-
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主要特点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至今,已半个多世纪,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二十余年来相继发现一些主核结构不同于传统的青霉烷与头孢烯的抗生素,如氧青霉烷、青霉烯、碳青霉烯、氧头孢烯、碳头孢烯、单环β-内酰胺等类化合物,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的抗菌性能更具特色,优异品种不断涌现,已成为化疗药物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
-
抗感染药合理应用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1有关抗生素的进展20世纪是抗感染药业绩辉煌的100年.从1928年英国青年微生物学者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现青霉素,1935年德国推出的百浪多息(Prontosil),到1941年青霉素(Penicillin)的上世,成为当时抗梅毒治疗的主药,即开拓了现代抗微生物化学治疗的新纪元;此后,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相继上市,使当时的人们希望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第3代~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展迅速,新药相继上市,为临床征服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它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目前对各种感染依然是毒性低的、有效的抗生素,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据英国咨询公司Michael Barbar and Association 报告显示,1997年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销售额为110亿美元[1].至廿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世界各地青霉素生产商的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导致青霉素原料药及成品价滑入低谷.俗话说,"物极必反",青霉素原料药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低价位销售以后,至今年春季终于开始价格反弹.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1 引言β-内酰胺类(β-lactams)为临床常用的一大类抗生素,又包含下述数个类别: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β-内酰胺酶抑制药合剂等.
-
革兰阴性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革兰阴性杆菌对广谱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缺少可靠的检测方法是造成产ESBLs细菌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人们探索了许多方法,如双纸片、E-test、等电聚焦电泳等方法.本文对目前应用的检测ESBLs的大部分方法作了综述.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市场前景及医院用药形势分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它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产ESBLs鸡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的敏感性检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指能水解青霉素类和广谱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质粒介导的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BLA).
-
超广谱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um β-lactamerses,ESBLs)是丝氨酸蛋白酶的衍生物,它能够水解青霉素、广谱及超广谱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且能被克拉维酸抑制.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研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常用的青霉素(penicillins)与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以及近年开发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常用抗生素作用机制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致细胞壁缺损,水份内渗、细菌肿胀、坏死,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是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后PBP失去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细胞死亡.而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不受其影响.
-
氨曲南注射液与奥硝唑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氨曲南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在临床中主要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奥硝唑注射液是硝基咪唑抗生素,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对滴虫、阿米巴虫等引起的疾病也有较强的效果,临床工作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现报道如下。
-
氨曲南的临床应用
氨曲南,英文名称aztreonam,缩写为AZT,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多种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主要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本文主要对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因其化学结构中都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氧青霉烷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
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随着新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单环β -内酰胺类、第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β -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使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在临床上亦日渐突出,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医院内感染的增多,增添了临床治疗难度.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与抗生素结合靶位的改变;主动外排系统及生物胶膜等,其中,β-内酰胺酶(BLA)是革兰阴性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