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六气大司天"的中医学术流派创新规律认识
"六气大司天"缘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周期规律.历代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流派与医家见解变迁,或主动契合或客观暗合于"六气大司天"规律,存在着中医发展一致性的理论思维内核.继承前人经验不可拘泥,宜"和其运,调其化,不失其宜",以开启中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
从寒凉到温补——河间一脉学术思想流变研究
河间一脉在传承过程中,医学理论不断发生转变,从提倡寒凉逐渐走向提倡温补,这是一代代师承授受中的量变逐步引起的质变,也是历代传人吸收外来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后对既有理论的重建.从刘完素到孙一奎的400余年间,该脉学术思想的嬗变既有补偏救弊,也有矫枉过正,在其变动不居的法背后,又藏有固定不变的逻辑体系,其中蕴藏的变易与不易值得我们深思.
-
学派及医家学术思想是构建《中医各家学说》的基本范畴
本文从哲学意义的宏观角度剖析了<中医各家学说>的范畴,从医学流派的产生、学派范畴的含义、学术思想范畴的建立与形成系统阐述了学派及医家学术思想是中医各家学说理论思维的基本单元、基本形式,从而阐明学派及医家学术思想是构建<中医各家学说>的基本范畴.
-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单穴治疗闭经特色探析
《女科证治准绳》共五卷,又名《女科准绳》,是明朝王肯堂所撰的妇科专著.本书主要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广泛收集各家学说,对明以前妇科学成就进行了整理,成为代表明代妇产科水平的专著.全书分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5大类,每类分列若干病证,对病因、辨证及治疗论述颇详.
-
先秦至两汉主流思想嬗变对医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对中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家学说、流派传承这一纵向的研究方法上,有关时代对医学思想影响的横向探讨较少.笔者认为,对同一个事物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会影响该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
各家学说,全面领会;着眼疗效,服务临床
各家学说,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其形成源于对经典著作的诠释,也是不同医家与学派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学习各家学说需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应该通过熟读原著,全面领会、客观看待,同时当提倡勇于质疑与挑战的精神,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指归。
-
明清医家头痛证治思想探析
通过系统梳理明清时期的医籍文献,探析著名医家对头痛观点的论述,发现此期医家已形成了从病因到证治较为全面的认识.在病因病机方面,外感、内伤及伤酒食等杂病均可诱发头痛;在辨证分型方面,充分运用内伤外感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使得头痛的辨证分型更加详细;在治疗方面,其治疗方法及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可见,明清医家通过“审是病因,更察兼症”,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利用清、宣、补、泻之法治疗头痛,形成了“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
试论中医药研究中的“重复性”
常有这种议论:中医药研究的重复性差,如某方治某病,对甲病人有良效,而对乙病人则效差,甚至无效,治法方药难以重复.诚然,重复是当今科研必不可少的要求,不能重复的研究是难以证实其科学性的.其实,综观中医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医是其合理内核重复了数千年的科学:从<黄帝内经>到各家学说;从张仲景到当今名老中医;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华本草>,都包含了大量科学的重复(当然,这种重复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正是由于中医药的精华能够重复,以极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其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
朱震亨及其门人痰证诊疗思想探讨
元代医家朱震亨关于痰证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不仅记载于其所著<格致余论>中,而且在其门人整理的<金匮钩玄>、<丹溪心法>、<推球师意>和<丹溪治法心要>等书中也有着丰富的痰证诊疗内容.本文对朱震亨及其门人关于痰证病因、病机、辩证、治疗等方面的学说和经验进行总结和研讨,希望对痰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有所参考和借鉴.
-
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
通过梳理中国13~17世纪气候特点,以对比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旨在研究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并对当前气候环境下的疾病辨治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伤寒与温病学派、寒凉与温补学派的转换和当时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相吻合.温补学派发展期间,气候处于冰间期向冰川期转化的过程中,气温的降低与温补学派重视阳气、顾护先天之火、善用温药等特征不谋而合,说明气候因素与温补学派辨治思路以及用药特征理论的形成有相关性,初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因素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演进关系.
-
温病概念古今不同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
陈言对妇产科病证的认识与贡献
陈言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主要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创立了中医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在病因病机方面贡献巨大.除此之外,他对妇产科病证亦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本文主要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常见妇科病证入手,展现其重视妇人妊娠调养,强调详察妇产科病证之病因病机,同时总结了他对不同妇产科病证的辨证治疗以及方药特点.
关键词: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妇产科病证 各家学说 -
黄孝明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的经验
黄孝明医师行医40余年,精研《伤寒》、《内经》,并旁参各家学说,临床注重中西医结合,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现简介如下.
-
对中医经典英语教学的点滴体会
笔者在澳大利亚担任中医经典著作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各家学说"等科目的教学已有数年时间,现就这些课程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的英译谈点体会.
-
《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建设之我见
中医各家学说被辟作一门独立学科凡740余载,迄今已先后刊行4版统编与3种协编等教材[1~7],然这些教材无不与开课目的、授课对象、教学时数各存一定的距离,只是程度互异而已,说明有关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虽曾就此多次抒发管见,但总感意犹未畅,故觉得有必要再次陈述拙见如次.
-
德育融入“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探索
中医传统文化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值得当代借鉴.“中医各家学说”涵盖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医事活动等内容,具有学术探究与文化传承双重属性.大量名医事迹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是德育教育的鲜活案例.“各家学说”课程改革尝试将德育元素从课堂、课外、网络等方面融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连续性、多元化的道德养成,培养医者仁心的大医情怀.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6)——严二陵医案
严二陵(1901-1981),江苏省吴县人.1916年从林衡甫先生学习中医.1921年在上海南市王家码头开业,精于岐黄之术,熟悉各家学说,前来求诊者常门庭若市.
-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脾胃学说形成于先秦至唐宋时期,在金元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医理论全面深入发展,脾胃学说也得以进一步充实。这一时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先人的脾胃理论,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愈加丰富。同时,涌现出的新安医学(代表人物:汪机、徐春圃、吴楚、吴澄等)、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薛己、张景岳、李中梓等)、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吴又可、薛雪、王士雄等)、孟河派(代表人物:马培之等)等多种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也皆涉及脾胃,脾胃学说可谓进入百家争鸣的成熟阶段。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1届全国中医医史文献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主办、广西中医学院承办的第11届全国中医医史文献学术会议于2008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广两南宁召开,会议收到各地学术论文90余篇,内容涉及中医古籍文献、中医学史与各家学说、地方医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医史文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六经辨证治疗发热的学术思想研究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对各种发热进行归纳,各医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发热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