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讨
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是常见消化系统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腹胀、腹泻(软便、溏、便、水样便)、便秘(块状便、硬便),粘液便、排便困难,排便后仍有便意等,目前尚难用解剖、生化组织学检查结果解释.国际胃肠病学会将本病归属胃肠功能性疾病,制订罗马标准,近又经胃肠病学专家修订为罗马标准Ⅱ,去年在Gnt杂志公布,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痛型3个亚型.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等证范畴.
-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肌电节律变化及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儿童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指未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上腹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群.目前有研究报道FD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电节律异常,胃电图对FD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多潘立酮(吗丁啉)治疗FD有疗效,但对儿童的研究资料较少.
-
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医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关系初探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健康已不再是简单的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从而摈弃了狭隘的躯体健康概念,强调了其心理和社会内涵.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FGD)正是这样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它是指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早饱、大便习惯改变等,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经过临床、实验室、影像学(B超、内镜、X线等)、组织学等检查排除可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者[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0)∶799-780].FGD临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为多见.
-
乐胃饮对小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胃肠功能性疾病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们采用经验方乐胃饮进行了胃肠动力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
1.4功能性胃肠疾病与内脏感觉过敏
内脏感觉一直就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但直到近,人们才开始了解内脏感觉、知觉与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关系.随着消化道运动研究手段逐渐走向临床,我们已证明许多胃肠功能性疾病病人存在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但仍有30%~50%的病人无运动异常的证据,异常运动改变与症状也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内脏感觉致敏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
1.5内脏疼痛影像学研究进展
目前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近几年发展了许多用于发现和定位中枢神经系统中来自胃肠道的信号处理技术.脑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使人们可以初步解释和说明大脑皮质中处理消化道感觉信息的部位,使人们对于脑处理人体内脏感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1.6感染与胃肠功能性疾病及动力障碍
胃肠感染可能是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影响胃肠黏膜上皮屏障作用及胃肠黏膜免疫系统,导致胃肠动力改变及内脏感觉异常.
-
加强对小儿胃肠功能紊乱疾病的认识与研究
全国首届儿科胃肠动力会议于2005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儿科消化专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对儿童胃肠病的研究范围已经从器质性病变扩展至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反映儿科胃肠病的疾病谱正在发生改变,由于学校繁重的读书负担,考试的竞争与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的不和、离异以及独生子女生活的特殊性与饮食结构的改变,使以前很少见于儿童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呈现出显著增高的趋势.
-
排便障碍
随着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功能性便秘的患者明显增加.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通过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排便障碍主要是指由于盆底肌协调障碍(pelvic floor dyssynergia)或大便困难(dyschezia)引起的排出粪便的障碍,这一类又可以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常由于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在排便时的活动不能协调或感觉异常所致.
-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肠道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目前对IBS的认识尚不很清楚,不同个体的表现也可能不完全一致,因而为IBS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胃肠功能性疾病453例消化道钡餐造影分析
消化道钡餐造影(GI)作为临床消化道首选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以往的检查中,主要注重于消化道管壁及管腔的器质性病变,忽略了消化道功能性改变。笔者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患者有明显的上消化道临床症状,却找不到消化道管壁及管腔的原因,为胃肠道功能性改变引起。为此,本文对453例此类病例进行综合分析。
-
胃肠功能性和动力紊乱性疾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上个世纪的后四分之一年代,人们对以腹痛、腹胀、早饱、吞咽困难、反酸、胃灼热、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及排便异常等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症状的研究,无论从病理生理学、实验诊断学、乃至治疗学方面的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评价胃肠道电活动和动力学各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大大地扩展了人们对胃肠道活动机制的理解.对于动力学从分子到整体器官水平、从器官到整个消化系统的研究也使得临床在对付胃肠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和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GIM)有了许多新的药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节奏的日益增快、竞争压力日渐增强、传统的生活习惯逐渐变化的今天,虽然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有时甚至严重的困扰着人们,但随着大量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它的治疗终会获得更好、更加有效的办法.
-
周福生教授"血三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探讨
系统地介绍了周福生教授凭借自身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太极图说"结合"脏与脏关系"提出"三脏一体"模式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血三脏"模式是周师通过自己临床治疗血证的经验而提出的,属于"三脏一体"的"心-脾-肝"模式,同时就"血三脏"模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做相关探讨,分别就其中医学基础及现代医学基础做了详细的探讨.
-
胃肠功能性疾病病症结合生存质量量表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胃肠功能性疾病病症结合生存质量量表在观察中医药疗效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两组观察中药顺激合剂和西药西沙必利、百忧解、谷维素的生存质量评价,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中药组与西药对照组与与健康组比较生存质量明显低下,治疗后两组都能明显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胃肠功能性疾病病症结合生存质量量表能够反映中药的类临床疗效,中药顺激合剂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胃肠动力检测的临床应用
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理、病理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如生理学、内分泌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发展有赖于许多新技术和新仪器.胃肠动力学在解释胃肠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公认.许多胃肠疾病甚或全身性疾病都可产生胃肠功能变化,导致胃肠系统的症状,与胃肠动力性疾病有相同的表现,如腹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性疾病与各临床学科关系非常密切,包括传染、内分泌、神经、肿瘤、代谢等.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除与胃肠动力密切相关外,与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调节,精神心理因素等也有关联.
-
胃实时超声显像观察中药和对胃液体排空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对胃肠功能性疾病胃液体排空的影响.方法:采用胃窦面积实时超声显像法观察20例胃肠功能性疾病和10例健康时照组,比较胃液体排空的功能.结果:治疗前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胃液体排空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中药组、西沙必利组与健康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胃液体排空能够反映出胃动力学的改变.中药组与西沙比例组具有相同的胃促动,使延缓的胃液体排空恢复正常的作用.
-
胃肠起搏的护理
胃肠起搏是近年来胃肠生理、病理生理及临床科学的一个热门课题.其工作原理是基于人胃肠起搏点的电活动可被外加的电流刺激所驱动,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产生与正常人体胃肠基本电节律相似的胃肠生物电信号,并经胃体、胃窦和肠在体表的投影处输入,使胃肠起搏点电流动产生"跟踪效应",恢复正常的节律,达到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目的.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嗳气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且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02年起对功能性胃肠病病人应用泰士WCH型胃肠起搏器(下称胃肠起搏器,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胃肠起搏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
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病理生理复杂,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还没有一个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胃肠起搏应用于糖尿病胃轻瘫、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脑显像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脑显像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研究发现,应用脑电图、脑磁图、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功能磁共振显像等检查方法均可发现部分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存在脑显像异常,提示脑功能异常可能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有关。
-
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病的诊治新概念
食管和胃肠功能性疾病近年来备受关注,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均已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在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难点和争议,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尤其是在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面,尚需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