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疫与六气之少阴、少阳的探讨

    作者:杨威;于峥

    历代对温疫的认识各具特色,吴瑭以五运六气原温病之始,认为天地之气异常变化是温疫可能流行的有利条件,而少阳、少阴之气生成万物尤为关键.细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列,温疫好发之时的客气均为少阴、少阳,主客气不相得、不当位,自然气候出现反常状态,非时邪气易致温疫.少阴君火、少阳相火性偏火热,具从标从本之化,又强调阴阳互根之义.阴阳兼杂的温疫宜以人身的三焦肌腠、心火肾水为重点辨证论治更为妥当.

  • 流行性感冒三期论治

    作者:赵兰才;曾文颖

    通过对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提出本病的病因是非时之气夹六淫时邪为外因,内蕴风、热、湿、痰为内因,内外因相合而致病,病名归属"时行感冒"、"外感温病"、"温疫",多按卫气营血传变,分初期、中期、恢复期三期论治.本病外感邪气可影响初起病变的类型,但决定发病和病后转归的根本因素还是内因,内在病理基础在未病之时已见端倪,如阴阳失衡、内生五邪、痰浊等.既病之后的证型和分期因体质和正邪斗争的不同而异,虽可分为三期六证,又当不拘于三期六证.基于流感皆有内在病理基础这一发病观,提出预防流感应注意平素养正气,调阴阳,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的目的.

  • 论温疫学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作者:刘宁;李文刚

    祖国医学理论中没有"传染病"一词,但很早以前就有对疫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温疫属于疫病的范畴.许多文献中都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发病、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它们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温疫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学术特点作一论述.

  • 甲型H1N1流感中医病因病机治法述要

    作者:周平安

    甲型H1N1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一种,因其发热、传染性强,属于中医"温疫"范畴.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一般3~5年发生一次小变异,引起小流行,10~20年发生一次大变异,或发生基因重组,引起一次大流行,甚至发生席卷全世界的大流行.在20世纪中,席卷全球的大流行共有5次,其中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造成2000万到5000万的死亡.

  • 吴鞠通温疫误治医案二则赏析

    作者:张红;盖国忠

    针对<吴鞠通医案>二则温疫误治的医案进行了中医学理的剖析,提要性地加以总结,特别是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分析对今后中医防治传染病有重大的警示作用.案1的过度治疗病因、用药法度、病情变化与病机分析;案2的伏火病因分析、"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病证标志物研究等启示是有意义的.

  • 中医温疫类疾病认识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吴宇峰;于琦;王燕平;吕诚;李立;王蕊;于河

    目的:研究中医温疫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治疗上的古今异同,以启发温疫类疾病的诊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温病文献中的温疫的相关认识和现代期刊文献中对温疫相关内容的研究认识,发掘古今温疫认识的异同.结论:后世医家对温疫的研究和认识基本上是在明清医家认识的基础上继承并结合现代温疫类疾病的特点和科技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发挥应用.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也给温疫的认识带来了新的内容,但同时也有很多认识未被继续研究应用,加强这部分研究可能会为温疫类疾病或者面对新发疫病时产生新的治疗启示.

  • 中医谈"瘟疫"的预防

    作者:吴大真;刘学春

    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回忆历史,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防病、已病防传的预防思想.

    关键词: 温疫 预防理论
  • 明清医家防治温疫特色研究概述

    作者:张茂云;苏颖

    明清时期为中医学史上辨治疫病的鼎盛时期,本文对明清时期16位主要冶疫大家对于温疫发病相关性以及临床预防温疫经验进行科学阐释,研究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总体防疫的方法与特色,以启后学,为现代临床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明清 温疫 特色防治
  • 中医学"疫病"概念研究

    作者:彭鑫

    疫病在我国早有记载.早期非医学著作中对疫病的概念进行了初的定义,此后,中医的早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诸病源候论>等分别对"疫病"进行了阐述.历代医家在其著作中对"疫病"的概念、诊断、治疗、预防等也进行了不同侧面的阐述.明清之后,"疫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畜,西医的传染病概念与中医学传统"疾病"概念互相交融,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疫病"的概念经历了诞生、发展、成熟等层层演变,研究中医学"疫病"的概念,对于正确理解、解释与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特别是对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 疫病 温疫 传染病
  • 余师愚从运气规律认识温疫防治策略的特色探析

    作者:岳冬辉;苏颖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 清以前温病温疫十大名著选介

    作者:余瀛鳌

    "非典"的冠状病毒,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传入.患者感病后,主证为发热(或恶寒发热)、咳嗽(多为干咳、少痰),或兼有头痛、身痛,上气、喘憋等症,如高烧,身灼热,又未能实施有效治疗,则可产生昏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危害人体生命健康.

  • 浅谈庞安时论治温疫的学术成就

    作者:周丽雅;张焱

    庞安时是宋代著名医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其潜心钻研30余年所著之<伤寒总病论>.明确提出伤寒与温病的不同,其论上承<内经>、<难经>,参以临床经验,启迪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关键词: 庞安时 温疫
  • 杨从鑫主任医师治疗乙脑的经验

    作者:刘碧山;吴晓红

    杨从鑫主任医师为毫州市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工作近六十余个春秋,疗效卓著享誉皖北,为更好继承杨从鑫先生学术经验,我院被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安徽省第三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单位,据上级指示精神我院积极推进杨从鑫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笔者有幸成为杨老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将杨老治疗乙脑经验加以介绍,肯定了中医中药对病毒致病临床疗效绝对优势.

  • SARS、人禽流感与"三不"病机

    作者:张少卓;陆小左

    SARS与人禽流感属于中医"温疫"范畴,具有特异病原、特定的传播途径,属于强传染性疾病.在抗击SARS与人禽流感的过程中,中医药在预防发病、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对SARS与人禽流感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尚不够丰富.为此,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对SARS与人禽流感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SARS与人禽流感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现总结如下.

  •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辨治浅论

    作者:李国勤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或称非典型性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变异所致的急性肺部疾患,临床主要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其特点为传染性强、发病急剧,故此病仍属温疫范畴.笔者现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将本病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 SARS患者舌体与血白细胞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淑玲;李宗信;黄小波;陈文强;李斌;王明越;刘桂兰

    目的探讨舌体与外周血白细胞及分类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对170人次SARS患者舌体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N)降低时多见体胖,升高时多见体瘦;淋巴细胞(L)降低时多见体瘦,升高时多见体胖;嗜酸性粒细胞(E)升高时多见芒刺、裂纹;单核细胞(M)升高时多见老舌.结论SARS患者不同舌体与血白细胞及分类中的N、L、E、M比值有明显相关性,具有显著性差异.

  • 试析明清医家对温疫的共识点

    作者:苏颖

    明清时期为中医学史上辨治疫病的鼎盛时期,从温疫主要致病因素、防治温疫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16位主要治疫大家防治温疫经验进行阐释,研究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总体辨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

  • 慢性肝炎ALT、AST升高用升麻

    作者:吴沛田

    升麻功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本经>谓其"解百毒,避温疫瘴气."笔者用于慢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的治疗,取效甚佳.

  • 吴又可诊治温疫辨病特色探微

    作者:胡森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了吴又可诊治温疫的辨病特色.吴氏首辨病类,明确是否是疫病;通过辨别病原、辨别表里、辨别传变、辨别标本、辨别缓急来辨别具体中医疫病,明确疫病中医特征;辨别一个病人原有疾病、又患疫病与单纯患疫病.以上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 杨尧章论治温疫的特色

    作者:朱传湘

    杨尧章为清代湖南名医,撰有<温疫论辨义>.杨氏论治温疫以吴又可<温疫论>为正宗,并对<温疫论>逐条剖析,于当从者,疏其蕴;于不当从者,抉其蔽,使之治温疫提纲挈领,多有发有性未发之论.杨氏对温疫论进行了辨义,并从温疫初起、感邪轻重、温疫治之大法,辨识温疫与温病的区别;从感气、传变、证候、治则等方面辨别伤寒与时疫之异同.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