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仝小林运用清热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

    作者:李敏

    2型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高发疾病.仝小林教授认为在糖尿病前期及并发症期的发展过程中热证贯穿始终,并随着病程的变化有郁热、实热、虚热的不同变化,所以清热药物的使用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期、分证使用开郁清热、苦寒清热、甘寒清热及清热凉血等药物对不同阶段的2型糖尿病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这种精准用药模式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

  • 还阴救苦汤眼科应用举隅

    作者:柴键

    还阴救苦汤首载于元末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在<审视瑶涵><证治准绳><银海精微>等医籍中亦有记载,原方主治火疳及真睛破损.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多种外障眼病,介绍如下.

  • 马淑然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寒热错杂性疾病的经验

    作者:邸莎;皮微平;王雪娇;龙晓华;成西

    本文旨在总结马淑然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寒热错杂性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寒热错杂性疾病机理,主要为实热、湿热性疾病日久损伤肾阳,致肾阳虚兼实热、湿热或肾阴阳两虚证;浮越于上之虚火日久转化为实火,或肾阳虚不能气化水液,湿从内生,郁而化热,或“母病及子”,导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者气滞湿阻化热,形成肾阳虚兼肝郁湿热证。针对的病机主要为肾阴阳虚兼实热、肾阳虚兼肝郁湿热。并举验案2则。

  • 浅谈血热型月经后期理论基础

    作者:郭南京

    月经后期中医辨证一般责之于肾虚、血虚、血寒、气滞、痰湿、肾虚,但临床观察发现血热导致的月经后期屡见不鲜,并随着社会节奏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为探讨古今中医对血热导致月经后期的认识,我们试图找出该病机的理论立足点和主要证候特征,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 热证诊断标准研究概述

    作者:周铁成;郑巧;张培彤

    热证是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一个重要证型,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热证诊断及分级量化的研究显示,虽然目前研究者对热证包括实热、虚热、阴虚热、气血热、血热、痰热、瘀热、毒热、风热、胃、心、肺等脏腑热,以及单病种如冠心痛、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热证诊断标准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规范的热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无法对临床和科研提供有效帮助.鉴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对复杂证候所含证素组合分解的需要,推荐以单一证素有序组合为基础的多层级热证诊断标准模式,即热证一级诊断,虚热、实热证二级诊断,实热证和虚热证的基础上加上单一病性证素做出的三级诊断,三级诊断的基础上加上单一病位证素得出的四级诊断.这样的四级诊断体系条理清晰、病性清楚、定位明确,可为热证的分级诊断及量化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消渴与火热

    作者:雷敏

    消渴为火热病邪,早期多为实热内生,外邪入里化热;嗜食肥甘厚腻,饮食积滞,久而湿热内生;情志不畅,郁久化热等;中期及后期多为虚热,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发热属虚,消渴病主要病机有肺肾阴虚,气阴两虚,阳虚等;并发症期多为热毒内聚,或由于外感火热,从血分而为毒;或由于脾虚湿盛,积累湿成浊,久郁化热,热蕴成毒.治疗应根据病症特点,辨证论治,以获其效.

  • 热证施灸的理论探源

    作者:杨晓琳

    从古至今,热证是否可灸为历代医家所争议,虽然近年来热证施灸理论的正确性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越来越为人们所证实,但灸疗热证距临床广泛应用尚有一段距离,热证施灸,似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相矛盾,但在<内经>中早有例证,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也有深入的认知.

  • 热证虚实病理与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甘慧娟;杨丽蓉;黄守清;李灿东;林端宜

    探讨热证虚实病理与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关系.选择391例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①阴虚病理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差异显著(P<0.05);②实热病理与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呈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阴虚病理处于血栓前状态,且阴虚越甚,血粘度越高;而实热病理由于血流速度快,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下可能存在着实热越重,则血粘度越低的现象.

  • 张仲景活用大黄探微

    作者:陈晓辉;刘兴兴;张媛;李军赛;何琦;丹阳;唐宋;郜新莲

    大黄能攻十积:一攻燥屎之积;二攻宿之食积;三攻血积;四攻饮邪之积;五攻痰积;六攻毒邪积;七攻湿邪之积;八攻热邪之积;九攻癥瘕聚积;十攻石积.大黄补敛正气,安和五脏:一保肝利胆;二健脾和胃气;三强心;四护肾利膀胱;五止血;六推陈致新.大黄是张仲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味药,用时仲师注重剂量、炮制、煎煮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大黄实为良药,用之得当,可起沉疴,疗重症,挽危急.然而,若不熟稔本草,明其性味,揣其功效,度其剂量,则便不能善用此良将,会反为所噬.大黄生用苦寒泻下,酒制变降为升,变泻为敛.剂量之中,暗藏玄机,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升与降,泻与敛,全在掌握炮制与剂量之间,仲景之述明矣,欲用大黄者,需明尽此理.

  • 壮医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实热型失眠症临床观察

    作者:陈红;陈小刚;张婷婷;吕春燕

    目的:观察壮医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实热型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实热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等PSQI评分及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实热型失眠症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