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痰饮证验案举隅
医圣张仲景说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验之临床,对痰饮量少的患者确有良效,但如果痰饮甚多,将是杯水车薪,几乎无效.昔贤张子和《儒门事亲》有云:"饮当去水,温补转剧","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其上焦枯,其下寒栗."笔者遵照此说,用攻下、涌吐法治疗由痰饮证引起的多种疾病,取得较好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
-
张锡纯诊治痰饮证学术经验探析
痰饮证乃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且症状多端.张锡纯先生诊治痰饮证从脏虚入手,尤重肺、脾、肾三脏在痰饮证发病及诊治中的重要作用,并虚实分治,分别创设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精研其论,对当今临床工作者诊治痰饮证会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颈部无力案
张××,男,50岁.初诊日期:1997年8月5日.主诉:颈部无力10天,呈低头态,抬头只能坚持几秒钟.现病史:半月前无明显原因突然呕吐痰涎2天,第3天全身酸软不能自行起卧,颈部僵硬,在外院诊治7天后(未确诊),四肢活动自如,只感颈部无力负头重,头皮紧束感,胸口发闷,饥饿难耐,平均3小时吃一顿饭,餐后即大便,便中夹少量粘液伴排便不畅.颈4~7椎旁有压痛,舌质暗,苔腻,脉滑尤以关尺为甚.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痰饮证).治疗:健脾祛痰,通经活络,升提清阳.针刺:先针百会、哑门、风池、大椎、外关、阿是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再前顶放血;后针内关、合谷、丰隆、太冲,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中病人即感全身舒适.完毕,头即抬起如常人.给予健脾祛痰之品:半夏10g、陈皮15g、莱菔子20 g、山药15 g、云苓20g、白术15g、甘草10 g、槟榔10 g、生姜5片、大枣5枚、焦三仙各10 g,共服2剂,随访3年未复发.
-
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方证相关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探讨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的方证相关.方法:形成“过敏性鼻炎痰饮证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分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40例10d,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全身痰饮证和鼻部痰饮证的出现频率都超过30%,40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饮证证候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证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与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方证相关关系.
-
以中医痰饮病机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机制及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气道黏液高分泌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特征,又是影响其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较为符合中医痰饮证的特征,因此基于中医痰饮病机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关理论,提出COPD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宣肺化痰等.
-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10)
2.1痰饮咳嗽痰饮是以病因命名.痰饮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澼",<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溢饮之名.本篇虽痰饮与咳嗽并列,但咳嗽仅是痰饮所引起的一个证候,而痰饮病不是都有咳嗽.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为饮病的总称,狭义者为痰饮证.
-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体会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组成,笔者在临床用其治疗各科痰饮证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1 慢性支气管炎笔者体会,用苓桂术甘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因寒冷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每收良效。本方初能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外,尚能提高患者免疫力,防止感冒,预防复发。
-
五苓散证的脉证研究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
2型糖尿病73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目的:分析7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常见证型与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收集731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中医证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73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型构成比:气阴两虚证为32.0%,阴虚火旺证为28.9%,脾虚胃热证为14.4%,胃肠实热证为9.6%,肺胃郁热证为9.3%;②在主症合并有兼夹证中,瘀血证占45.4%,痰饮证占19.2%,湿浊证占15.7%;③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与年龄的关系:青年(<45岁)发生率高的证型是阴虚火旺证;中年(45~ 59岁)发生率高的证型是气阴两虚证;老年(≥60岁)发生率高的证型是气阴两虚证.结论: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是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的证型;不同证型的分布与患者年龄和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
-
苓桂术甘汤临床治验
苓桂术甘汤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原为治疗伤寒误用吐下之脾胃气虚水气证及胃脘痰饮证而设.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温阳化气而行水,二者相合一温一利,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以断生湿之源,甘草益气和中,与白术相协共奏补土制水之功.饮去脾和,湿不复聚而饮证自愈.笔者临证时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多获良效.特举例如下.
-
《未刻本叶氏医案》痰饮证治探微
叶天士医案对后世临证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仔细研读,每每有新的启发和收获.<未刻本叶氏医案>虽记录简单,杂乱无章,但"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经整理分类,全书辑"痰饮"医案60余条,均属<金匮>痰饮范畴.其理法方药虽源于仲景,宗"温药和之"治痰饮之法,多用苓桂、真武,然又不拘于祖述,不囿于古方.在病机认识及立法遣药方面又多有变创及独到之处.试寻其痰饮证治思想及用药规律.
-
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证验案四则
痰饮一证属中医学中的疾病,相当于临床多种呼吸道、消化道疾病表现的共有症状.苓桂术甘汤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对病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临床颇能信手而验,现将治验举隅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