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医疗研究概况

    作者:董泽宏

    民国时期中医院明显少于西医医院,但中医医疗人员明显多于西医.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中国的经济状况影响,民众对中医议论不一,但较之西医更乐于接受,故中医医疗在北京地区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知名中医已开始用中西两法诊治疾病;中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明显增加;部分中医著书立说.

  • 息翁不息,济世育人--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

    作者:徐江雁

    萧龙友(1870-1960年),号"息翁",解放后易号"不息翁".幼承庭训,日诵诗书;弱冠后博览群书,兼及医籍,并亲临过川中霍乱救治工作的第一线;27岁中丁酉科拔贡,步入仕途;58岁弃官从医,旋与孔伯华共创北平国医学院;自此息翁不息,终生以医疗教学、济世育人为己任.先生治学博采众家、不分门户,师古不泥、精思活用;临证详审四诊、尤重问诊,因人立法、准确灵活;并且不遗余力,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一生医名极高,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 遵古意辨病情,创加减银翘汤——记北平国医学院创始者张菊人

    作者:徐江雁

    张菊人(1883-1960),男,名汉卿,字菊人.1910年来京行医,曾任外城官医院内科中医医官,担任过北平中医资格考试主考官,为"北平国医学院"创办人之一,并出任董事和教授.建国后,在北京市第二门诊部任顾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并在内科门诊应诊.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并担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1917年张氏在诊疗疫病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他人共同编写<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一书,成为治疗各种传染病的规范.晚年写出<菊人医话>一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张氏擅治温热病,提出北方外感"寒固于外,热郁于中"的观点,采用外用辛凉、内用清化的治法,创立了"加减银翘汤"方.

  • 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记清代御医袁鹤侪

    作者:徐江雁

    生平简历袁鹤侪(1879-1958),河北雄县人.少年丧父母,自学医书,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系统学习中医.1906年从医学馆毕业,同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太医院,曾供职清太医院御医兼医学馆教习,慈禧随侍御医.后悬壶京城.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耆宿顾问、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学术成就袁氏对内难经理论、伤寒病、温病皆有深入研究,著有《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温病概要》、《温病条辨选注》、《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并主持、组织修订和重刊了《医统正脉》等一批古典医籍.治学特点袁氏治学法度严谨,临证诊病一丝不苟,用药精当而有创新,药味平淡而有出奇,对许多疑难重症的治疗颇有建树.学术思想袁氏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尤其注重气化学说;临床以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著称.特别是治疗痨瘵、疟疾、肝病、结石诸疾,尤为见长.

    关键词: 名医 御医 京城 医史
  • 辨阴阳寒热,视天人相合——记北平国医学院创始人之一金书田

    作者:徐江雁

    金书田(1884-1971),字耆康,满族,为清皇族爱新觉罗后裔.其幼年家道中落,故深研岐黄,施诊济世.1928年任北平国医馆医学股主任,1930年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兼内科讲师,讲授温病.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卫生局、北京中医学会及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顾问,并当选北京市人民代表.其对文学经史研究有素,在温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提出对时疹透表,不可辛温,也不可恣用寒凉的学术思想.对《内经》、《难经》有深入的研究,继承了医学经典著作理论,形成了其辨治温热的独特经验.其重视时势、环境与发病的关系,强调治病应分辨阴阳寒热,切忌动辄乱投补药,此学术思想现在临床中仍有指导意义.

  • 勤学苦研,古今相合,融会贯通--记一代名医冉雪峰

    作者:徐江雁

    冉雪峰(1879-1963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享有"南冉北张"之誉.其出生于医药世家,17岁始开诊行医.一生任职颇多,1919年与同道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并创办<湖北省中医杂志>;平生编写医著较多,其学术经验对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冉雪峰具有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重今不非、先品德后学问的治学特点;主张"一融三合"的学术思想,为提高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医德为先防治结合--记儿科名医王仆诚

    作者:徐江雁

    王仆诚(1877-1961),原名联福.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之为"王小儿".1953年,四川省行署授予他"中医专家"的光荣称号.1955年,奉调到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一生崇尚"为医者以德为先",对待患者尽心竭力.在中医儿科的临证工作中历来主张防重于治,并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治护理方法,一生造诣颇深.

  • 大方治病自有序,君臣佐使如是说——记北京私立中医院创始人杨浩如

    作者:徐江雁

    1 生平简历杨浩如(1881-1940年),名德九,字浩如,男,江苏淮阴县孔庙巷人,享年59岁.[1]杨浩如出身中医世家,杨家祖训:"不知医者,不为杨家子弟".少年时代,除学习文史经世之学外,还学习中医典籍.曾拜当地同族名医杨世寿为师,勤奋学习中医经典,边学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精通的地步.青年时代,在山东曾辅佐杨士骧(巡抚)建立中医学堂.

  • 治肝郁分阴阳从化,疗虚损辨五脏气血--记清代御医韩一斋

    作者:徐江雁

    生平简介韩一斋(1874-1953),北京人士,少年考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毕业后供职于太医院,任恩粮(官职)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官".辛亥革命后在京寓所行医50余年,颇负盛名.学术成就韩氏熟读中医经典,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其传人刘奉五、赵绍琴、梁仪韵、郗霈龄、吴静芳皆北京名医.学术思想擅治内科诸证,对于肝郁、虚损、血证、呕吐等治疗尤有独到之处.韩氏认为:肝郁有从阳化和阴化之不同,若从阳化,表现为肝的作用方面,有肝气、肝火、肝阳之别;治疗虚损必分五脏、论气血、结合五行生克、顾及脾肾二脏;治疗血证主张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其留邪.

    关键词: 名医 御医 京城 医史
  • 儒乃达儒,医是名医--记京城名医关月波

    作者:徐江雁

    关月波(1873-1940年),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学家.青年时期,精通儒学,办学任教;并自学中医,卓然成材.时值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流行,接诊处方应对不暇,乃自研瘟疫灵丹,以应急需,活人无算.另对肝硬变腹水等危重疾病,亦有独特的经验.行医40余年,擅长各科,尤精内、妇,诊疾断病,重视气血,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留下可观的医论医案.

  • 医德医术誉京城,口口相传"石膏孔"——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

    作者:徐江雁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 擅述医理,治法圆机,用药轻灵--记清代御医陈莲舫

    作者:徐江雁

    生平简历陈莲舫(1840-1914),清末上海名医,为陈世医家第19代传人.光绪年间,奉召五入京城,充御医,为孝廉皇后和德宗所器重,受命当值御药房,名满京华.学术成就陈莲舫不仅精通祖传外科,内、妇、儿科造诣也很深.10年之间,5次进京,因疗效在诸医之上,被敕封为三品邢部荣禄大夫,曾被赐恩"荣五召"匾作为嘉奖.在光绪壬寅年(1902年)创办了我国中医界早的学术团体--上海医会,开办中医学校,编写中医教材,课徒300余人.所著著作有<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等8本医书.治疗特点继承家学、勤于思考;师古通今,权衡达变;诊治负责,周到全面;一病数方,防患未然;用药轻灵,不尚峻烈;用药独特,尤善用参;治疗女病,善于调血.

    关键词: 名医 御医 京城 医史
  • 手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记骨科名医杜自明

    作者:徐江雁

    1 生平简历杜自明(1877-1961年),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研究员[1].杜自明自幼随父习武,宗少林派武术,18岁从军.其治疗伤手法与伤科秘方,均得自家传,常为乡里推拿、按摩治疗筋伤骨折,深受患者爱戴.1902年始正式开始行医.解放以后,他曾受聘为成渝铁路工地的特约医生.1953年参加成都铁路医院工作,并被聘为四川医学院特约医生,后又被评为成都市人民代表和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 精研医理博采众长济世育人--记中国医药专门学校创办人梁保和

    作者:徐江雁

    梁保和(1876-1960年)字荷订,北京市人.生长在医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又拜名医王梦九为师,24岁时即悬壶行医,并创办私立"育正国民学校",20世纪又与同道一起创办"中国医药专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中医学人才.梁保和既精研医理,又深穷药理药性;强调治病务求实效,从病因病证中求治法,选方不泥,理法一致,博采众长.

  • 王鸿士主要学术思想初探

    作者:王国玮

    生平简历王鸿士(1919-1985年)河北省武清县人,全国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15岁随父应诊,1940年就学于"北京国医学院",1944年拜前清御医瞿文楼为师,自1956年始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学术成就王鸿士精于内、外、妇、儿诸科,尤擅医治内科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为肝病和杂病专家.其主持的清肝1号、清肝2号、养肝1号的汤剂和注射用针剂的研制卓有成效.治学特点推崇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推崇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各有突破、各有所长的探索精神.学术特点注重祛邪,善治热证;善用理气疏郁之味,妙施"通法".

    关键词: 名医 京城 医史
  • 已故老中医安幹青遗事

    作者:

    作者从选业明志、自学成才、医德高尚、医术精深、遗著毁于"文革"几个方面论述了其父--北京名老中医安青的一生,以示悼念.

    关键词: 名医 京城 医史
  • 以六气开阖枢释六经,倡三阳三阴钤百病——记京城名医黄竹斋

    作者:徐江雁

    黄竹斋(1886-1960年),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幼时刻苦自学,苦读经史、数理知识,尤喜中医,对中医学术矢志钻研,尊崇仲景学说,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曾任西安中医专科学校校长.1954年被聘任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赴京,受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后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他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其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说,以现代生理学理论,解释三阴三阳,阐发仲景六经辨证;以六气解六经之属性,用开阖枢释六经之功用.其学术观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 衷中参西,理真术效--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

    作者:徐江雁

    施今墨(1881-1969年),字奖生,浙江萧山人.幼学中医,青年时投身国民革命.1930年同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1932年筹办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1935年与汪逢春、萧龙友、孔伯华任北平中医考试主考官,后遂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教育事业,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和倡导者,毕生行医以理真术效自勉,重视气血阴阳与脾胃升降的调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 勤求古训真谛发微脉学新说--记清代御医赵文魁

    作者:徐江雁

    生平简历赵文魁(1873-1934),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苦研岐黄.17岁继父业入太医院.光绪末期破格晋升为御医,次年又被晋升为太医院院使,主管太医院事务.宣统年又晋升为花锄头品顶带太医院院使,兼管御首房、药库.学术成就擅长内科、温病,对脉学颇有研究,提出了"诊脉八纲"及"浮、中、按、沉四部诊法"的崭新学术观点.其子赵绍琴将其观点及治疗温病、杂病的医案遗稿整理成<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二本书籍.

  • 遣药施针,各随所宜——记京城名医高凤桐

    作者:徐江雁

    高凤桐(1887-1962年)字云麟,北京市人.早年师从名医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学习中医内科与针灸.凡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几皆研读;尤对叶氏温病学派著作,研究较深.解放前,供职于北京外城官医院多年,并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与北平中医考试委员.解放后在参加北京市中医门诊部及北京医学院等工作中,积极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提倡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高氏精通中医药及针灸,对何时宜药,何时宜针,何时针药并用,何时先药后针,何时先针后药,临证运用十分精当.临证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言立法选药;重视脾胃,认为只有脾胃充盛,五脏方可不虚.强调医者医人,临证不得只看到疾病,而忽视了每一患者个体的复杂性.

11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