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深切缅怀王为兰教授
王为兰教授(1913年12月1日-2005年8月31日),字哲翔,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县)人,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中医系,1937年获得北平市政府颁发的中医证书,开始行医生涯.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工作,1959年-1966年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任教8年,以后一直在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工作.他悬壶行医60余载,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中医事业.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16)——周仲瑛医案
周仲瑛,男,1928年10月出生,江苏如东县人,教授、主任医师.1941-1946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1947年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毕业.1947年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毕业;1948年在父亲诊所襄诊;1949-1955年自己开业行医;1955-1956年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1983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等职;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23)——郑魁山医案
郑魁山,1918年12月生,教授,河北安国人.出身于针灸世家,16岁跟随其父学医,1947年在北京考取中医师,独立开业.1951年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并在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三室主任.1982年调甘肃中医学院任教授、针灸系名誉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针法灸法分会顾问、甘肃针灸学会名誉会长等.发表论文66篇.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等国讲学,备受欢迎,享誉国内外.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11)——张琪医案
张琪,1922年生,河北省乐亭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受业于祖父,青少年时即熟谙<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1944年行医于哈尔滨,1955年调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7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历任中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兼任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临床善治内科杂症,对桂枝汤、柴胡汤、承气汤等经方的应用均有所创新,并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精神、神经等疾患,收到可喜的成果.
-
我的父亲任应秋和他的《医学全集》
我的父亲任应秋(1914—1984),四川江津人,幼年读经,少年时曾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平,17岁尊祖父之命跟师学医,23岁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0年执教于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任职于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创业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
我为天津中医药大学50年华诞而高歌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天津市有医学院、卫生学校、进修学校,中医院校尚是空白.中医前辈陆观虎、哈荔田诸社会贤达奔走呼吁,始成立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升格为中医学校,1958年又升格为中医学院,从此,天津有了中医高等学府.而今,又升格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比肩北京、上海、广东、山东而佼佼者也.
-
人生若只如初见
每个人大约都有一种初遇的情结,提笔叙写一鸣先生,就让我从初的相遇开始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读写知识》编辑部在本市河北区进修学校召开的座谈会结束后,我跟着退场的人们往外走,就听有人喊道:“王老师,王玉老师,请留步!”这个喊我的人,正是一鸣先生。他怎么知道我,并能叫出名字?我不免一愣。随后接受他布置的作业,即把我的发言整理成文,交给《读写知识》,预备下期刊用。当时只知他在语文教研室工作,不知还兼作这家报刊天津分部编辑,所以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但那带笑的面容和专注的神情袒露着的真诚,却不容我怀疑。何况,刊登我的文章的《读写知识》周报,很快便寄到了我的手里。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但在我的教育生涯里却是不能磨灭的。 -
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卫校生存与发展的探讨
县级卫生进修学校(简称县级卫校)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知识培训的专职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体制和卫生技术人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卫校的生命线,生源数量和教学质量越来越难以保障,县级卫校正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本文就县级卫校今后如何生存与发展,从卫校的任务、现状和办学模式三方面进行探讨.
-
我与《江苏中医药》的深情
值此盛世华年,迎来《江苏中医药》刊庆,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抚今思昔,感慨万千.1956年创刊之际,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学员正好毕业;省中医院刚建二年,病房收治病人;省中医研究所正在筹建.江苏有了自己的中医刊物,可真是配合默契,紧跟发展形势,为中医事业的飞跃添上翅膀.从此,江苏的中医事业蒸蒸日上,不断腾飞,直到今日.
-
林耀东先生诊籍资料浮出水面
林耀东(1905-1971年),江苏省六合县人,18岁随师学习中医,4年后开始悬壶行医,名闻乡里.抗日战争时期,除家属和女眷外,率全部4个儿子参加新四军抗日.解放后在安徽省农业厅等单位任职.1954年受命到芜湖筹办安徽中医进修学校,担任校长.
-
王正雨老中医学术经验介绍
王正雨,男,1920年生,安徽濉溪县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内科、针灸、中草药.出身中医世家,6岁读私塾,8岁从外祖父陈景盘(当地名中医,清末秀才)苦读医书.1935年从父王富勤(当地名中医)学习中医兼开业行医.1942-1948年跟随陈粹吾先生(原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安徽中医学院院长,全国著名老中医)学习中医兼行医,刻苦读书,兼收中西医所长,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1953年在芜湖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7年在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同年调安徽中医学院工作,并保送到中央卫生部在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研究班学习深造.现任安徽省新安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已收入省教委编写的<安徽教授名人录>.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安徽名老中医.1杂病重于治痰王老治疗疑难杂病推崇"百病皆由痰作崇"之说,认为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蒙清阳则眩晕,痰阻心窍则神昏,痰滞于脑则头晕眠差,痰水凌心则心悸,痰聚肺部则哮喘,痰浊滞胸则胸痹,痰凝乳房则核起.而痰之产生多由平素恣食肥甘,少劳多逸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气机不畅,与湿浊瘀血互结,阻塞脉络.
-
团结奋进 阔步迈向新世纪--庆祝湖北中医学院建校40周年
40年前,湖北中医学院在原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于1959年2月正式建立.1979年,我院从阅马场迁至武昌云架桥新校区,相继兴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培训楼、图书馆、食堂、学生住宅楼、教职工住宅楼、留学生楼,以及今年投入使用的综合楼,办学基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
蓬勃发展的绵竹市卫生事业
绵竹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83公里.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总人口51.13万人.全市有市人民医院(血防所、急救分中心、肿瘤医院)、市中医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腱院、卫生进修学校、汉旺人民医院等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设有口腔医院、痔瘘医院、产院、骨科医院、红十字医院等镇乡卫生院.
-
灵宝市卫生人员进修学校办学方向的探讨
灵宝市卫生人员进修学校是1974年兴办的,当时就叫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主要职能是在职培训.开展学历教育是一个过渡.与市二医院开展联合办学,“院校合一”,切实建设好“灵宝市医学培训中心”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这是建立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需要,是搞好全市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的需要,是全市社区全科医师培训的需要,是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需要,更是这个开放的伟大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