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灵枢经》语法探析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古今语法存在着差异性.古医籍作为古代汉语的特殊载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灵枢经>一书语法现象为例,对古医籍中的语法特点进行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古医籍中的语法现象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规律.(2)古医籍语法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活用作状语、使动用法、定语后置这三种语法现象较于一般古籍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本文对其原因作了分析.
-
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
1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医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诊断手段,以检出病原体、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改变为理论基础的西医药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有很大不同.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古朴深奥,难于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涵,造成国际交流的困难.
-
今春尤宜食当归
“五月底,六月初,佳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这个谜语的迷底是四味中药——半夏、防风、当归和白芷.关于当归的得名,说法不一,其中流传广的是一则故事:妻子生病而丈夫迟迟未归,归来后用此药治好妻子之病,故将其命名为当归.”调血要药故事虽好,但总觉有些牵强.笔者认为,关于当归如何得名这一千古悬案,李时珍早就道出了真相.《本草纲目》有言:“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古人说话喜简,让人不太明白.实际上,李时珍想说的是,娶妻为生子,女子若血不和则生育能力堪忧,当归能调血,血气调和之后就能生育,能生育就应当嫁人了.“应当嫁人”用古汉语怎么说?当归.
-
居家保健话节气——处暑
[气候特点]处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的本义是隐,止.《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释“处”日:止几会意.“几”是矮小的桌子,用来依靠休息.因而“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此时暑气渐隐,天气转凉.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结束,开始了一年之中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则会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秋老虎”.
-
大道至简
传统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链锁性地写在古汉语里,由此转换一个新的眼光和视野,我们能揭示出像为什么没有基于“以毒攻毒”的学说及法则产生出“破伤风抗毒血清”和现代免疫学这样的药物与科学的原因吗?
-
天人相应
传统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链锁性地写在古汉语里,由此转换一个新的眼光和视野,我们能揭示出像为什么没有基于“以毒攻毒”的学说及法则产生出“破伤风抗毒血清”和现代免疫学这样的药物与科学的原因吗?
-
针灸穴名英文翻译之我见
针灸疗法很早就传播到了国外,并受到了许多国家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有调查表明,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医生使用过针灸疗法治疗疾病,30多个国家成功地运用了针刺麻醉.对针灸的实验研究目前也发展迅速.
-
对『何所……』的再探讨
笔者曾于<医古文知识>上登一短文,提出个人对"何所"一词使用的看法.随后,在2004年2期的<医古文知识>上,傅海燕女士表达不同意见.看后,感觉对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
“医古文”与医学史
《中医药文化》是两岸中医学界为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在台湾有不少的读者群.这份刊物的前身是《医古文知识》,借用钱超尘先生的话,医古文的修养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工作者,应该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1].因此,“医古文”不只是与中医有关的古文献,而是更广泛的阅读、应用各种古籍,足以会心雅契;也不只是“小学”训诂、也包括思想、文化等.
-
胞——一脉同胞古相属
胞,初是指胎衣,小篆写作(神),像胎儿周围裹着胎衣,下面连接的仿佛是脐带,旁边加了肉字符"月".《说文》:"胞,儿生裹也.从肉,从包."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发育,与胎盘屏障相连的被膜就是胎衣,可以抵抗外界不良的环境,增强胎儿的适应能力.这是"胞"的本义.后来,由胞与母体的密切关系,又引申指亲情,如"同胞",有个成语"同胞手足"就是由此而来.在古汉语中,"胞"与"庖"字还可以通假使用,庖就是古代的厨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颜师古注:胞人,主掌宰割者也.后来"胞"由胎衣又引申指女性的生殖器官,又称为子宫、胞宫、女子胞.《黄帝内经》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里的"女子胞"与其他五种脏器并称"奇恒之府",说明女子胞也具有贮藏的功能,与一般的脏器不同.
-
"痓"非"痙"的俗体字
本刊<中医药通报>2005年第1期刊载了李怀之同志所写<中医古籍中"痙"作"痓"之原因考>一文, 认为"痓"为"痙"之俗写, 其一则曰"笔者认为, ’痓’实为‘痙’的俗字. 所谓俗字, 是指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 再则曰"因此笔者以为, 医书中出现的‘痓’实为‘痙’的俗写字变体", 三则曰……. 可见作者非常自信地认定"痓"就是"痙"的俗体, 殊不知"痙"、"痓"二字各有自己的义训, 是不同的两个字. 古医书上不少"痙"字之所以成为"痓"字者,乃由于"痙"、"痓"二字因形近而致误也.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痓"字并不是"痙"之俗体字.
-
养生策略十年一变
《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周期,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十个阶段.十岁时,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这个“流动”气主要活动在人体的下部,所以十岁的小孩子的特征是喜欢“走”.这个“走”,在古汉语里是小跑的意思.二十岁时,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比小跑要慢一些.人在十岁到二十岁处于从“小跑”到“快步走”的转变过程中.
-
笔记自然,做都市里的法布尔
古汉语博士创作自然笔记芮东莉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古汉语博士毕业.芮东莉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自然环境很好,但后来惨遭破坏,对她的触动很大,总是做梦回到故园,醒来后便揪心地痛.五六年前的一天,“爱鸟周”启动仪式在闸北公园举行,当时正在逛公园的她看到相关部门和NGO(非政府组织)在宣传一些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活动,她觉得非常有兴趣,当即就加入了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成为一名志愿者.随后,她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慢慢认识了很多植物、昆虫.
-
医学古籍中的实词活用研究
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已经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功能、意义,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的活用[1]。1922年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对“词类活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盖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有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该学说如今已经成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2]。医学古籍中,实词的活用非常普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和使动、意动用法。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词在语义、语法、功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和用法,对我们读通、读懂医学古文,正确地理解医学典籍,提高运用中医药古籍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酒止三分莫过频
现在很多人谈酒色变,笃信"酒是穿肠的毒药".其实,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素有"医源于酒"、 "酒为百药之长"之说.汉字繁体的"醫"的下半部"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酒历来被认为具有活血、养气、暖胃、驱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