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刺温针治疗腰椎棘上韧带损伤50例
目的:进一步探讨围刺温针治疗腰椎棘上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5例腰椎棘上韧带损伤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分别采用围刺温针和服止痛剂,贴止痛膏.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围刺温针治疗腰椎棘上韧带损伤效果满意.
-
药酒闪火拍打治疗棘上韧带陈旧性损伤117例
我们用药酒闪火拍打疗法治疗棘上韧带陈旧性损伤117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7例中男51例,女66例;年龄20~54岁。部位:T1,228例,T3~572例,L311例,S16例。病程长2.5年,短4个月。临床表现:患棘上疼痛及轻重不等的压痛,多数病例可触及索条状肿物,质地硬,指下可感“咯吱”感觉,弯腰时疼痛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79例有明显的外伤史。经三次以上局封者76例,其余病例都曾用推拿、拔火罐、针灸等方法治疗。2 治疗方法2.1 药酒制备 血竭3g、当归10g、红花10g、桂枝10g、台乌15g、元胡10g、七叶一枝花15g、苏木15g、鸡血藤30g、川乌10g、地錜虫10g、蟾酥5g、肉桂5g,共成粗末,用50°以上白酒1000ml浸泡两周以上,过滤后备用。2.2 操作方法 每次治疗时用药酒30~50ml,置搪瓷盆内,点火使燃。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术者用手指、手掌蘸燃着火的药酒在患棘及其周围进行快速拍打,手法由轻渐重,直至火焰熄灭为止。每日或隔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脊柱活动自如,从事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有效: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消失,仅强活动后有轻微疼痛;无效:经5疗程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3.2 治疗结果 显效85例(其中一疗程显效32例,二疗程41例,三至四疗程12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3%。随访时间4个月~2年。
-
推拿手法加拔火罐治疗急性上背痛98例
急性上背痛是指相当于第一至第七胸椎之间及两肩胛区局部急性肌肉、筋膜等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患者有感受风寒史,多侵犯肩胛提肌、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其主要疾患有急性上背部肌纤维织炎、棘上韧带肌炎、胸椎后关节紊乱症等.此病除上背局部有酸、痛、沉、僵症状外,亦常伴有颈项、肩、臂、前胸等部位的牵扯酸痛症状.患处肌肉僵硬,压之酸痛或可触及条索状物,多无肌力改变,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通过推拿手法加拔火罐治疗本病98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1例项背部巨大溃疡的护理
2000年12月我科成功地救治了一名项背部巨大溃疡伴绿脓杆菌感染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颈椎骨质增生"于2000年10月13日在当地诊所行局部封闭治疗后引起局部感染,经输液抗炎、脓肿切开引流等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项背部创面大面积溃烂坏死伴寒颤、高热,口渴半月,于2000年11月30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体:后颈部一巨大溃疡,长20cm,宽15cm,深5cm,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筋膜缺损,棘上韧带等清晰可见,创面覆盖一层较厚的黄绿色脓苔,拭之不去,脓液有特殊腥臭味,创缘及周围约4cm皮肤变黑坏死,有散在的破溃及脓苔,溃疡上达枕骨凸窿及胸锁乳突肌两侧,下达肩甲骨下角水平,皮肤红肿明显,皮温增高.送脓液细菌培养示:绿脓杆菌生长.
-
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胸腰椎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自1963 年Vaccaro 等[1] 提出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的概念后,它在胸腰椎损伤的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上的意义已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重视.PLC 是后柱的主要组成部分[2] ,主要包括棘上韧带(supraspinous ligament),棘间韧带(interspinous ligament),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和小关节囊(capsules of facet joint).
-
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5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观察组(59例)PLIF术中保留棘突并将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照组(53例)腰背筋膜单纯断端缝合.比较2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12例均获得(18.00±1.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JOA评分、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PLIF术中将腰背筋膜缝合在棘上、棘间韧带上增加了脊柱后柱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腰背筋膜有附着点,抗牵拉能力更强,明显缓解了腰椎屈伸活动所导致的疼痛.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周围韧带的关系及组织学观察
目的进一步了解腰椎周围软组织病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关系,探讨腰椎病变的病因.方法测量31例手术取得的黄韧带和椎板的厚度,对取得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腰椎病变处的黄韧带和椎板明显增厚,韧带组织伴有纤维软骨化,胶元纤维排列紊乱.结论除了外伤外,棘上韧带和黄韧带的退变是腰椎间盘脱出重要的发病因素.
-
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扩大成形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方法简单等优点,其近期疗效可靠,但长期疗效不清楚,一些病例出现颈椎不稳,甚至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1].自2000年5月~2005年3月,笔者采用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保留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手术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
-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切除范围较大,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1995年9月~2001年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其中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
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对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进行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并观察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腰椎MRI图像资料,男27例,女23例,年龄37.1±8.2岁.在PACS系统上选择L3/4、L4/5、L5/S1各一幅T2W1轴位图像进行测量,包括棘上韧带宽度及厚度,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于棘上韧带附丽部及多裂肌间隙部的厚度.在2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5±8.0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7例,三节段1例.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切口长度、切口显露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附丽于棘上韧带.于L3/4、L4/5、L5/S1层面,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线间距分别为16.32±6.56mm,27.43±6.36mm,33.65±4.77mm;腰筋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0.81±0.17mm,0.88±0.15mm,0.87±0.14mm,与其肌间隙部厚度差异不显著(仅L4/5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骶棘肌总腱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1.76±0.51 mm,1.71 ±0.40mm,1.78±0.50mm,同层面肌间隙部厚度分别为0.95±0.18mm,0.990.22mm,0.98±0.20mm,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尸体模拟手术示骶棘肌总腱膜深面与多裂肌之间存在潜在间隙,可无损伤分离至棘突旁,组织牵开张力小.所有22例均按手术方案完成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显露良好,视野清晰,单节段、双节段切口长度分别平均4cm、6cm.结论:棘上韧带之骶棘肌总腱膜、胸腰筋膜附丽部均强大.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合理可行,可缩短切口长度,减轻肌肉损伤.
-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传统术式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椎管扩大.这种传统术式因减压彻底,近期疗效尚好.但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可导致腰椎不稳,并易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鉴于此,作者自1994年起采用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棘突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21例,随访3年以上者55例,疗效满意.
-
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中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研究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主要包括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在对抗颈椎后方牵张应力、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具有重要意义[1].本实验旨在研究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限制颈椎前屈活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
-
颈椎板切除术后颈椎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Sir Victor Horsley于1887年第一次进行颈椎椎板切除术,用于颈髓肿瘤的切除.椎板切除术包括椎板、棘突及相应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黄韧带等后方约束性张力带的切除.由于破坏后部结构,引起骨及韧带缺陷和神经肌肉不平衡,可能引起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出现弧度与活动的变化,甚至出现颈椎不稳及畸形.
-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
腰椎管减压方法经历了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和椎板开窗等阶段.目前认为全椎板切除减压破坏了腰椎后柱的张力带结构,术后远期腰椎不稳定和椎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疗效明显下降.椎板开窗须将骶棘肌剥离关节突,有可能损伤骶棘肌的支配神经;同时,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复合体可能因缺血而发生变性.为使骶棘肌和韧带复合体的损伤减少到小程度,Cornish等先开展了棘突截骨椎管形成术(Cornish未命名).早期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自1997年我们采用该术正式治疗27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评估较满意.
-
椎间盘源性腰痛
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什么是"椎间盘源性腰痛"?截止目前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腰痛是脊柱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我们也许对以往给慢性腰痛患者做出的诊断并不陌生,这些诊断包括:慢性软组织劳损、肌纤维组织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及关节突关节紊乱等.那么椎间盘源性腰痛与上述这些疾病有什么区别呢?
-
一针五点封闭法治疗急慢性腰扭伤260例
急慢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因直接或间接暴力撞击、牵拉、扭挫超过了腰的正常活动范围而致.<金匮翼>云:"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青壮年发病尤甚.急性期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外伤性炎性反应,刺激肌肉筋膜附着处的神经末梢,产生肌肉痉挛,呈板状,剧痛不能仰俯、转侧、挺直,慢性期则钝痛不适,开始活动疼痛难忍,活动后疼痛稍减轻,劳累后疼痛加重,严重者麻痛并作,甚至放射至臀部和下肢,检查脊椎无明显畸形,多有棘上韧带及椎体一侧或两侧压痛.
-
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配合局部推拿和超激光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配合局部推拿和超激光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给予超短波及口服腰痛宁胶囊治疗,治疗组60例,给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定点注射配合局部推拿和超激光治疗,2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定点注射配合局部推拿、超激光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
-
场效应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主要指棘上韧带的慢性劳损,变性和附着点骨化所引起的腰背部酸痛不适的临床慢性病症.此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
强直性脊柱炎棘上韧带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棘上韧带在脊柱骨性强直后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通过光镜下观察苏木素-伊红(HE)、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并行电镜观察微观结构改变,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血管密度、胶原原纤维分布密度.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可见玻璃样变及脂肪浸润,大量血管增生,管径不一,有Ⅲ型胶原表达,电镜下胶原纤维分布稀疏,周期性横纹模糊,基质降解,可见基质小泡.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上述改变.实验组血管密度(6.8±0.7)/HP,对照组(1.0±0.4)/HP;实验组胶原原纤维分布密度(122±22)/μm2,对照组(218±10)/μ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上韧带在AS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本文介绍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中西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