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在灭疟后期以中华按蚊为传疟媒介的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监测方法研究
1993年崇左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现已连续10年无内源疟疾病例,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该地中华按蚊为主的传疟媒介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剧增,疟疾传播的条件仍然存在.为探讨灭疟后期疟疾的监测方法,现将崇左县1994-2003年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现场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
福建省将乐县灭疟后期媒介监测效果分析
在原嗜人按蚊密度较高的将乐县会石村监测媒介,监测中仅捕获到中华按蚊;6~10月份人饵平均叮人率为0.90只/人·夜;人房搜捕法平均叮人率为1.01只/人·夜;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0.57%和99.43%;经产蚊比率为50.74%.
-
枣庄市灭疟后期疟疾管理
枣庄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属非稳定性疟区,曾于60和70年代各发生1次暴发流行,发病率均在30%左右.经过多年的防治,其发病率连年下降,进入80年代后更呈稳定的下降趋势.进入灭疟后期,疟疾的防治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现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
广西玉林市2001~2003年疟疾病例调查分析
玉林市辖玉州区、福棉管理区,人口1 026 000人.地处原玉林县东南部,南流江流经,多条溪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兼种蔗、果、瓜、菜、桑等经济作物.玉林市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传疟媒介山区为微小按蚊,丘陵平原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上世纪80年代后期,疟疾年发病率在1以下.为了解灭疟后期疟疾病例分布情况,现将2001~2003年的疟疾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鲁南疟疾联防区灭疟后期的巩固措施及其效果
鲁南疟疾联防区面积3.4万km2,人口2 300余万人,分属30个县区,曾是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巩固灭疟成果,从1990年开始,联防区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加强传染源监测,现症病人治疗,疫点处理及流动人口管理等综合措施,使疟疾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且疫情稳定.
-
间日疟特异DNA探针CS9211的研制与应用
本课题为探索间日疟灵敏特异的诊断和检测方法,解决灭疟后期疟疾监测的难题而设计.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根据DNA分子碱基的互补原理和基因遗传的稳定性,从克隆的间日疟DNA重复序列中设计合成了CS9211寡核苷酸片段,由35 mer组成,经同位素标记作为探针,以斑点杂交法对不同虫种的疟原虫进行杂交,检验其特异性;对已知不同原虫密度的原虫血进行杂交,了解其敏感性和对现场采集的现症病人血样进行检测及现场传染源检索,以对其现场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在现场监测中对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出国回归人员,疫点周围人群进行了检测,并使用镜检,IFA和PCR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以评价其结果的可靠性.
-
山东省枣庄市灭疟后期疟疾管理工作的探讨
枣庄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属非稳定性疟区,曾于60和70年代各发生一次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8.5%和29.5%.经过多年的防治,其发病率连年下降,进入80年代后更呈稳定的下降趋势.进入灭疟后期,疟疾的防治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疫情也有反复,今就灭疟后期疟疾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
云南省边境地区乡级防保人员疟防知识调查
平均有31.92%的所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乡级防保人员尚未掌握,平均每题有31.99%的乡级防保人员未掌握,恶性疟治疗方案和灭疟后期的概念,婴幼儿疟疾治疗用药禁忌和疟疾传染源的概念,治疗疟疾的原则和治疗抗氯喹恶性疟药品,及疟疾发病率的计算的错答率分别居前四位.说明云南省边境地区乡级防保人员的疟防知识和技术较差,其为我省边境地区疟疾流行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
-
乐安县基本消灭疟疾查治资料分析
50年代,我县疟疾平均发病率290.74/万,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773.70/万.经过40余年的群防群治,我县疟疾发率从1954年的773.70/万下降至1996年的0.31/万;从1987年起,年发病率控制在0~0.07/万之间,1994年11月经省卫生厅考核审评已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了借鉴40余年疟防工作的成功经验,掌握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做好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监测工作,现将我县1954~1994年疟疾查治资料作简要分析.
-
龙里县灭疟后期发热病人血检浅析
目的:探讨龙里县灭疟后期发热病人血检结果.方法:选取龙里县1985年至2012年进行灭疟后期,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收治的疟疾,疑似病例,不明原因发热,及未确定为感冒发热的病人9750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检,并统计血检阳性比率,确定阳性患者疟原虫类型.结果:1985年至2012年共进行97502人次血检,血检阳性为10例,阳性比率为0.31%,年平均阳性检出比率为0.011%,致病疟原虫类型均为PV型,且1999年至2012年未检出阳性患者.结论:对疟疾疑似病例,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和未确诊感冒引起的发热患者进行血检,可及早确诊疟疾.
-
重庆市不同媒介疟区灭疟后期监测结果分析
重庆市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东经105°15'~110°10',北纬28°~31°45'.总面积为82000 km2.1997年设为直辖市,辖40县(市、区),人口3060万.东南多为山区,西北多为丘陵.海拔1980 m,低为195 m.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1100mm.为间日疟流行区,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0世纪70年代,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试点研究,80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以下.1997~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1992~2002年苏州市疟疾监测分析
苏州市所辖12个市(区)、133个镇(街道),历史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1986年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从1992年起,全市进入灭疟后期监测阶段,采取了发现和消除疟疾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现将1992~2002年的疟疾监测情况及其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
重庆市245例疟疾病例调查的流行病学分析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长江三峡库区腹地,东经105°15′~110°10′,北纬28°~31°45′.总面积为82 000km2.1997年设为直辖市,辖40个县(市、区),人口约3060万.东南面多为山区,西北面多为丘陵.海拔195~1 980m.偶有输入性恶性疟.疟疾传播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0世纪70年代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和试点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1996年以来没有年发病率超过1‰.的区县.为了解灭疟后期疟疾病例分布情况,现将1998~2002年的疟疾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
济宁市灭疟后期发热病人镜检疟原虫结果分析
济宁市是山东省疟疾重点流行地区,1988年经考核验收为基本消灭疟疾的达标市.1992年以来,为巩固疟防成果,做好疟疾防治台工作,除抓好现症疟疾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加强发热病人管理外,将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也作为一项关键性措施.1992~1999年,济宁市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进行了血涂片(厚片和薄片)染色镜检疟原虫.
-
罗田县灭疟后期的监测及管理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是历史上疟疾高发区之一.防治初期,针对疟疾发病率高和暴发流行的特点,坚持两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的综合性防治措施,70年代坚持全民休治和全民预防服药的抗疟策略.
-
两种不同管理方法血检疟原虫的效益成本分析
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是灭疟后期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地区开展此项工作,对巩固疟防成果,终消灭疟疾显得尤为重要.
-
疟疾监测与实用研究
疟疾监测是疟疾防治综合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灭疟后期.其始于1950年在美国开展,随后WHO将疟疾列入4种国际监测疾病之一[1],并自1957年后反复修订疟疾监测方案.我国疟疾监测有系统地开展始于贵州凯里县[2].其后众多学者应用于各自现场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使疟疾监测理论日趋完善,为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发挥重要作用.
-
新化县灭疟后期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新化县地处湘中偏西,属丘陵山地,共26个乡镇,一个开发区,两个林场,1 142个行政村,总人口1 291 626人,人多地少,经济薄弱,属全国的贫困县市之一,环境卫生较差,疟疾流行历史悠久,发病率曾高达648.97/万,当时流传着"七月谷子黄,摆子上了床,禾熟无人收,腹肌无人炊,疟疾流行无人问"的民谣.
-
株洲市灭疟后期流动人口管理监测结果
株洲市在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13年重点对流动人口管理监测结果表明,输入性病例逐年减少,本地发病率逐年下降.
-
菏泽市1992~2003年疟疾病例调查分析
山东省菏泽市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每年仍有少数疟疾病例发生.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规律,做好灭疟后期监测工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现对1992~2003年菏泽市发生的疟疾病例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