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柴胡茎叶性味功效探讨

    作者:唐俊锋

    通过综合历代文献、临床经验、成分分析、实验分析等方面资料,归纳出柴胡茎叶具有确切的抗菌消炎退热作用,可能具有理气调经作用,不具备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作用,不可代柴胡使用.并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得出柴胡茎叶味苦,性凉,入肺经,功能能清热泻火,其气下行,气味皆薄,用量须大的结论.

  • 生石膏性属微寒评述

    作者:赵旭凡

    目的:《中药学》第九版教材中,石膏味辛、甘,性大寒,使用注意中说“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山谷”。整理传抄错简以及汉魏以来用药经验的《本草经集注》录述为“大寒”。生石膏在临床上的发热症状应用非常广泛,而其药性(生石膏在四气中属寒凉之性)与历代著述基本一致,但对其药性为“微寒”还是“大寒”争议颇多。因此,就其微寒或大寒之性做以下综述。

    关键词: 石膏 性味 清热
  • 性味归经及引经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郭佼;孙旭;念家云;张兴;王笑民

    中医性味归经及引经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在现代医疗的大背景下,其治疗涵意在一定程度上被延伸拓展,让这一传统理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本文针对肿瘤治疗,从性味归经理论指导抗癌中药、中成药的筛选和使用,指导对肿瘤并发症的辨治及指导西药的属性划分的角度,阐述了性味归经理论在临床治疗方面的价值;又从引经理论应用中医方药,实现“辨病论治”和“异病同治”,以及从指导引经化疗的角度阐释其临床价值。后简述了二者协同使用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性味 归经 肿瘤 治疗
  • 小议仙鹤草——苦寒燥湿热,性涩敛气血

    作者:张昶

    仙鹤草系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全草,始载于<图经本草>.味苦涩,性寒,作用广泛,具有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涩肠、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以及解毒散结之功.

    关键词: 仙鹤草 性味 功效
  •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中医治疗口秽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孙红艳;吕安坤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口秽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为口秽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文本数据为基础,开展口秽的中医文献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口秽证治文献中的中药按功效归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口秽用药规律。结果:149味中药796次数据统计显示,口秽用药主要为寒性,其次是温性和平性药物,共占97.49%;用药以甘味为主,其次是苦味和辛味,共占90.71豫;以归胃经的药物为主,其次是归肺、脾、心、肝经的药物;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药为主,补虚药和化湿药次之。结论:通过文本数据挖掘出中医治疗口秽的用药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治则以清热利湿及健脾和胃为主,该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利参考。

  • 基于文献与专利探讨中医治疗肿瘤发热的用药规律

    作者:刘丽娟;海丽娜;王瑞峰;雷娜;沈燕;秦文杰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肿瘤发热常用药物的规律和特点,为肿瘤发热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36年的相关文献,将符合标准的118篇文献中的处方用药归类,查出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东方灵盾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WTM),对符合标准的360篇专利主题词进行在线统计分析.结果:对文献里涉及中药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用药频次高的前10味中药为:甘草、柴胡、黄芩、当归、人参、地黄、白术、黄芪、知母、白芍.文献收录的156味中药多为清热药及补益药,性多寒、温,味则以苦味为先,其次为甘、辛,以归肝经的药物为,其次是归肺、心经.对WTM数据库检索专利进行统计,出现频次高的前10味中药为:甘草、黄芩、黄芪、人参、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茯苓、生姜(干姜)、党参.结论:苦寒入肝经药物为治疗肿瘤发热的常用药,常用药物为甘草、黄芩、黄芪、人参、当归.

  • 基于文献与专利探讨中医治疗胃溃疡的用药规律

    作者:刘丽娟;海丽娜;张金玲;王瑞峰;雷娜;沈燕;秦文杰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胃溃疡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与特点,为胃溃疡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1)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220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7篇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2)利用东方灵盾(WTM)数据库,对2324个胃溃疡相关专利主题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文献所涉及中药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发现肿瘤发热用药频次高的前10味中药分别为:白及、甘草、三七、海螵鞘、黄芪、白芍、黄连、延胡索、白术、生姜(干姜、姜炭);主要是补益药、清热药、理气药与理血药;性多温、寒,味则以苦味为先,其次为甘、辛;“归经”以归脾经的药物为,其次是胃、肝、肺经的药物;2)对WTM数据库命中专利进行统计,前10味药分别为:甘草、延胡索、白及、海螵蛸、枳实(枳壳)、木香、白术、白芍、陈皮(青皮)、鸡内金.结论:苦温入脾经药物为治疗胃溃疡的常用药,常用药物为甘草、白及、海螵鞘、延胡索、白芍、白术.

  • 白术性味的历史沿革

    作者:于彩娜;窦德强

    通过系统疏理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关于白术性味及相关功效主治的记载,对白术性味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白术温热之性和苦、甘、辛味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温热性、苦甘辛味和白术功效与临床应用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古本草对白术温热性程度的认识存有争议,而且有本草著作认为白术不但有甘苦味,并有辛味。此与现代药典记载有所出入,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论证。

    关键词: 白术 性味 本草
  • 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研究疏毛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以及HPLC等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毛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仙苷(narcissin)(Ⅰ)、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Ⅱ)、金丝桃苷(hyperoside)(Ⅲ)、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Ⅳ)、紫丁香苷(syringoside)(Ⅴ)、β-谷甾醇(Ⅵ)、去氢柠檬苦素(dehydrolimonin)(Ⅶ).结论: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的物质基础有黄酮、柠檬苦素类等成分.化合物Ⅰ,Ⅳ,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牛膝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

    作者:孙传鑫;郭晶;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

    作者:高振;王先敏;卢勇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6篇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作期用药899次及缓解期用药711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缓解期用药主要也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的药物,再次是微寒的药物,热性药物也有涉及,但大寒和凉性药物则使用较少.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其次是苦、甘,此三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0.7%,其他药味则使用较少;缓解期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苦;"归经"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是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温"性药物的应用,在发作期注意"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则注重培补"先天之本".

  • 枸杞子性味变迁的本草考辨

    作者:钱丹;黄璐琦;邱玏;单峰

    笔者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历代本草文献中枸杞子的性味记载,结合枸杞子原植物的考证,发现枸杞子性味主要经历了苦微寒、甘苦、甘平的变迁过程.考证了枸杞子主流药用品种原植物由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中国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变迁为主产西北地区的宁夏枸杞ycium barbarum Linn.的过程,并确定了宁夏优质枸杞道地性的地位.枸杞子性味变迁是药材新品种优选的结果.

  • 2006年-2011年CNKI文献艾滋病用药规律的研究

    作者:马秀兰;曾琳;马建萍;艾合买提;张颖;李静茹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和特点,为艾滋病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纳入38篇文献,将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于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共计143味,出现频次多的为补气药,其次为清热药、补血药.药性以温性为,其次为平性.药味以甘味为,其次为苦、辛味.归经以脾经为首,依次为肺、心、肝经.结论:从用药规律中可以初步判断出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为多见.从性味归经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脾,以脾肺心功能失调为本,气虚为其关键致病因素的病因病机.

    关键词: 艾滋病 中医 性味 归经
  • 芍药、白芍、赤芍的历代本草考证浅析

    作者:刘萍

    通过梳理考证历代本草专著对芍药、白芍、赤芍的记载,可知芍药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时期的继承和发展,赤白二芍的区别逐渐被认识.分析历代各本草著作对芍药性味功效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性味功效的内涵,可知赤芍与白芍虽分为两种药物,但两药性味较一致,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苦,平”,到《名医别录》的“酸,平、微寒”,到《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的“苦、酸,平、微寒”.明晰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功效方面: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芍敛阴益营,主补无泻;赤芍散邪行血,破积泄降.经对比,古代本草著作记载的赤芍、白芍主治功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基本相同.

  • 溃疡性结肠炎常用中药性味归经规律研究

    作者:刘萍;王平;田代志;刘军锋;程静;刘松林;陈刚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药性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微寒、寒性、平性,此4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83.2%,其它药性使用较少;味则以苦味为先,其次为甘、辛,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9.5%,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 “归经”以归脾经的药物为,其次是归胃经、肺经、肝经、大肠经的药物.结论:苦寒入脾经药物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功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治疗的重要作用.

  • 茯苓性味与效用源流考证

    作者:于彩娜;窦德强

    文章通过疏理历代本草学著作,整理茯苓性味和效用的历史衍化过程.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只有甘味,淡味为后世所加,淡味为“甘而淡薄”,故茯苓味甘淡,阳中阴也;多数认为茯苓性平,但历史上曾有茯苓温性的记载,结合茯苓基原考察,茯苓应为性平偏温.就效用而言,除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外,茯苓曾被赋予益气力、暖腰膝、安胎、利腰脊间血、止泻、开腠理、除虚热、生津、止汗等作用,但均能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作用诠释.

    关键词: 茯苓 性味 效用
  • 《医门法律》遣药组方特点之性味谈

    作者:方芳;李冀;高彦宇;马艳春

    文章以《医门法律》中体现性味组方特点的方剂为基础,从遣药、组方等方面,剖析喻昌组方配伍之性味特点,以期为临证运用性味组方之参佐.总结《医门法律》遣药组方时之性味特点主要体现在:阐述宜忌、治法,创制新方,分析配伍3个方面.

  • 《伤寒论》芍药之思辨

    作者: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 古代药食同源方剂用药特点初探

    作者:翟烨;王靖博;窦海伟;杨星哲;杨玥

    目的:以2002年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中药食同源物品为依据,结合相关中医古籍记载指导食疗药物实际运用.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养生部为主的古籍文献所记载的相关药食同源药物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相应药膳食疗方剂,录入Access数据库,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药物使用的性味归经规律.结果:从药性看,平性药(食)物使用多,其次为热性(温性、微温性)药(食)物;从药味看,甘味药(食)物使用多,其次为辛味药(食)物;归经看,入脾、胃经药(食)物使用多,其次为入肺、大肠经和肾、膀胱经.结论:古代食疗以平性药(食)物、甘味药(食)物、以入脾、胃经药(食)物使用多.

  • 从中药性味看辨证核心

    作者:梁惟俊;梁源

    中药的性味,即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的四气即四性,说是四性,我认为实际只有两性,就是寒、热之性。本文就经典论据对中药性味的论述,中药临床应用与中医疾病辩证的相互关系作初浅的论述。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