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吸毒人群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静脉注射毒品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解吸毒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实施艾滋病(AIDS)综合监测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01、2002年2次对温州市强制戒毒所中吸毒人群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海南省首例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告
我国目前有13个戒毒所艾滋病监测哨点,为配合全国哨点监测工作,我省自1998年起开展戒毒所艾滋病监测任务.1999年11月我们对海口市某戒毒所的251名吸毒者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其中男237人,女13人;吸毒者年龄大42岁,小15岁,其中20~35岁的201人,占检测人数的80%;经静脉注射毒品的有58人,占吸毒者人数的23%,其中3人有共用注射器史,占静脉注射毒品的5%,发现HIV感染者一例.该感染者,男21岁,未婚,贺驶员,高中文化程度,1996年5月因好奇染上毒品,1999年6月开始静脉注射,否认性乱史和共用注射器史.该份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后经省卫生防疫站WB方法确认.这是海口市乃至海口全省首次在吸毒人群中发现HIV感染者,目前尚无法证实感染来源.
-
同伴教育对静脉注射毒品者高危险行为的影响
目的通过同伴教育减少静脉注射毒品者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行为.方法在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中开展为期两年的减少伤害同伴教育活动,在干预前后进行两次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干预后开展焦点问题小组讨论和个案随访,比较干预前后高危险行为变化,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基线和干预后分别随机抽取306人和418人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共用注射器由68.3%下降到62.0%(2=2.61,P<0.01),从来不清洗注射器从3.3%上升到15.8%(x2=19.41,P<0.01),将用过的注射器丢弃到垃圾桶内的比例从58.4%上升到81.8%(X2=40.23,P<0.01).对34名戒毒人员进行跟踪随访,67.6%不再共用注射器,无人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结论在戒毒所内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减少静脉注射毒品者危险行为的效果是有限的.为遏制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中的快速传播,需要尝试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
艾滋病
编者按:北京晚报2001年4月10日记者张雪梅采访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后报导了计生委对艾滋病的调查结果,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超过60万人.中国艾滋病的感染主要与两类高危行为有关,即静脉注射毒品和不安全性行为.2001年6月5日世界观察报夏文辉撰文中指出,艾滋病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性接触传染、血液传染和母婴传播.据新华社消息,近期由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已做出决定:凡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致人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严重后果的将有可能被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刊.而购置、使用这类器材的医疗机构或个人,也将受到法律的处罚.
-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从1985年在北京报告第1例艾滋病患者,到艾滋病疫情在全国蔓延,时至今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全面开展并初见成效.这2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政府和国内外关注艾滋病防治的人们一道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的艾滋病防治策略.营造了良好的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出台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了协调和管理架构;开展了综合干预措施,如全民健康教育,针对吸毒人群的美沙酮替代,安全套推广使用,同伴教育等,使得艾滋病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令国际社会关注和赞扬的成绩.目前,经采供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已被切断.但通过静脉注射毒品、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等高危行为,艾滋病的传播仍在继续,因此控制艾滋病通过这些高危行为的传播成为我们防治艾滋病的重点工作内容.
-
HIV/HBV合并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全球有3.7亿~4亿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由于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因而有部分患者合并HIV感染.在欧洲,约8%的HBsAg阳性患者合并HIV感染.性传播和/或静脉注射毒品是为普遍的传播方式[1-3].在HIV感染者中,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影响病情进展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
感染性心内膜炎
问:感染性心膜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如何?答:抗生素使用之后心内膜炎(IC)的病死率从100%降到5%~15%左右.但发病率不减反而增加.增加的原因:老龄化、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存活的多了、检查方法灵敏度增加、IC再发的多了、致病菌的毒性改变、预防措施不得力、静脉注射毒品、二尖瓣脱垂.病死率取决于心脏解剖、临床情况、感染细菌毒素等因素.
-
海洛因致心律失常8例分析
近年来,吸食海洛因者日渐增多,中毒者亦增多,但其引发心律失常者少见.笔者近2年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在20~25岁,均有吸海洛因史,吸毒时间在5个月~6年之间.其中静脉注射毒品4例,非静脉吸毒4例.吸毒前均无心脏病或心律失常史.
-
第339例--反复发热、肺部多发片状阴影、三尖瓣赘生物
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因"发热10余天,咳嗽3 d"于2000年8月28日入院.10 d前元诱因下出现低热,元咳嗽咯痰、无胸痛,口服抗生素无好转,出现高热39~40℃,伴畏寒、肌肉酸痛,3 d前出现咳嗽咯痰.患者于1999年7月与9月先后2次因"畏寒发热、咳嗽咯痰、左侧胸痛"在本院呼吸科住院治疗,当时化验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明显升高,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杆菌,X线胸片提示右上中肺、左下肺片状密度增高影,诊为"肺炎",予头孢呋辛、丁胺卡那联合治疗,未查超声心动图(TTE),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此外,患者14岁时曾因室间隔缺损,在儿童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否认静脉注射毒品史.入院体检:体温39.2℃,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6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无出血点或瘀斑,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底少量细湿哕音,心率96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辅助检查:WBC 13.2×109/L,中性0.76,Hb 134g/L,CRP 143 mg/L,血沉95 mm/1 h,尿常规(-).经胸TTE:三尖瓣隔瓣回声增强增厚,可见一约1.7 cm×1.0 cm团块状物附着,随瓣叶上下活动,提示三尖瓣赘生物形成.X线胸片:右下肺野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胸部CT:两下肺感染(右侧为主),右上肺纤维性病灶.入院后3次血培养均阴性.
-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进展
近二十年来,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ight-sid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RIE)的报道增加[1].RIE好发于静脉吸毒者,其原因可能为[2]:(1)反复静脉注射毒品,其颗粒冲击右心瓣膜导致表面受损;(2)静脉毒品致右心瓣膜血管收缩、内膜受损、血栓形成;(3)静脉毒品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涡流增加;(4)基质分子表达增加;(5)静脉注射毒品致大量细菌进入右心;(6)与静脉毒品有关的伴有或不伴有HIV感染的免疫功能紊乱.
-
提高妊娠期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国际交往增多、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以及吸毒(包括静脉注射毒品,intravenous drug user,IVDU)人群的增多,使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育龄妇女性传播疾病的增多,必然使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增加,如不及早诊断与及时治疗,必将影响我国下一代的人口素质.
-
新疆阿克苏地区暗娼HIV筛查检测结果分析
阿克苏地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共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518例,主要传播途径是静脉注射毒品共用针具,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为掌握地区暗娼HIV的感染情况,推广100%使用安全套,于2006年2~4月对阿克苏地区的暗娼进行了艾滋病筛查,现将筛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
静脉吸毒人群中HIV/HCV/HBV共感染的肝功能指标分析
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BV/HHCV)有相似的传染途径,在静脉注射毒品的人群中常出现联合感染(混合或重叠).目前,由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HAART)方案的使用,使艾滋病(AIDS)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而HIV/HCV重叠感染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3种病毒共感染后病毒间生物学作用,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尤其是3种病毒中2种为嗜肝病毒,共感染后的肝功能改变鲜见报道.现将一次性124份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吸毒人群和美沙酮维持治疗人群AIDS高危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在吸毒人群中开展艾滋病(AIDS)行为干预尤其重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现有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经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占44.3%.通过对吸毒人群采取综合干扰措施,提高了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降低了危险行为,效果明显.现将干预情况总结如下.
-
织金县性服务小姐HIV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调查
贵州省艾滋病(AIDS)流行目前仍以静脉注射毒品共用针具传播为主,但性服务小姐艾滋病病毒(HIV)检出数逐年上升.为了解现状,2004年10月,对贵州省织金县性服务小姐HIV感染状况、行为及相关知识进行了一次横断面调查.
-
美国的艾滋病病毒吸毒传播现状及对策
众所周知,共用注射器和其它器具静脉注射毒品(IVDU)是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一条途径,但IVDU对艾滋病(AIDS)流行的影响远远超出注射者的圈子.那些与IVDU发生性关系的人也处于经性传播感染HIV的危险.通过共用注射器或与IVDU者发生性关系而感染HIV的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可能被感染.
-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伴眼带状疱疹二例
例1 男,43岁,缅甸籍.因右眼失明4个月,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于2001年1月1日入院.4个月前患者右上脸、额部及头顶皮肤灼痛,继之出现簇集状水疱及右眼红、异物感,数十日后右眼失明.近1个月来,因左眼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遂来就诊.患者吸毒15年,近几年行静脉注射毒品.曾多次与其他静脉吸毒者共用1支注射器,吸毒同伴中已有患病死亡者(死因不明).
-
股静脉注射毒品致髋关节结核一例报告
叶××,男,27岁(1974年11月25日生).于2001年1月5日因复吸毒品再次入所戒毒.该患者于1992年6月开始吸食海洛因,一年后出现呼吸困难,憋闷,曾到医院拍胸片检查未见异常.
-
795例药物滥用者HIV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静脉注射毒品与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关系,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我所1996年7月-2005年3月收戒的795例药物滥用者进行HIV血清抗体检测,并采用<药物滥用监测登记表>及自行设计的<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HIV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26例,全部为静脉注射毒品(IDU)滥用者,并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所有病例对引发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缺乏认识.结论:IDU已成为我国吸毒人群中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各家戒毒机构在今后的戒毒工作中对在所吸毒人员开展降低危害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吸毒人员特别是IDU吸毒者的常规HIV抗体检测,以监控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
-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的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前的吸烟和饮酒情况;首次吸毒和首次静脉注射毒品及共用注射器具注射毒品的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等.结果:提供知情同意书的509名吸毒者中,既往共用器具注射吸毒者占59.5%(303/509).近3个月有新的共用器具注射毒品伙伴者占17.3%(88/509);共用器具注射毒品≥ 5次者占14.9%(76/509);近3个月33.2%(169/509)的调查对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直接共用者占27.9%(142/509),间接共用者占23.2%(118/509).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共用器具注射毒品≥ 5次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年龄(OR = 1.77,95% CI:1.07-2.91)和文化程度(OR = 0.31,95% CI:0.15-0.64);与直接共用有关的变量是近6个月工作(OR = 0.57,95% CI:0.38-0.86)、年收入(OR = 0.58,95% CI:0.38-0.86)和15 a 以前开始吸烟(OR = 1.79,95% CI:1.18-2.72);与间接共用有关的变量是民族(OR = 0.58,95% CI:0.37-0.92)和近6个月工作(OR = 0.61,95% CI:0.40-0.92).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比例高;年龄、文化程度、稳定的工作和年收入及15 a以前开始吸烟与共用注射器具吸毒有关.提示:推广高危行为干预和强化个体化降低毒品危害咨询的必要性.
关键词: 静脉注射毒品 共用器具 logistic回归模型 艾滋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