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膜炎患者病灶处解脲脲原体及鹦鹉热衣原体核酸的检测
为了探讨解脲脲原体(Uu)和鹦鹉热衣原体(Cps)与人类结膜炎的关系,本文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57例(62眼)结膜炎患者的病灶部刮取物进行了Uu、Cps和沙眼衣原体(Ct)特异性核酸检测,并对Uu和Cps各一例nPCR阳性产物进行了DNA测序.结果显示57例结膜炎患者中Ct、Uu及CPs的检出率分别是19.3%、14.0%和3.5%.表明除Ct外,Uu或Cps可能也是人类结膜炎的致病病原体之一.
-
鹦鹉热衣原体噬菌体Chp1衣壳蛋白VP1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噬菌体Chp1衣壳蛋白VP1的重组蛋白rVP11-190,并制备多克隆抗体. 方法 采用Clustal Omega在线软件对6株衣原体噬菌体V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确定Chp1 VP1蛋白的保守区和特异区,并用DNAStar软件预测抗原表位.选择VP11-190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VP11-190,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ICR小鼠,制备免疫血清,ELISA法检测其抗rVP11-190的效价. 结果 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 (a)-VP11-190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103的重组蛋白.用该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血清,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12 800. 结论 成功原核表达并纯化了噬菌体Chp1衣壳蛋白VP11190的重组蛋白,制备的鼠抗VP11-190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及特异性良好,为进一步分离鉴定鹦鹉热衣原体的噬菌体奠定了基础.
-
Mp、Cp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及感染免疫分析
非典型肺炎的概念于1938年由Reimann首次提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和立克次体,尤以前两者多见.以往认为Mp、Cp感染主要见于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但近年来研究表明Mp、Cp在5岁以内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1],其发病机制除直接侵害外,还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
问:超高倍镜下形态学检查可以确定衣原体、支原体吗?
答:不能。以沙眼衣原体为例,目前确定其感染的“金标准”是用单层的敏感细胞进行分离培养,EIA或金标法快速检查沙眼衣原体抗原等与“金标准”对比过后可以应用,但应了解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用形态学(包括电子显微镜)来区分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仍不可能。支原体是细胞壁缺陷型微生物,因此无固定外形而呈高度多形性。基本形态有球形、双球形及丝状,有时可呈棒状、星状、环状、哑铃状等,超高倍显微镜下见到如此多变的形态,将无从决定其是否是支原体,更不能确定是何种支原体了。
-
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近年的研究发现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病原体的感染密切相关,通过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慢性刺激,终导致淋巴组织的增生和转化,是一种抗原驱动的肿瘤性病变.本文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鹦鹉热衣原体、幽门螺杆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
禽鹦鹉热衣原体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由于临床上缺少准确、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盒,严重影响了该病原的确诊.因此,它对家禽、高危人群造成的危害易被忽视.本文就近年来对禽鹦鹉热衣原体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病原的抗原诊断、抗体诊断和分子诊断技术,为禽鹦鹉热衣原体的确诊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
肺炎衣原体的诊断和治疗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Cpn)是1989年定名的新种.首株Cpn是于1965年从台湾省一名儿童的眼部用鸡胚分离出来的;1983年又从西雅图一名患咽喉炎的大学生咽部分离出一株,分别命名为TW-183和AR-39.因其一些生物学性状类似于鹦鹉热衣原体,所以当时归于鹦鹉热衣原体种中TWAR组,后经深入研究,根据其独特的超微结构及基因和特异性抗原分析,于1989年定为衣原体属中一个新种.Cpn主要引起人的非典型性肺炎,同时还可致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虹膜炎、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也是艾滋病、白血病等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认为,Cpn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
采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改良法从进口种羊中检出羊衣原体抗体阳性
羊衣原体病(Enzootic abortion of ewes),又名母羊地方性流产或母羊衣原体病.它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发热、流产、死产和产下生命力不强的弱羔为特征.该病分布广泛,由于该病可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且属于人畜共患病,因此危害性和传播性很强,国际兽医局将此病列为二类传染病,我国亦将此病列入二类传染病.
-
小儿呼吸道衣原体感染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
衣原体是一类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致分为4类: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r)、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牲畜衣原体(chlamydia pecorum,CPe),前两者是引起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自从确定衣原体为人类致病菌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自1995年以来对该微生物也有一定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该微生物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还不甚深入,特别是与小儿喘息性疾病关系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
-
鹦鹉热肺炎1例
病人,女38岁,1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痰,无咯血;发热,体温38℃左右,全身乏力,无头痛,无畏寒,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
LTB-MOM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含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B亚单位(LTB)和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融合基因(LTB-MOMP)的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方法 应用PCR从质粒EWD299和鹦鹉热衣原体中扩增LTB和MOMP基因,经与柔性肽连接后,插入pET-28a载体中,酶切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 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外源蛋白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抗原特异性.结果 重组工程菌可以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4 000的LTB-MOMP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2%,LTB-MOMP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LTB-MOM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B亚单位 主要外膜蛋白 原核表达 -
衣原体感染的现状与对策
衣原体于1957年首先由我国汤飞凡教授自鸡胚中分离成功,1959年将其归属为独立的细菌群.70年代初始认识到它是主要的性病传播者之一,自80年代确定其致病谱达25种之多,包括局部及全身感染.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TWAR)、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ei)和家畜衣原体(chlamydia pecorum)4种.
-
衣原体感染的分子诊断现状
衣原体是人类疾病的常见病原体群之一,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衣原体主要有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和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等.
-
新生儿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现状
1 概况衣原体属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家畜衣原体四种[1].
-
奶牛流产鹦鹉热衣原体ompA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的 表达奶牛源鹦鹉热衣原体ompA基因,探索其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扩增出了奶牛源鹦鹉热衣原体ompA基因完整片段,此扩增产物经过双酶切后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重组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结果 重组蛋白经奶牛衣原体阳性血清鉴定正确.结论 ompA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正确表达.
-
鹦鹉热衣原体套式PCR和DNA测序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特异、灵敏、快速的鹦鹉热衣原体(Cps)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套式PCR扩增检测和DNA测序方法,并进行实验室评价.结果 4株Cps均能被套式PCR扩增出214bp目的条带,而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其它微生物均不能检出;Cps套式PCR灵敏度高于Cps PCR;模拟样本均能被检出.Cps(CS株)套式PCR产物直接测序与Cps典型株序列完全一致.结论套式PCR是检测Cps特异、灵敏,且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兔衣原体病病原体的分离及鉴定
本文报道一起暴发流行的兔繁殖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子宫炎、流产、死胎、产弱仔和不孕等.经过鸡胚分离、感染McCoy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姬姆萨染色观察包涵体、碘染色、磺胺抑制等试验,初步确认该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
-
IFN-γ抗鹦鹉热衣原体急性感染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IFN-γ对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的抗感染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机体抗衣原体免疫机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FN-γ(5 ng/mL、25 ng/mL和50 ng/mL)作用于感染Cps 6BC的HeLa细胞,48 h后计数包涵体数量,并观察包涵体形态的改变.2×106 IFUs Cps 6BC滴鼻感染C57BL/6J小鼠,于感染前、后24 h腹腔内注射10 μg重组鼠IFN-γ,观察小鼠体重、活动状态、生存率等一般指标,分别于感染后5d和10d处死小鼠,取肝、肺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其病理变化;并取感染后5d的肺组织,匀浆,计数其中Cps包涵体数量.结果 感染48 h后,Cps 6BC在5ng/mL、25 ng/mL、50 ng/mL重组人IFN-γ处理的HeLa细胞中包涵体数量低于对照组(包涵体数分别为(23.8±5.1)×106,(l0±3.58)×106,(8.0±2.22)×106,(43.3±11.05)×106,衣原体包涵体形状不规则,体积变小.小鼠实验显示,腹腔注射IFN-γ可明显提高Cps 6BC感染小鼠生存率,并减轻急性临床表现及脏器病变.结论 IFN-γ可发挥早期抗Cps感染的保护作用.
-
吉林省鸽子鹦鹉热衣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型分布研究
目的 2015年3-5月调查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肉鸽与信鸽中鹦鹉热衣原体的流行情况及基因型分布.方法 本研究共采集鸽子粪便样本399份,其中长春市样本282份,吉林市样本117份.利用PCR技术进行鹦鹉热衣原体ompA基因扩增、测序以及基因型分析.结果 本实验结果显示: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率为5.01%(21/399),其中吉林市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率(9.40%)明显高于长春市的感染率(3.19%).此外,品种也是与衣原体感染相关的主要风险因素,肉鸽的感染率为7.49%,而信鸽的感染率为0.ompA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这些鹦鹉热衣原体都属于B型.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吉林省肉鸽具有较高的B型鹦鹉热衣原体流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
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克隆及其表达产物抗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验证新获得的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在E.coli中高效表达的产物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序列X51404,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克隆入pET32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结果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68kD,经Western blotting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结论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并对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进行免疫印记分析和免疫层析初步检测,表明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意义打下了基础.